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劉邦目前的身份以及秦朝已經(jīng)滅亡的事實,那么在以后的敘述中,我們將采用一個全新但不陌生的紀(jì)年稱呼。
新的一天
自漢元年(前206)四月份開始算起,劉邦已經(jīng)在漢中住了四個月了,在這四個月時間里,劉邦每天都在重復(fù)著一句話:
太小了,漢中實在是太小了!
和韓廣,田榮這群人不同,劉邦是從大城市咸陽里面出來的,他是見過大世面的,這就好比一個頓頓大魚大肉的地主突然讓他啃蘿卜干一樣,巴蜀的窮山惡水致使劉邦無時無刻不想念著那個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還有那個本該屬于自己的關(guān)中王。
機會,劉邦需要一個可以渾水摸魚的機會。
當(dāng)田榮率領(lǐng)陳余,彭越反楚的消息傳到漢中的時候,劉邦知道,現(xiàn)在的水已經(jīng)足夠渾濁,下水摸魚的時候到了。
“將軍者將兵,大將軍著將將,韓信,請點將吧。”
“得令!”
建成侯曹參,攻打下辯、故道、雍縣、斄縣
威武侯周勃,攻打槐里、好畤
臨武君樊噲,攻擊白水以北的西縣
昌文君灌嬰,攻擊櫟陽
信成君酈商,攻擊北地和上郡
建武侯靳歙,攻打隴西六縣
漢元年(前206)八月,劉邦依大將軍韓信的部署,師出漢中,目標(biāo)---三秦大地。
起點-陳倉
由于漢中地區(qū)地勢復(fù)雜,道路崎嶇,自古以來,想從漢中地區(qū)入關(guān),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四條路可選:
襃斜道,祁山道,子午道,陳倉道。
然而不管選擇哪條路,其終點都將碰到以下三個人:
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當(dāng)初項羽之所以讓這三個人共同執(zhí)掌關(guān)中地區(qū),除了鎮(zhèn)守關(guān)中以外,他們還共同肩負(fù)著一個特殊的使命,監(jiān)視劉邦。
當(dāng)劉邦的大軍剛剛離開漢中的時候,關(guān)中的三位管理者就已經(jīng)接到了情報,于是早早的在漢軍的四條必經(jīng)之路上做好了防御部署,至于是漢軍自投羅網(wǎng)還是秦軍送貨上門,先讓我們看下去。
在這四條入關(guān)的道路中,劉邦親率的漢軍主力選擇的是陳倉道,不知道該說是湊巧還是不湊巧,在這條陳倉道的盡頭,早已有一支秦軍嚴(yán)陣以待,其統(tǒng)帥正是名揚天下的章邯。
實際上,在三秦中唯一稱得上有能力的只有章邯,這位仁兄可真不簡單,從公元前209年戲水一戰(zhàn)成名開始,這么多年過去了,陳勝,項梁,胡亥,趙高那么多人都已煙消云散,卻只有章邯還在堅持。
巨鹿之戰(zhàn),我已經(jīng)輸給過項羽一次了,但我絕不會再輸?shù)诙?,來吧,漢王劉邦,我在陳倉等著你!
對不起,章邯,劉邦要讓你失望了!
公元前206年8月,在陳倉(今陜西寶雞)的這一戰(zhàn)中,劉邦率領(lǐng)漢軍有如天神下凡一般,毫不費力的就將章邯打敗。
不止一次!
終點-廢丘
由于不敵漢軍,章邯只能選擇放棄陳倉,退守到好畤再做打算,奈何漢軍實在猛不可擋,再次不敵漢軍的章邯只得逃到廢丘城,不過這一次漢軍并沒有再給章邯逃跑的機會,為了做到關(guān)門打狗,漢軍便將廢丘城給堵的是水泄不通。
面對漢軍的圍困,城內(nèi)的章邯雖不愿投降,但也無法沖出漢軍的包圍圈,只得每日望城哀嘆,寄希望于自己另外兩位同事能夠成功擊退漢軍,然后前來解救自己。
章邯其實說對了一半,司馬欣和董翳最后的確來了,不過卻是以漢將的身份。
原來在與章邯戰(zhàn)斗的同時,劉邦陣營的其他大將如曹參,周勃,樊噲等人也是多線開花,分別從不同的路線成功擊退了秦軍。
司馬欣和董翳這一對難兄難弟一合計,連章邯都不是劉邦的對手,我們哥倆還是替老婆孩子著想一下吧。
得,司馬欣和董翳就這樣把章邯給出賣了,不過這并不是他們最后一次出賣隊友。
根據(jù)史書記載,當(dāng)章邯尚為秦將的時候,司馬欣和董翳本是章邯手下的部將,如今面對昔日的領(lǐng)導(dǎo),現(xiàn)在的戰(zhàn)友,此二人能毅然決然的大義滅親,棄暗投明,屬實為當(dāng)世之俊杰,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章邯自恃也是從項梁時代一路過來的名將,什么大風(fēng)大浪沒有見過,可是面對這個小老頭劉邦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絲毫沒有還手的余地。
他哪里知道,在劉邦和漢軍士兵的眼里,自己的腦袋已經(jīng)不算是一顆腦袋了,而是一張火車票,一張可以讓所有漢軍士兵回家的火車票。
沒有什么能阻擋一群想要回家的人,章邯也一樣。
名將的謝幕
在苦苦抵抗了劉邦一年以后,漢二年(前205)六月,章邯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可惜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換來奇跡。
由于久攻廢丘不下,劉邦便下令水淹廢丘,而遲遲等不到增援的章邯最終也只能選擇拔劍自刎,結(jié)束了自己名將的一生。
對于章邯這個人,其實我們不太好評價,他是個秦將,但是沒能做到殺身成仁,他是叛徒,但卻又戰(zhàn)斗到了最后一刻。
回首章邯的一生,他于秦末嶄露頭角,退周文,敗陳勝,斬項梁,像他的先輩白起,王翦一樣,為秦王朝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然而腐朽的秦帝國并不是一個,兩個章邯可以扶起來的。
失去了民心的秦帝國,哪怕是白起,王翦再世也已無力回天,縱使前有秦始皇奮六世之余烈,不過轉(zhuǎn)眼煙消云散。
不過章邯在九泉之下拜見秦始皇的時候,他仍然可以昂首挺胸,看著秦始皇說:
“臣乃秦將,欲保祖宗社稷,今雖兵敗身死,但無愧于陛下!”
