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歷史悠久,相傳帝堯時,封彭祖于此,建大彭氏國,地處華夏九州之一的徐州。
前秦攻淮北之戰(zhàn)時,彭城周邊局勢犬牙交錯,分屬秦、晉控制區(qū)域。
西北方向是下邑、豐縣,北面是小沛、薛縣、嶧縣,不過嶧在東晉時廢縣,被并入蘭陵。
東北方向就是呂縣、蘭陵,東面是下邳、郯縣。
西面是蕭縣,西南是相縣、蘄縣。
南面是楚漢決戰(zhàn)之地垓下,西南是睢陵、取慮、下相。
垓下再往南就是位于淮上的當涂,晉室南遷后,在江南僑置當涂,因臨姑孰溪,又名姑孰,為建康西南屏藩,長江水路津要,桓溫與司馬昱在洌洲會面后,就自赭圻移鎮(zhèn)于此,準備第三次北伐。
淮上當涂舊地在東晉末年改置為馬頭郡,與其相對的淮河南岸,上游是壽春,下游則是古縣鐘離,東晉時稱燕縣,境內有鳳凰山,明朝初年朱元璋將治所遷往鳳凰山之陽,遂稱鳳陽。
蕭縣與彭城近在咫尺,前燕滅亡后,為前秦所有,往西是芒縣、臨睢、譙縣、苦縣、淮陽,東晉豫州刺史桓伊就率部駐守在淮陽。
下邳當時仍在東晉治下,謝玄率軍支援彭城,自廣陵出兵北上,走中瀆水道,經樊梁湖入破釜塘,駐兵于泗口后,派何謙領兵于淮、泗之間游弋,佯作向西北救援彭城。
秦、晉兩軍圍繞彭城,在外圍再度形成對峙,直到襄陽方向的戰(zhàn)事分出勝負,受此影響雙方才各自進一步動作。
泗口位于淮陰北部,即古泗水入淮之口,南宋初年,黃河南泛奪淮入海之前,水流清澈,也稱清口,由此向上溯流可途經下相直至彭城,沂水尚是匯入泗水的支流,流經下邳。
下邳上游,郯縣、蘭陵分處沂水東、西兩岸,再往上游則是瑯琊,此時為前秦控制區(qū)域,瑯琊太守高平人徐攀的父親徐統,后趙時為侍中、司隸校尉,苻堅繼位后,為報年幼時的相面之恩,于是提拔徐攀為官?,樼鸨泵媸菛|莞,東莞再往北就是廣固城,前秦青州刺史苻朗的駐地。
漢初三杰之一的兵仙韓信就是淮陰人,東晉建立后,最年輕的刺史荀羨,二十七歲就拜領北中郎將、徐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守京口,殷浩北伐時,荀羨先后奉命移鎮(zhèn)淮陰、下邳。
荀羨十五歲時,正值成帝司馬衍在位,因為與元帝司馬睿之女尋陽公主年齡相仿被選為駙馬。由于不想與皇室聯姻,荀羨選擇逃婚,在遭追還后,被逼著成親,拜為駙馬都尉,然后就真香了,這也是后來他年紀輕輕就獲授刺史的原因之一,此外還附從于褚裒、殷浩、王羲之等人,共同對抗桓溫。
荀羨的姐姐荀灌就是灌娘救父一事的主角,二人的父親荀崧則是荀彧玄孫,時值西晉末年,任平南將軍的荀崧被圍困在宛城,十三歲的荀灌率十數名勇士突圍出城,到達襄陽向南中郎將周訪求援。宛城之圍解除后,荀崧因感念解圍情誼,答應了周訪的提親,將荀灌嫁給了其長子周撫。前秦攻梁、益二州時,在涪城向楊安投降的周虓,就是周撫曾孫。
荀羨鎮(zhèn)淮陰時,認為淮陰地處要害,卻“無地屯兵”,于是在秦漢故城以南約一里處,營建新城,又在破釜塘以東的石鱉城屯田,石鱉城是鄧艾所筑,為其屯田故地。
三國時,曹魏為了對付東吳,在東南前沿屯田積儲軍糧,作為太尉司馬懿掾屬的鄧艾奉命前往巡查,著《濟河論》建議疏通漕運、實行軍屯。鄧艾在此地修白水陂,東西長三十五里,與破釜塘相連,稱白水塘,開水門八道用以灌溉,設屯所四十九處。
