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驪皇帝

第二十七章 師徒

大驪皇帝 陳四奇跡 3261 2021-04-29 21:02:07

  滄海之廣。

  東不見西,北不見南。

  滄海書院,立于滄海之畔。

  幾座低矮的山峰,連成一片,宛如幾粒珍珠,停在貝殼旁。

  滄海書院就在其中。

  去書院的路并不近,李錚趕了一個早。

  一路乘坐馬車,到山腳下又改為步行,耗費了將近一個時辰,方才到書院之外。

  青松顯秀,綠柏昭勁,黑瓦白墻,山花掩映。

  風起時,呼呼啦啦,風落時,嘰嘰喳喳。

  讀書人,覓食鳥,拔天樹,隱林獸,共存此間。

  李錚記得,有位名人曾說過,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如此圣境之下,培養(yǎng)出來的不可能是庸才。

  魏國滄海書院,名滿天下。

  今日,他將踏足這里。

  知大驪尚德君來,羅肅同攜眾弟子,在門口相迎,李錚見了,快走幾步。

  “晚輩李錚,特來拜會滄海書院!”

  于大驪禮法,他是君侯,于羅肅同院長,他是學生。

  “公子能尊老夫一聲前輩,老夫之幸也,快快請進!”

  羅肅同對李錚的稱呼,也不一樣了。

  李錚能夠感覺到,羅肅同對他的熱情。

  這種熱情,是不同于端陽之夜,浮于表面的客套。

  兩人邊走邊說,滄海書院的弟子,李錚也一一作了認識。

  書院在山中,山中有書院。

  真是個紅墻綠瓦少,綠蔭紅杉多!

  似乎不是書院在山中,而是山中有了書院。

  “聞先生涉獵甚廣,知禮,明法,掌握各家所學之精妙,晚輩看這書院,無不昭示天人合一,此乃道家精通。”

  “哈哈,不錯,正是天人合一,萬事萬物,本為一體,何須分離,人族本就生于山野,與這山野,該融為一體才是?!?p>  “是啊,可惜了,紅塵滾滾,是是非非,難舍難斷,入世容易出世難。”

  李錚想到,他這一生,是過不了這樣的日子的。

  “我等出世的目的,乃是為了入世,現(xiàn)在公子就在世中,又何須向往出世呢?!?p>  是啊。

  蘇軾也曾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之事,豈能完美。

  “我在皇都之時,就曾聽魏王所言,魏國十郡之地,有五郡的讀書人,都出自滄海書院,有三郡的郡守,是滄海書院的學子,他們學治國之道,為大魏效力,這也符合先生先出世,后入世之言。”

  羅肅同的名聲,就如同這滄海書院的名望一樣,是一點一點積攢出來的。

  出去的每一個學子,都是滄海書院的一股勢力。

  這樣的影響力,是任何人不能小覷的。

  當務之急,李錚要做的是造勢。

  既然是造勢,那能拉攏上滄海書院,必定事半而功倍。

  端陽之夜,羅肅同對他的好感,可不只是欣賞,應該是有別的目的。

  滄海書院準備的宴席,清淡宜人。

  也只有這青山綠水,才能孕育出這樣的佳肴。

  正席過后,又是品茗。

  這時候,屋子之中,就只留下李錚和羅肅同兩人。

  “端陽之夜,公子作詩一首,雄心昭昭,展露情愫,老夫對此是愛不釋手,今有疑問,還請公子為老夫解答一二?”

  這是要論詩!

  《短歌行》中,展露的是何樣的心志,不言而喻。

  果然,每個關心大驪前太子的人,最終還是會落在這權謀之上。

  “先生請說?”

  “此詩前八句,乃是感慨,杜康者,當酒也,其后,就是展現(xiàn)出招賢之心,再往后,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是在問,哪里才是容身之所,到最后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些與公子處境,倒也完全相符,皇都突變,公子出走,是應該感慨,是應該借酒消愁,身邊只有十八勇士,的確是孤獨了點,求賢之心不可少啊,再接著,到了大梁,發(fā)覺世事,不盡如公子所思,何枝可依啊!

  到最后,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所不明白的,就是在這里,那夜的解釋,是公子有效仿圣王,推崇大驪禮法之志,可這與公子的經歷,似有不符,還請公子解惑?”

  當初,李錚竊用這首詩,就存著展露心中抱負的想法。

  此舉為的就是吸引魏國的氏族,前來投靠,只是沒想到,第一個人是羅肅同罷了。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么說來,先生就是我的嘉賓呢?”

  李錚反問。

  羅肅同是沒說話,但他點頭了。

  這是肯定。

  “先生通曉天地,怎會不知晚輩之心,我歷經艱險,出走魏國,這就是我的心意,婦人當?shù)?,少子為帝,尚武帝得國不正,我李錚豈能沒有爭霸之心?”

