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伴隨著自行車的聲響,張世良不禁回憶起年輕時那次大膽的離家別土,要不是楊二姊非要來包頭,哪能過上這悠閑的退休干部的日子。如今,再不用受什么辛苦,每個月拿著國家發(fā)給他的一百八十多塊錢,讓不少人羨慕。比起他的同齡人和他那不務(wù)正業(yè)的弟弟,張世良有些洋洋自得地微笑著。
自行車一步一瘸,“哐啷、哐啷啷”地碾在被往來的人們踩出的黃土路上。他住的這片地方寬闊而蠻荒,離老城區(qū)十里地,即不挨著牧區(qū),也沒有廠區(qū),本地人住在這的人不多,都是外來人。搬到這住,也是楊二姊的堅持。這大片寬漫廣闊的土地上,稀稀拉拉地散落著一些外來人自建的房屋院落,各式各樣,大小不一。都是天南地北游蕩到這里的人,每家的來路都不一樣,像路口的老鐵匠一樣,各自都有一番一兩天說不完的故事。張世良腳下踩著老妻親手納的布鞋,腳下未經(jīng)硬化的路面,夾雜著碎石野草,干硬尖銳的扎藜蛋隨時可能刺破車胎、鉆透鞋幫。他拖拉著雙腿往前走,眼前一片空無,天氣變得陰麻糊涂的,沒有日光的天氣,在墨色石頭鏡片后面,更像是到了黃昏,偶爾路過的地方,孤立著一兩顆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種下的白樺樹。
他們剛蓋起大院住過來的時候,人煙更稀少,周邊只有幾戶人家和一個沒幾名職工的小機械廠。遠離城市的空曠地界,難免有些陰森,住這的人都要養(yǎng)一只叫得兇猛的狗看家。老張家也不例外,“永久”自行車離著自家院子老遠,院里忠心耿耿的大黑狗就叫上了,它能聽出來這是張世良的自行車。
這條扯著嗓子“汪汪、汪汪”狂吠著的黑狗是從小抓回來的柴狗,現(xiàn)在已經(jīng)長成一米多長,半米多高雄健的烈性狗,脖子和尾巴上黑亮的毛向外炸著。它的母親是條溫順的黃狗,就在后面的一座大院里,那大院的主人是從市五金公司退休的一位經(jīng)理。隔著這一墻之遙,母子倆終生再未謀面。張世良的大院建在已經(jīng)一百多歲的京包鐵路線的北面,附近也只有它比張世良的資格還老。
一九二七年,貴州人丁道衡領(lǐng)著瑞士、法國、德國幾個國家的同行,從北京坐著火車打這條線上經(jīng)過,往包頭西面的“神山”而去,進行那場震驚中國外的科學(xué)考察,發(fā)掘出包頭地區(qū)的礦物儲備量和品種。當然,這些事情,張世良和住在這條鐵路附近的人一樣,都不知道。
張家的這條大黑狗在附近是出名的盡職盡責(zé),只要院子里外面有人經(jīng)過,或者大鐵門外有一絲響動,它就狂叫個沒完,直到響動消失。進來客人的話,一直吼到客人出門,每次張世良都要滿臉堆著笑跟客人解釋這狗的性格。而他自己回來時候,狗“汪汪”幾聲,報完信后,就在它的狗窩門口臥著。
他把手從大鐵門上的小口里伸進去,把虛搭著的鐵門栓移開,推開鐵門進了院子,把他的黑色“永久”車的支架熟練地往前一踹,停在葡萄架下。
這處院子,被他的老妻楊二姊拾掇地格外干凈整齊,布置地滿滿當當,空閑的地方不多。一畝大小的地方?jīng)]一處被浪費,東南西北中幾個方位,種著蘋果樹、梨樹、沙果樹,果樹下面是一畦一畦,伺候地精精神神的種類不同的蔬果。兩面墻根也不閑著,一邊爬著一桿桿豆莢,一邊站著會轉(zhuǎn)腦袋的一排向日葵。西邊是用木板柵欄圍擋起的雞窩,南邊是用石頭給三頭豬搭的豬圈,雞窩和豬圈夾角的墻圪落擠著羊圈,一只紅頂子的大白鵝就放在院子里溜達?,F(xiàn)在正是碩果累累的日子,和外面的荒蕪不同,滿院子的紅、黃、綠、紫,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圓的扁的,滴里嘟嚕掛滿枝杈。母雞“咯咯噠”地宣布著自己的功勞,山羊墜著鼓脹的羊奶來回蹭著圍欄,房前掛滿一串串葡萄的外皮皴裂的褐色藤條和深綠的枝葉,共同遮出一片陰涼,陰涼下擺著一張清漆小木桌和竹制躺椅,這是給張世良喝茶消遣的地方。房前有個緊著沿臺用磚頭斜插著圍出的花圃,大蜀季、西番蓮、地雷花、美人蕉、雞冠花,一排紫色與白色的牽?;樜蓍芏?,成了花兒們遮陽的傘。春夏相交時,總有不知何處而來的顏色稀罕的蝴蝶,繞著庭院姍姍起舞。串門的鄰居驚訝地說:“哎呀呀,哪來這么多五顏六色的蝴蝶兒?我就見過白的呀,黃的呀,還是人家張大大厲害,快弄成個花園啦,把外地的蝴蝶兒也引來啦!”
最氣派的就是眼前這排面北朝南的紅磚瓦房,沖著陽面的整面木質(zhì)雙層玻璃窗戶,一扇挨著一扇,新漆的綠瑩瑩的窗框和門框,顏色十分奪目。玻璃干凈得像沒裝一樣,陽光直接射到墻上,炕上,地下,反射起的光把后間的廚房都是映得亮堂堂。這排大屋,房基有三尺高,北方常見的坡頂突檐式,通體共六間,三間起居室,一間廚房,二間儲藏室。前面突出的房檐遮陽擋雨,門前兩排抹得光溜溜的白洋灰臺階,通向院中的甬路。
日復(fù)一日,朝陽帶著漫天彩霞從院東墻升起,又爬到天中間,習(xí)以為常地注視著楊二姊進進出出地忙碌,看著她的一對小腳踏遍院中的每寸土地,一雙筋骨干凸的巧手撫遍每件器物,又緩慢地從西邊插入云際,向四周映射出漫天霞光。年復(fù)一年,橫跨天空的彩虹,碩大金黃的圓月,飛逝的流星,烈雷滾滾,大雨傾盆,金風(fēng)颯颯,飛雪漫天,對著天空數(shù)星座,尋著銀河望星辰……這院子,讓人過足四季的癮。
像張世良這樣歲數(shù)的人,大多沒有工作單位,拿不到退休金,要看兒女的臉色和能力過活。張世良老夫妻倆當然不用,況且他倆就只有獨苗一根。國家給張世良每月發(fā)的一百多塊是筆大錢,剛工作的學(xué)徒工只有十八塊錢,逢年過節(jié)單位還會分給他這樣的老同志成袋的米面、副食、整扇或半扇羊,他現(xiàn)在是吃喝不愁。再加上能干的楊二姊一個人就抵得上一個生產(chǎn)隊,時刻沒讓這個院子里的土地閑著,也分毫沒有浪費,她孜孜不倦地從那塊土壤里汲取養(yǎng)分,生活資料不僅完全自給自足,時時還有富余東西能夠換些錢回來,她憑借著骨子里那份中國農(nóng)民的勤勞和本分,把這一家人的日子過得惹人眼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