樊梁湖得名于上游自西岸匯入的樊梁溪,東岸是高郵,因秦始皇滅楚國后在當地筑高臺、設郵亭而得名,明朝洪武初年始稱高郵湖。
破釜塘即洪澤湖,隋朝末年煬帝南巡江都,途經此地,因久旱遇雨,始有洪澤之稱,唐時才稱洪澤湖。
被圍困在彭城的沛郡太守戴逯,出身譙郡铚縣,與铚縣桓氏的桓伊同鄉(xiāng),與出身龍亢的桓溫同郡,因此在桓溫勢大時獲得任用。
與戴逯類似的,還有同樣出身譙郡的丁穆,前秦攻襄陽時,丁穆時任順陽太守。
而攻打襄陽的前秦后續(xù)部隊到達南鄉(xiāng)后分兵,茍池、毛當、王顯等人統兵四萬南出武當,沿途攻擊,往樊城會合。
西晉末,將南鄉(xiāng)郡改為順陽郡,下轄酂、順陽、南鄉(xiāng)、丹水、武當、陰、筑陽、析八縣,以酂、陰、筑陽三縣為順陽王封地,治所設在酂城,因是順陽國都城,亦稱順陽。
漢初三杰之一,名列功臣之首的蕭何,冊封酂侯,食邑八千戶,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也曾受封酂侯,食邑萬戶。
東晉成帝年間,又復稱南鄉(xiāng)郡,因為在永嘉年間,作為順陽國都的郡城沒入漢水,縣治被迫遷徙。
到丁穆任太守時,新的順陽城不過是座不足憑依的小城,于是被秦將慕容越輕易攻破,但丁穆被俘虜到長安后,始終拒絕仕秦。
至前秦梁州刺史韋鐘攻破西城,東晉魏興太守吉挹自殺不成,被俘后絕食而死,苻堅為此長嘆:“周孟威不屈于前,丁彥遠潔己于后,吉祖沖閉口而死,何晉氏之多忠臣也!”
周孟威即周虓,前秦奪取梁、益二州時,遣步、騎數千護送母親、妻子逃往江陵,途中被秦軍截獲,于是開城投降,但拒絕出仕,曾數度當著苻堅之面呼為氐賊。
只是與丁穆、吉挹相比,周虓的操守要差得多,他從投降前,就騷操作一堆,之后抓住苻堅看重忠誠這一點,在作死邊緣瘋狂試探,狂刷聲望。
慕容越原是前燕上黨太守、南安王,前秦滅前燕之戰(zhàn)中,王猛攻克壺關將其俘虜迫降上黨郡縣。前燕滅亡后,慕容越改仕前秦,在中兵三署下擔任郎將,負責清河公主所居宮室宿衛(wèi)。慕容越雖然職位不高,但苻堅對其信任程度,遠勝于那些被外任遠郡守相的前燕宗室,而在淝水之戰(zhàn)后,他也是為數不多的未參與慕容氏復國之人。
東晉最為顯著的特點是門閥政治,士族與皇權共治,即“王與馬、共天下”。但真正進入權力中心的士族,就那么幾家,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而這幾家之間,時而聯姻,時而爭斗。
戴逯、戴逵兄弟,師從于名儒范宣,戴逯有志仕途,振奮家聲,戴逵卻終身不仕,唯獨好畫,與當時同樣擅畫的顧愷之并列,工于人物、山水,還善于鼓琴、雕塑,范宣起初認為繪畫無用,后因戴逵所作《南都賦圖》贊嘆不已,還將侄女嫁給戴逵。
范宣是陳留人,博學多識,尤善“三禮”,陳留位于謝氏所居陳郡陽夏以北,陳郡也稱陳國。東漢末年,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陳王劉寵就率軍駐扎在陽夏,袁術稱帝后,因與陳相駱俊有隙,遣張闿將駱俊、劉寵謀殺,曹魏時,曹植也曾受封陳王。
