首頁 歷史

雍涼風云

第四十六章 慕容垂強襲南陽、石越巧渡漢水

雍涼風云 黃油之手 3533 2022-07-08 17:07:28

  沔水發(fā)源自秦嶺南麓,流經沔縣至漢中始稱漢水,即《尚書.禹貢》所載“嶓冢導漾、東流為漢”,不過魏興西城至南鄉(xiāng)武當一段也稱滄浪水,在流經襄陽后又稱襄水。

  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四月初夏,苻丕奉命攻襄陽,駐兵于江北的樊城,與南岸的襄陽城隔江對峙。

  樊城所在的北岸,淯水匯入繞過襄陽的漢水,使得流向由東折向南的漢水在入彎前的流速進一步減緩,于是在二水交匯處,以及襄陽城所在的南岸,都因泥沙淤積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江渚。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解佩渚,一說是在襄陽城西,為西漢劉向《列仙傳》所載,周朝人鄭交甫游漢江遇仙奇聞之地。另一說,則是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在襄陽萬山別館,與有過目不忘之能的同鄉(xiāng)王粲以圍棋復盤打賭,服輸后解腰間玉佩相贈之地。

  東晉襄陽守軍在這些江中沙洲上,分別立有規(guī)模不等的水寨,又輔以小股部隊往來穿梭,少則數(shù)十,多則百余,相互為援,不敵則退往別寨,幾處合兵反攻。

  前秦想要突破江面,進抵襄陽城下,建立圍城據(jù)點,首先就要占領并肅清這些江中沙洲,否則就要面對來自各處江渚水寨與襄陽城內守軍的襲擾、反擊。

  江中沙渚連綿成島,蘆葦遍覆其上,內里暗藏溝汊,襄陽外圍的東晉水軍分乘小船,依據(jù)地利堪稱神出鬼沒,而城中守軍依據(jù)城外探報,不時出擊,對水軍不占優(yōu)勢的前秦造成極大困擾。

  苻丕入駐樊城后,楊安率軍北上,負責鄧、穰、新野一線對南陽的防御,因為此時南陽郡的治所宛城仍為東晉控制。

  湍水流經穰城,在新野匯入淯水,又在襄陽縣東北與泌水交匯,然后繼續(xù)向南匯入漢水。淯、泌二水交匯處以東,此時也是東晉的控制區(qū)域,隸屬于義陽郡西部的舊治安昌,自安昌南下,距離競陵郡治所石城,陸路不到三百里。

  襄陽城雖然是在漢水南岸,襄陽縣卻是在樊城東北,位于北岸漢、淯水道交匯處。

  樊、鄧地區(qū),東、南、北三面都被水路環(huán)繞,但作為前秦先鋒的楊安,無愧其未嘗一敗的名將之稱,面對東晉依托水軍優(yōu)勢所采取的靈活戰(zhàn)術,穩(wěn)穩(wěn)占據(jù)樊城,巋然不動,直到苻丕率主力到達。

  襄陽城外到江北,水面寬逾千米,西去上游,南岸江渚扎堆,江面卻也更加寬闊。由于無法徹底控制江面,苻丕的七萬大軍分散在北岸諸壘,陷入與晉軍對江中沙洲的反復爭奪。

  苻丕麾下的水軍抽調自蒲阪,兵將雖然通熟水性,但在編入水軍進行訓練之前,大多都只是漕運相關的船工、役夫,所以與東晉水軍相比,除了艦船方面的差距,兵員素質遠不如兼習水、陸作戰(zhàn)的晉軍專業(yè)。

  水軍不占上風,前秦只好以步、騎兩軍的數(shù)量優(yōu)勢從陸上發(fā)起壓制,石越率洛州精兵萬余,出魯陽向南穿過滍水,屯于魯陽關,與楊安所部一北一南,以掎角之勢使得宛城形勢告急,牽制以淮陽為本據(jù),伺機進援的東晉豫州刺史桓伊所部。

  為了分擔江北上游的壓力,慕容垂、姚萇、茍池、毛當、王顯等前秦將領,率后續(xù)的九萬步、騎抵達南鄉(xiāng)后進行了分兵。

  茍池、毛當、王顯各率本部中兵,輔以步卒,合計四萬,由南鄉(xiāng)順水直下,經丹、淅二水交匯后的均水入漢水,駐營于武當縣,調兵經酂、陰二縣向下游接過戍守任務,加強對北岸的控制,為樊城的苻丕分擔壓力。

