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有美璇璣正

第6話·上 大族之爭

有美璇璣正 梨白如雪 3517 2021-04-12 18:58:33

  隆冬的寒氣一如既往地重,許因方除喪,禁絕三月的倡優(yōu)百戲之樂在大興城各處朱門樂戶里靡靡唱開,宣泄著人們壓抑已久的熱情。

  城東永興坊的長孫府里同樣一片喜氣,先是郎君最寵愛的小娘子康復(fù)如故,繼而張家前來請期,終是定下因國喪延誤的昏期。這張琮家世也非同一般,其父河北郡開國公張辯,使持節(jié)秦州諸軍事,官階不下長孫晟,其母竇氏,今上之甥也,可謂門當(dāng)戶對。

  主母高氏坐于榻上,垂聽著諸位管事入來稟事。主母既如此鄭重,各管事也不敢大意,莊重謹(jǐn)嚴(yán)之時卻又暗自納罕,一向不問家事的主母為何忽對繼女婚事如此上心。

  高氏卻自有一番醞釀。因她為繼室,雖長孫晟于己及所生子女百般寵溺,然論承襲,前室之子在禮法上先于自己所生。為此,高氏不得不作長遠(yuǎn)計。

  方歸長孫晟時,家務(wù)已由長媳主持,高氏為示和睦也不便奪政??汕扇q其竟病卒,且安業(yè)未娶,為高氏把持家政提供良機。故高氏令次媳崔氏代管內(nèi)政掌持庶務(wù),自己則于背后聽政。

  然而,高氏并不能只手遮天,因為有人正對自己的一舉一動虎視眈眈,那便是一氏之長暨原配姑母的太夫人。原配雖死可太夫人尚在,其必不會任己為所欲為,安業(yè)婚事便是敲山震虎。而三女弄珍亦原配所出,其昏禮自不可等閑視之,故高氏故作關(guān)切,令太夫人放松戒心之時更得長孫晟歡心,可謂一舉兩得……

  婢女阿染見主母神情恍惚,以其疲乏之故,悄聲屏退正欲入來的管事,請道:“娘子不必太過操勞,但無要事,可差崔娘子去辦。”

  高氏從游思中還神,靠于她擺好的班絲隱囊上,問道:“阿崔何在?為何今未見之?”

  阿染回道:“崔娘子外出禮佛,明日方歸?!?p>  “哦……”高氏將懷中捧爐遞予侍女,“倒是忘了,前月其父三年死忌,故我許其去做水陸。”

  阿染用銅火箸撥了撥爐內(nèi)的炭灰,覆上爐罩后置于其袖,抬眉道:“崔君綽坐太子廢,崔娘子理當(dāng)避嫌……”

  “然阿崔哭求于我,其孝至此,我亦憐之。且資敬尼寺昔為文宣公所立,住持乃太夫人道友,阿崔之請必得太夫人首肯,我且作個順?biāo)饲?。?p>  “娘子慈心,”阿染趁機進言,“然崔氏對下近人,于府內(nèi)盡得人心,娘子須加防范。”

  高氏捂著捧爐暖手,并不以為意:“阿崔性柔順,且非冢婦,加之母族罪沒,謙守卑順亦在情理?!?p>  “然防人之心不可無。娘子上有刁悍太夫人,下有年長新婦,不可不防?!?p>  高氏輕笑道:“恒安非前室所出,太夫人必不真心扶植崔氏,不足為懼。我所憂者,乃另一人……”

  “豈非鄭氏女耶?”

  “然?!备呤项h首,“太夫人當(dāng)眾許婚,倒叫我措手不及?!?p>  “太夫人倚老賣老,欺娘子年輕……然娘子不必憂心,彼鄭氏女非太夫人直脈,會否同心亦未可知,且郎君年外將出使,一時不會來歸。況蜀王來朝后受帝冷遇,太夫人必?zé)o暇他顧,娘子仍有時機全權(quán)總攬?!?p>  高氏握了她的手在懷,欣嘆道:“但汝在,無憂矣!”

  與四處洋溢著新春臨近的喜悅不同,城南永陽坊地勢偏遠(yuǎn)人煙稀薄,本就無甚人氣的坊里近日卻一片肅氣。只見坊東的永安宮附近街巷戒備嚴(yán)森,被告知暫不通行的平民于腹內(nèi)咒罵之時亦在竊議,莫非永安宮將廢為寺的傳聞并非空穴來風(fēng)?