陽夏以南就是淮陽,淮陽、譙縣之間的苦縣,兩漢時曾隸屬于淮陽國,而淮陽國就是由陳郡改置而來。
范宣雖然先后數次拒絕征辟,但作為當時名儒,受到郗鑒、殷羨、庾愛之、范寧等人推崇。魏晉時流行清談玄學,老、莊之學大行其道,范宣卻以講授儒學為業(yè),從不涉及老、莊。殷羨之子殷浩,曾向范宣咨詢禮制有關的問題,他旁征博引,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中許多引用的內容,在當時都臨近失傳。
而丁穆之妻周氏,則是出身汝南安城周氏,與周虓同族,安城周氏自周撫時起,幾代人父子兄弟相繼鎮(zhèn)守梁、益二州,同時也是抗衡桓溫陣營中的一員。
桓溫死后,其指定的繼任者桓沖聲勢遠遠不如,對于這些曾經附從外圍的桓氏部屬,接掌兄位的桓沖提供不了足夠的利益和庇護,因此“不能用”,只能坐視他們被謝氏拉攏過去,刁彝、袁宏、戴逯、丁穆都在其列。
與袁宏并稱袁伏,曾任桓溫大司馬參軍,深受其禮遇的伏滔,在桓溫死后,也只是轉任桓豁麾下為征西參軍、華容令。
范寧出身順陽范氏,他的父親范汪曾為庾亮佐吏十余年,庾翼死后桓溫入鎮(zhèn)荊州,范汪任其軍府長史隨同伐蜀,滅成漢后,卻因幾度拒絕桓溫表薦,為其嫉恨。
桓溫第三次北伐時,故意命令時為徐、兗二州刺史的范汪引軍出梁國,然后借口失期將其免職?;笢禺敃r權傾朝野,范汪有意和解,于是前去姑孰拜訪,桓溫虛席以待十分高興,可范汪卻顧忌名聲,見面后借口兒子葬在姑孰,前來掃墓,令桓溫大失所望,再生過節(jié)。
因此,直到桓溫死后,范寧才出仕為余杭令,他的妹妹范蓋嫁給了王坦之,王坦之的長子王愷襲爵藍田侯,次子王愉之妻桓伯子是桓溫女兒,范氏所出三子王國寶之妻則是謝安的女兒,王坦之的妹妹王荃又是謝萬之妻。
而對于初掌大權的謝氏來說,被困彭城的戴逯,不論最后結果如何,救是一定要去救的,這關乎謝氏在姻親盟友中的信望。
謝玄駐兵泗口之后,想要派遣使者潛入彭城,告知戴逯援軍已至,穩(wěn)定城中守軍士氣,于是自新建的北府軍中選拔勇士,年不滿二十的田泓主動響應請命前往。
前秦兗州刺史彭超率其本部鎮(zhèn)兵及軍戶世兵萬余人南下,越金鄉(xiāng)至小沛,于前秦建元十五年(378年)八月開始進攻彭城,長安中兵及洛州各地鎮(zhèn)兵此時正在集結,尚未到達淮北戰(zhàn)場。
而十月時,由于豫州刺史苻重封鎖洛陽周邊關卡發(fā)動兵諫,雖然遭呂光收捕迅速消弭,但金俱難、毛盛、邵保等人所率后續(xù)七萬步、騎進抵淮北的時間也被延遲。同時,在襄陽,石越再度率所部洛州兵趁漲水突襲襄陽,攻破西北角,卻為新筑的內甕城所拒。
十二月時,因苻丕率軍十數萬,頓兵襄陽而久攻不克,在朝中遭御史中丞李柔彈劾,御史中丞為三獨坐之一,苻堅任用王猛之初,整治不法權貴,鄧羌就曾出任此職與王猛配合。
李柔此前為尚書,曾隨軍伐代,并非不通軍務之人,臨陣干涉軍前事務,對戰(zhàn)事產生的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但他出面彈劾苻丕,實則是作為苻堅喉舌,因為荊州、淮北兩地戰(zhàn)事,長安中兵抽調一空,苻丕坐擁十數萬大軍在外,自然為苻堅所忌憚。
