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長大記事后,常聽爸爸說奶奶的生活其實很幸苦,爺爺才是享清福的人。
也許作為男人來說,在生育孩子的過程中相比女人來說都是比較輕松的,所以爸爸才會說奶奶才是最辛苦的。
小子的大姑排行老大,是爺爺家族中最先出生的孩子。
在脫貧攻堅獲得巨大勝利的今天,小子的姑姑家仍然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土房子,三間低矮的土坯房,陰暗潮濕,夏天蚊蟲滿屋,冬天北風呼嘯。
“整天咳嗽,去了幾趟醫(yī)院了,還是不見好轉,要是癌癥就不治了!”大姑滿臉愁云的對自己的女兒玉兒說。
玉兒不說話,在旁邊默默的聽著。
一邊的姑夫也在去年小腦萎縮,一會頭腦清醒,一會滿嘴胡言亂語,這時正對著院子里圈養(yǎng)的豬、牛絮絮叨叨。
小子在外地工作,聽說了姑姑的境況后,請假探親,看到這一幕,不禁思考,如果出生有的選擇,姑姑會如何選擇呢?
“第一胎就是個破丫頭,真是倒霉!不如不生!”奶奶在姑姑出生后惡狠狠的說。
“反正又不會生一個,不用太在意第一個孩子,以后有的是機會繼續(xù)生養(yǎng),第一胎生不出男孩子,還不是怪自己的肚子不爭氣!”前來圍觀的奶奶的牌友尖酸的附和道。
“你知道個屁,第一胎不是男孩子,就是不順利!真不是好兆頭,生些小劈叉(女孩子)有什么用!將來指不上!”奶奶不依不饒,一邊梳理頭發(fā),一邊繼續(xù)毫不掩飾的嫌棄著大姑的出生。
大姑出生后,躺在土炕上,沒有玩具,甚至沒有足夠的食物,奶奶整日在田里勞動,回到家心情好了嚅些奶水給大姑,沒有奶水了,就用瓢倒些糖水喝。
在大人都沒有飯吃的年代,孩子的存活也是隨緣的,出生不久的孩子夭折,在農村更是屢見不鮮。
爺爺在縣里工作,雖說是縣高官,但也僅有微薄的收入。
最大的特權就是周末可以把單位食堂不要的白菜梆子帶回家,找點開水隨便一泡,連湯帶水喝進肚子里,趁著腸胃沒有翻江倒海之時,趕忙入睡。
小子聽爸爸回憶的這些過往,意識到爺爺在大姑的童年成長過程中并未付出太多關愛。
最大的關愛是在大姑成年以后,大姑每次回家都會哭泣,爺爺每次都慈祥的安慰大姑,甚至在自己因腦出血半身不遂后還穿越整個村莊去看大姑,每次大姑都又驚又喜,感動的一塌糊涂。
至于大姑為何如此感動其實還是與大姑的成長過程以及后來的婚姻有關,又是后話。
時間飛逝,對于大姑在惡劣環(huán)境中長大成人這一事實,奶奶似乎感慨不已。
“能活下來,長大成人,就已經不容易了,還圖個啥?!”這是奶奶常說的一句話。似乎大姑能夠活著就是最大的貢獻。
因此,大姑沒有上過一天學。
接下來的生活就是幫助奶奶做農活,燒火做飯,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
這時,爺爺的第二個孩子,禿子已經出生,大姑的生活里充滿了爺爺大兒子的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