  無人出入的永安門前,一女子面遮幕籬徐步而來,向門前侍衛(wèi)上帖后悄聲直往梵音裊裊的永安宮,仿佛一抹幽靈出沒于日夜笙歌的大興一隅,無人察覺……

  梅香四溢的臘月,籌備一月的長孫府內(nèi)錦帳描彩賓朋滿座。作為長孫晟的嫡次女,長孫三娘出閣自然風(fēng)光,嫡系之長的太夫人鄭氏、蜀王妃長孫氏亦在出席之列。家廟祭祖畢,女眷們坐于行障內(nèi)閑話,打發(fā)著親迎前的漫長時光。

  伯母盧氏滿意地打量著換上禮衣的新婦子,朝太夫人、蜀王妃笑道:“這身花釵翟衣華美非常,襯得三娘越發(fā)美麗了!”

  太夫人微微頷首,朝高氏笑道:“她娘費心了?!?p>  高氏欠身謙笑:“妾之本責(zé)也?!?p>  蜀王妃笑嘆:“昔我出閣,三娘曾為除幛,展眼今成他人婦。”

  “是矣。”高氏拭淚,“妾初來之時,三娘方垂髫。如今將出,叫我怎能不傷悲……”

  “今逢喜事,她娘萬勿不舍,”婁氏勸慰弟婦,“聽聞那張文瑾少習(xí)文史尤工騎射,其箭術(shù)深受小郎稱贊?,F(xiàn)已至奮武尉一職,日后必當(dāng)高升封妻蔭子。”

  高氏且泣且笑曰:“此婿千挑萬選,當(dāng)不負(fù)所托。”

  余人正欲稱賀,聞得蜀王妃幽幽發(fā)嘆:“富也好,貴也罷,安穩(wěn)一世即是福氣……”

  眾人只當(dāng)王妃平常之語,紛紛贊同。高氏瞥見太夫人神色一沉,即知王妃因蜀王未卜前景有感而發(fā),因看窗外將沉的天色,朝眾人笑道:“迎親之列將至矣?!?p>  說話間,無忌乳母張惶入內(nèi),伏拜請罪:“四郎磕傷,妾等侍奉不周,請娘子罪罰!”

  太夫人聞言一驚,環(huán)視一周:“世子何在?”

  “世子無恙,正在四郎臥內(nèi)。”

  高氏忙問:“何故?”

  “小郎君方于幛外追逐,妾未及跟上……”

  “阿家……”

  高氏頗為惱怒,正欲訓(xùn)斥乳母,崔氏領(lǐng)子上前請罪:“皆因汴兒淘氣,致小郎碰倒,妾,這便打死此孽障!”說著也不顧他人勸阻,打得三歲幼子尖聲哭叫,聞?wù)呓愿ト填櫋?p>  高氏慍道:“方傷一個,不如再死一雙,爾將我們祖孫一并打死,是為清凈!”

  崔氏泣涕謝罪,連連叩首:“妾不敢!”

  太夫人示意乳母抱走汴兒:“阿孩淘氣磕碰難免,今日大喜,又哭又鬧成何體統(tǒng)?四郎現(xiàn)今如何?”

  崔氏拜向主座答道:“妾已令醫(yī)人診治,小郎額角微有擦傷,暫無大礙?!?p>  太夫人道:“阿高若不放心,先去探過四郎再來。親迎人眾,務(wù)令婢妾看好小郎君等?!备呤霞赐巳ァ?p>  不久,外頭傳來吹打之樂,婁氏詢道:“四郎恐將不能再任伴童……”

  太夫人道:“可這一傷一哭的,如何是好?”

  崔氏眼角閃過一絲疼惜,因道:“若從賓客中尋來一位伶俐男童,如何?”

  盧氏朝太夫人頷首:“可矣。”因遣婢子,“汝去外廳找來一位男童,須是聰明伶俐的?!?p>  婢女領(lǐng)命出去,可直至催妝時依然不見回來。眾女眷焦急萬分,卻又無計可施,故于下婿時百般刁難幛外儐相以延時間。

  好在婢女終來復(fù)命,太夫人見那小郎君衣飾凌亂,知其掙扎不從,便招他坐至身旁。

  小郎君細(xì)察幛內(nèi)光景,注意到新婦子身旁的觀音婢時,目光略有停留。

  “爾喚何名?是誰家的小郎君?”太夫人慈愛地替他整理衣裳。

  小郎君黑玉的眼珠打量著眼前老媼,叉手只答:“家人皆喚我'二郎'?!?p>  太夫人見其雖幼卻如此警惕,心下滿意,因笑道:“二郎勿疑,今有一難欲爾相助,匆忙之下出此下策。待禮畢,我定送汝還家。”

  二郎思忖須臾,方是頷首:“我隨表兄前來迎親,夫人既其親戚,自該相助。然不知需我作甚?”