因此,苻堅雖然沒有贊同李柔之請,將苻丕召還下廷尉獄,卻也命其戴罪立功,遣黃門郎韋華持節(jié)前往樊城大營傳詔,嚴責苻丕、茍萇等主要將領,并賜儀劍與苻丕,同時也傳口信說:“來春不捷,汝可自裁,勿復持面見吾也!”韋華出身京兆韋氏,其父韋鐘時為梁州刺史,正率軍于西城圍攻東晉魏興太守吉挹。
謝玄率萬余北府兵進抵泗口時,已經是次年(379年)二月,此時襄陽城外,秦軍自元日后各路兵馬輪番猛攻襄陽而不克,久戰(zhàn)勢頹進入休整,但外松內嚴。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則趁機屢屢率軍出戰(zhàn),雖有小勝卻令守軍疲憊不堪,而由于苻堅嚴令,苻丕等人一面籌劃新的攻勢,一面加緊對城內的挖角。
同時,東晉冠軍將軍、南郡相劉波,奉駐兵上明的桓沖之令,率援軍八千北上,卻畏懼秦軍兵勢,在襄陽外圍逡巡不進。
朱序時為東晉南中郎將、梁州刺史,進入二月后,其部將襄陽督護李伯護,因為援軍始終不至,喪失信心,有意內應,于是秘密派兒子到秦軍營中傳口信表示投降。二月末,苻丕完成對漢水以南的增兵,各路大軍會攻襄陽,李伯護倒戈,開城門引秦軍入內,擒獲無防的朱序。
鎮(zhèn)守后套朔方的鄧羌也在此時病逝,苻堅以張蠔繼任并州刺史,前往朔方戍守。
三月,西線戰(zhàn)場南路,新拜右將軍的毛穆之自姑孰回到巴東魚復,統兵三萬進攻巴中,以期走秦巴古道救援吉挹。曹叡繼位之初,司馬懿與曹真伐蜀,就是自西城南下,翻越巴山進至朐忍,并攻克漢豐。
為了保護大軍側翼,毛穆之遣部將趙福、袁虞等人率水軍萬人,溯江而上,繞過秦軍重點防御的墊江,登陸進攻巴西。而駐兵墊江,與晉軍對峙的前秦南巴校尉、寧州刺史姜宇,則命部將張紹、仇生等人率軍五千前往阻擊,兩軍在南縣交戰(zhàn),晉軍新卒居多,不敵敗績,死傷七千余。
毛穆之被迫再次退還巴東,未能成功救援吉挹,但蜀人李烏聚眾二萬叛秦,響應毛穆之,圍攻成都。苻堅只得從洛陽調呂光率軍入蜀平亂,又以庶次子平原公苻暉刺豫州,鎮(zhèn)守洛陽。李烏之亂平息后,呂光接替姚萇,升任步兵校尉,終于得以進入中兵任職。
四月,負責牽制西線北路晉軍的韋鐘攻克西城,守將吉挹欲自殺,為左右所阻,被俘后絕食身亡。吉挹死后,其麾下參軍史潁逃歸東晉,帶回吉挹臨終前親手所書遺表,使其獲得追贈益州刺史。
而在東線戰(zhàn)場,請命前往彭城傳訊的北府軍小卒田泓,到達城外后,企圖潛水進入城中,但在城下被巡查的秦軍抓獲。彭超知悉后,下令厚賜,想要收買田泓,命他告訴守軍:“南軍已敗”。田泓假意答應,到達城下后,卻朝著城中大聲呼喊:“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勉之!”隨即被看押的秦軍亂刀刺死,但守軍卻由此振奮,并感念田泓的犧牲,對秦軍倍加仇恨。
彭超當時屯糧于小沛和彭城之間的留城,留城春秋時為留國,秦始皇時置縣,西漢時為漢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張良封地,因為謝玄命何謙在淮、泗一帶大張旗鼓,彭超兵少擔心后路被斷,于是退軍返回留城,何謙趁機進抵彭城,接應戴逯所部南撤,彭城隨后就被卷土重來的秦軍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