  李錚是將話擺明了說。

  羅肅同舒了一口氣。

  “論軍,我魏國有鐵甲,論教化,有滄海、白鹿,論富足,十郡之地,黔首眾多,古往今來,方國能強如魏國者,能有幾何,縱然久遠之齊國,也不如也。

  然,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魏國也有魏國之難也,魏王聯(lián)姻哀帝,欲以為魏國持久之道,哀帝崩,又聯(lián)于尚武帝,誕下太子,將來太子做了皇帝,魏國可得太平。

  不曾想,尚武帝年老昏聵,婦人當?shù)?,我魏國與大驪的關系,僅隔一層薄紗,捅之既破,破之情誼不復,只余仇恨。

  在此情境之下,我魏國想要長久,唯有輔佐公子即位,老夫年邁,赤子尚存,將死之軀,愿為魏國謀也?!?p>  羅肅同忠君愛國的感情,李錚是相信的。

  不然他也不會辭去大驪的官職,來做魏國的司寇,后來又是書院之主,一心培養(yǎng)賢才。

  魏國,天下方國最盛。

  對中央帝國大驪來說,這樣的方國,不能為之用,就只能為之敵。

  事到如今,魏王和先皇后的關系就決定了,不管到什么時候,魏國與大驪就只能為之敵。

  居于深宮的司徒明月,是不會一直放任魏國下去的。

  現(xiàn)在是齊國絆住了大驪的腳,等空出手來,就會調轉槍頭。

  羅肅同就是看到了這一點。

  “天下之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身逢天下大亂之際,魏王若是不進一步,那就只能是退十步,魏王不做的事情,趙王會做,楚王會做,齊王會做,我都來了,魏王依舊是無動于衷?”

  李錚試探問道。

  “也全非魏王之過,須知不居高處,不知風寒的道理,何況,魏王也并非無動于衷,只是沒有做出決定而已,老夫今日尋上公子,是想與公子齊心協(xié)力,讓魏王做選擇。”

  羅肅同在這一點上,與李錚的想法不謀而合。

  當務之急,最重要的就是魏王的選擇。

  “請先生賜教?”

  “賜教,哈哈,不敢當,公子不是已經在做嗎,端陽之夜,大展風采,大梁城外,置辦田產,庶民之中,散布威望,這些不都是在讓魏王做選擇嗎?

  不過,公子做了這么多,卻有一個缺點,一個很大的缺點,一個關乎勝敗的缺點。”

  “先生是說,我只能入表,不能及里?!?p>  羅肅同的話,李錚能猜到幾分。

  “哈哈,正是,公子做的這些,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大梁城,也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大梁氏族,唯一個韓央,代表不了韓父,也代表不了大梁氏族?!?p>  話說到點子上了。

  名士就是名士,看問題比李錚昨日遇到的韓父,要透徹多了。

  唯一就是羅肅同不知道,他已經見過了韓父。

  “所以說,先生能讓我融入大梁氏族,好,讓我想一想。”

  羅肅同靜待李錚思索。

  “我明白了,滄海書院的弟子,遍及整個魏國,可以說,魏國官場,有一股勢力,就叫做滄海學派,我如果做了先生的弟子,而且還是關門親傳,大魏的讀書人就會認為,我與他們有了共同之處,我就能融入其中,也能借助先生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接受我?!?p>  羅肅同單手拂須,連連大笑。

  “哈哈,算無遺策之名,不虛,我是有此意,不知公子可愿為老夫關門弟子?”

  李錚二話不說,起身行禮。

  這是雪中送炭之舉。

  “老師在上,受弟子一拜。”

  大驪教化盛行,師道也一樣盛行。

  李錚有許多老師,就連當今丞相趙武,也曾掛過太子太傅之銜。

  只是在他心里,真正認同的,就只有一個東方太阿,今日,將會再多一個。

  羅肅同不管是人格,還是才學,都值得他尊敬。

  “請起吧,你這一拜,老夫坐于這里受了,你我這師徒情誼,再也不容更改,哪怕你將來做不了皇帝,你也一樣是老夫的弟子。

  老夫收弟子,萬萬不能隨意,須得大張旗鼓,讓天下盡知,五日后,便是黃道吉時,老夫會在滄海書院,舉辦師徒大典,到時候邀請大梁各方氏族觀禮,接下來的,就看你自己了?!?p>  這是個絕好的主意。

  一舉將造勢,推上頂峰。

  “弟子謹遵師令,有了這場大典,弟子將會接觸到更多的大梁氏族,拜見更多的魏氏之人,就算半月后天使抵達大梁,也無可奈何了。”

  李錚最懂得舉一反三,有了這一步助力,他已經想到了下一步的謀劃。

  韓父,可以做個得力的幫手。

  羅肅同,則是引路人。

  大梁氏族,在五日后,將會對他改觀。

  到那個時候,就只剩下一個魏璧了。

  魏璧才是大魏國將來的繼承者,最能影響到魏王的人。

  日后偏西。

  李錚下了滄海書院,踏上了回去的路。

  “五日后,滄海書院舉行師徒大典,我將會成為羅肅同的關門弟子,這消息,你要盡快派人傳播出去,并且通知韓父,讓他造勢!”

  回去的路,也要繞著滄海。

  “今日事成,都是公子端陽夜之功,一步一步,路無盡頭也!”

  李信也跟著舒心。

  他想著,關代走了快二十日了吧,九千里路,他單人單馬,一月之余,可達皇都。

  現(xiàn)在亟需那三百人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