  見其機智至此,太夫人心下更覺驚奇,便長話短說:“因除座障需童男童女相伴左右,現(xiàn)需二郎出任童男……”見二郎不解,又招觀音婢入懷,“觀音婢,爾將阿娘教的詩念予兄長聽來?!?p>  “詩耶?”觀音婢撲閃著大眼尋思一瞬,粉節(jié)小指輕抵于唇,奶聲奶氣誦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二郎以為賽詩,見其如此嫻熟,暗自懊悔自己學(xué)詩不專,因為較于苦記詩句,他更喜溜至學(xué)堂后的樹林里射鳥為樂。

  正當(dāng)二郎搜腸刮肚之際,太夫人搖頭笑道:“非也,應(yīng)是座幛除開時念的那首。”

  觀音婢“哦”地一聲點頭,流利誦道:“綿幛重重?fù)?,羅衣隊隊香。為言姑更道,去卻有何妨?!?p>  “可有為難?”太夫人笑問二郎,見其苦惱之態(tài),又道,“如若記不住就由觀音婢一人獨念,汝相隨即可?!?p>  “我已記下?!币娔桥拮I笑于己,二郎并不輕易服輸,流利誦畢亦朝她擠眉弄眼。

  太夫人被他二人逗樂:“二郎好記性,請隨去妝扮?!?p>  外頭的喧鬧聲漸停下來,只聽得執(zhí)事高喊一句:“行奠雁禮!”

  “將念催妝詩了!”幛內(nèi)女眷激動不已。

  須臾,執(zhí)事進來將紅綢包裹的白鵝交予女儐相,由其拋向空中。待新郎吟誦催妝詩后,太夫人輕聲對兩幼孩道:“快去罷?!?p>  二郎和觀音婢雙雙走出行幛,齊聲念道:“綿幛重重?fù)?,羅衣隊隊香。為言姑更道,去卻有何妨。”

  庭中賓客爭看金童玉女時,行障已被撤去,只見新婦子以長柄圓扇遮面而出,再由父母訓(xùn)誡后,隨新郎登車而去……

  車隊在眾人或艷羨或感慨或冷漠的目光中駛離,院內(nèi)攢動的人群中,婢女一眼瞧出廊廡上佇立的熟悉身影,目光觸及自己時鬼魅一笑,俄而蹣跚離去。

  婢女滿心疑惑,上兩次遇她皆在月黑無人之夜,今卻出沒于人群,想來亦在關(guān)注蕭氏女昏禮,連追上去問道:“尊者何許人也?”

  老媼頓步,轉(zhuǎn)身笑望著她:“于此掖庭,何來尊者?”見她語塞,再笑曰,“帝女尚幽十余載,小小宮婢能奈何?”

  一語說至心中憂郁,婢女長嘆一聲:“惟有癡人作夢……”

  老媼望著她滿臉的頹喪,到底不忍激她:“作夢未嘗不可,有些夢長作,它便成了真。太穆一夢三十載,楊花落盡李花開?!?p>  婢女豁然開朗,想及未完的故事,眸中重現(xiàn)光采:“可仁壽時,楊隋國力日增倉庫盈溢,其亡兆豈非術(shù)士讖緯之說耶?”

  “隋亡成于煬帝,卻源在文帝?!?p>  “此必虛言,文帝勤政幾人能及?”

  “然其無德而有天下,不學(xué)而無科律,苛酷行政百姓困厄。忌猜功臣,無一善終;至于子弟,視若仇敵,致無宗子維城,是故隋以急亡?!?p>  婢女被駁得啞口無言,轉(zhuǎn)而笑她道:“雖楊花將落,然李花未開?!?p>  “李花正開,汝須靜待……”

梨白如雪

《資治通鑒·隋紀(jì)三》:蜀王秀至長安,上見之,不與語;明日,使使切讓之。秀謝罪,太子諸王流涕庭謝。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