  而慕容垂、姚萇二人,則調集精銳五萬,自南鄉(xiāng)向東,在酈縣渡過湍水,攻向了南陽郡治宛城。

  這波攻勢看似兇猛,實際卻是大張旗鼓,目的是吸引守軍注意力,真正的殺招卻是從魯陽關傾巢而出的石越所部萬余精騎。

  石越率騎兵自淯水上游,趟水而過,與慕容垂、姚萇約期攻城,由于二人所在的城西聲勢浩大,又利用兵力優(yōu)勢提前對外圍進行了切割,斷絕了晉軍對城外的偵騎,迫使宛城晉軍將有限的兵力側重于西墻。

  對宛城的攻勢開始后,石越所部騎兵趁機突襲了缺少守軍的薄弱面,因為事先準備不足,只能以臨時趕制的簡陋器械蟻附,這對城外有著塹壕的宛城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威脅,但卻足以打亂城中守軍原有的防御計劃,而慕容垂、姚萇則集結精銳在城西猛攻,首尾難顧之下宛城迅速失陷,沒能堅持到桓伊趕來救援,東晉南陽太守鄭裔城破被俘。

  慕容垂、姚萇攻下宛城后,簡單休整、恢復防御,就集結大軍南下與苻丕會合,而石越卻是從麾下洛州兵中,選拔出五千兼習水戰(zhàn)的騎卒,憑借在宛城周邊搜集的船只,人馬乘船率先由淯水南下。

  苻丕率軍進駐樊城后,幾個月來徒勞無功,軍勢規(guī)模、部署也逐漸被晉軍偵知,失去了突然性,又沒有足夠的船只,無法通過強渡發(fā)揮兵力優(yōu)勢,東晉襄陽守將朱序也就沒有做出應對突襲的預案。

  石越的五千精銳乘船從淯水入漢水,通報樊城大營的同時,也在江口大洲上放馬下船,讓戰(zhàn)馬略作調整,隨后渡至南岸,自襄陽城東登岸后迅速突襲奪城。

  晉軍事先未作防備,朱序驚惶之下退往中城設防,襄陽外城失陷,水寨的百余艦船都未及焚毀。事先約定的火光、狼煙發(fā)出后,北岸的苻丕緊跟著調兵發(fā)起強渡,秦軍趕在入秋前,終得以在南岸立下大營。

  這個時期的漢水,直接灌入襄陽城西的檀溪,東漢末年,劉備乘的盧躍馬檀溪,從而逃脫追殺,一直為人津津樂道。

  而釋道安以張殷宅邸改建的檀溪寺,名氣就要小的多,檀溪寺位于襄陽城西南,兩地相距不足十里,檀溪寺北去江邊的溪口亦不過五、六里。

  釋道安效仿其師佛圖澄,選擇霸主依附,以換取弘法庇護,受習鑿齒之邀南下襄陽途中,為苻融追上說動,在新野分別遣同學、弟子入巴蜀、下?lián)P州,依托佛門暗中為前秦傳遞東晉消息,在苻堅統(tǒng)一北方的過程中助力頗多,如今已是第十三個年頭。

  襄陽外城失陷的同時,釋道安以弘法為名,再度分遣弟子、徒眾前往各地躲避戰(zhàn)禍,實則將探查網絡進一步鋪開。

  釋道安到襄陽后,習鑿齒、桓豁、郗超、謝安、王珣、桓伊等東晉名士、將相,都先后與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后趙時,佛圖澄先后受石勒、石虎信重,在各地州郡建寺近九百所,其中超過半數(shù)的選址,都是釋道安親自勘察,而他代師講授也得到認可。

  所以在佛圖澄死后,除卻吳進等弟子鉆營廟堂,參與了儲位之爭,釋道安作為其弘法事業(yè)的繼承者,則是接手了這部分依托于佛寺存在的無形勢力。后趙滅亡后,前燕南下中原,遷都鄴城,可慕容儁對佛教不僅興味索然,還有打壓之意,這才有了釋道安率同學、弟子數(shù)百人南下一事。

  釋道安南下后,這個以佛寺為點,連結而成的網絡依然存在,如竺法雅、康法朗、安令首這些與他都曾師事于佛圖澄的同學,有不少都留在了北方,這些人出身次級士族,考慮到南渡后的窘迫,選擇留在北方或者出家避世,以家財、地產建寺隱居。

  而東晉有著大量的南渡士族,在北方也還留存有分支,并維持一定聯(lián)絡,佛圖澄、釋道安師徒在后趙時期建立的舊寺,以及釋道安南下后分遣同學、弟子前往各地所立的新寺,取代并滿足了前秦、東晉雙方都無法通過官方驛站所企及的功能,再加上那些托庇于佛門的士族子弟,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息網。

  前秦滅前燕,吞并關東六州,苻堅為了維護統(tǒng)治,摒棄魏晉以來的清談玄風,進一步推廣儒學、佛教,佛圖澄在后趙時期興建的佛寺網絡得到恢復,南下襄陽的釋道安憑此在東晉也成為朝堂勢力與地方藩鎮(zhèn)爭相拉攏的香餑餑,并不只是為前秦傳遞消息。

  石越突襲奪取襄陽外城后,在釋道安派遣下,慧遠赴江陵,轉道上明,慧持先往江夏,與姑姑尼道儀一同前去建康,慧永則是去了尋陽。

  釋道安將張殷所獻宅邸改建為檀溪寺時(373年),東晉長沙太守滕舍之也將他在江陵的宅邸捐出改為佛寺,還請釋道安遣人來做寺主。

  于是,釋道安就派了弟子曇翼去江陵,管理這所長沙寺,桓豁病逝,桓沖駐鎮(zhèn)荊州,曇翼與寺中徒眾就隨同桓沖移鎮(zhèn),在上明立寺居住,淝水之戰(zhàn)后,曇翼才率眾回到江陵,重修長沙寺。

  曇翼統(tǒng)領長沙寺時,年僅十六歲,剛師事于釋道安不久,他本是羌人,俗姓姚。那一年,前秦出兵奪取梁、益二州,曇翼的叔父姚萇新任寧州刺史,就率部屯駐在墊江。而東晉方面,奉命入蜀救援的毛穆之、毛球父子,則是因為軍中乏糧,從巴西郡退屯至巴東魚復。

  慧遠到上明后,就居住于曇翼新修的上明寺,二人分別管領東、西兩院?;鄢址罟霉媚岬纼x入建康后,入住東安寺,在居于瓦官寺的師叔竺法汰引見下,與王導之孫王珣相交莫逆,還受其所請,為僧伽羅叉所譯《中阿含經》進行校閱。

  慧遠與慧持是親兄弟,俗姓賈,少年時一同依附釋道安出家,慧持為人俊逸、豪爽,身高八尺,而王珣卻是身材矮小,能夠得到對方器重,拋開復雜的政治背景,也足以證明他不凡的交際能力。

  慧永是河內人,俗姓潘,十二歲出家,他到尋陽后,與陶范為友,居于廬山西林寺。

  陶范是陶侃之子,他有一個從孫名叫陶潛,此時剛滿十三歲,正因去歲庶母過世,尚未走出悲傷,遠沒有后來自號五柳先生時的瀟灑出塵。

  西林寺建于釋道安南下襄陽后分遣同學、弟子弘法的第三年(367年),由陶范獻出宅邸所建,請來竺曇現(xiàn)擔任寺主。

  竺曇現(xiàn)曾在后趙仕官,與釋道安一同師事于佛圖澄,慧永十二歲時,就是奉竺曇現(xiàn)為師出家,后來又師事于釋道安學禪。石虎死時,后趙大亂,帝位一歲三易,竺曇現(xiàn)、慧永師徒,與釋道安、竺法汰等人早在佛圖澄死后,就離開了作為風暴中心的鄴城,幾人當時正在恒山建寺弘法。

  這師徒幾人,都屬于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中政爭落敗家族的幸存者和旁支,釋道安俗姓衛(wèi),他的從侄衛(wèi)平就是呂隆的外祖父。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