最后,雖然我們與章邯的立場不同,但是我們還是要為這個人正名:
章邯,秦朝末年名將,秦帝國的最后一位名將。
咸陽城,我回來了!
劉邦此次入關(guān)可以說是出奇的順利,除了章邯以外,漢軍并沒有遇到其他太大的麻煩,已過知命之年的劉邦,望著這座咸陽城,心中無限感慨,終于還是回來了,終于!
上一次我打進(jìn)咸陽只不過是想做一個關(guān)中王而已,你項羽不給,好,沒關(guān)系,我可以自己拿,這一次,我不要關(guān)中了,我要的是整個天下。
喜上加喜
在平定三秦后,又有兩個人加入到了劉邦的陣營。
第一個人,王陵。
王陵,江蘇沛縣人,為沛縣當(dāng)?shù)睾缽姡瑒钤缒陮ζ錁O為尊重(兄事陵),但因為王陵本人脾氣性格較為耿直且喜歡意氣用事,所以他不太看得起這個游手好閑的劉邦,這也就直接導(dǎo)致了王陵和劉邦雖同屬沛系武裝,但王陵卻自始至終選擇單干,很是不給劉邦面子。
時過境遷,當(dāng)年那個以“兄事”自己的劉邦不僅成了名聲赫赫的漢王,而且還坐擁巴,蜀,漢中,關(guān)中四地,如果再不歸順,恐怕就說不過去了吧。
在加入漢營以后,劉邦交給王陵的第一個任務(wù)是前往沛縣,也就是王陵和劉邦的老家,目的是把劉邦的爹,老婆和孩子給接到關(guān)中來(早干嘛去了),不過這個軍事行動最后因為項羽的出兵阻攔而已失敗告終。
事實上,王陵這個人,雖然日后官至大漢丞相,但據(jù)史書記載,王陵本人其實對劉邦十分不感冒,至于為何死心塌地的跟隨劉邦,其目的無非報仇二字!
整個楚漢相爭期間,不管是項羽還是劉邦,都曾為了勝利而去爭取第三方勢力的支持,王陵就是一個被雙方都看中的人。
談判專家
項羽十分欣賞王陵,為了招安他,項羽便把王陵的母親請到軍營中,想以此為籌碼與王陵談判。
母親被抓,這還得了,王陵是個孝子,心里自然是十分的焦急,于是他立馬派出使者,前往彭城與項羽交涉。
在此次談判的過程中,項羽表現(xiàn)的十分大度,大有你王陵若棄暗投明,我項羽必生死相依的味道,王陵的使者也是連連點頭,表示愿意歸從項羽,是啊,誰敢不買項羽的賬呢?
不好意思,還真有一個。
當(dāng)談判結(jié)束后,有一位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母親在為使者送行的時候,流著眼淚對使者說:
“請你回去以后,替我告訴我的兒子,一定要一心一意地侍奉漢王,漢王是個值得輔佐的人,請不要因為我的緣故而三心二意,如今你要走了,我無以為贈,就讓我用我的死來給你踐行吧!”
說罷,王母伏劍而死。
了不起的女人!了不起的母親!若是論看清將來的天下局勢,恐怕秦漢時期無人能及這位王母分毫。
值得一提的是,王母死后,項羽竟然將王母的尸體丟進(jìn)了油鍋,唉,買賣不成仁義在,項羽你又何必如此呢?
其實對于劉邦來說,王陵只能算是錦上添花,而第二個人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雪中送炭-張良。
這件事情得從張良離開劉邦開始說起。
去留
張良自離開劉邦以后,先韓王成一步回到了韓國,心里想著只要韓王成回來,自己就可以輔佐他重現(xiàn)韓國昔日的風(fēng)采,可惜,張良左等右等最后等來的,竟是韓王成的尸首。
按照規(guī)矩,諸侯王是需要回到自己的封國去治理國家的,但是韓王成卻沒有,倒不是他不想,而是項羽不肯。
項羽自分封之后就一直把韓王成帶在身邊,從關(guān)中一路帶回了彭城,之后則以“無功”的罪名將韓王成殺死,并且吞并了韓國的土地。
假設(shè)這個罪名是可以成立的話,那韓王成可就死的太冤枉了,想當(dāng)初巨鹿之戰(zhàn)的時候,那么多作壁上觀的諸侯項羽沒殺,可唯獨殺了韓王成,冤,簡直是比竇娥還冤,想來項羽殺掉韓王成,除了吞并土地以外,一定還有些其他的原因。
項羽認(rèn)為,韓王成和劉邦必然有勾結(jié),至于項羽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各位只要看完下面的一道數(shù)學(xué)題就一目了然了。
A:張良追隨過劉邦
B:張良追隨過韓王成
C:劉邦是不安定分子
問:目前有A.B.C三個已知條件,請證明韓王成等于不安定分子
答:由于A=B,通過等量代換可以得出,劉邦=韓王成,又因為A=C,通過等量代換可以得出,韓王成等于不安定分子。
如此看來,項羽的數(shù)學(xué)和邏輯學(xué)應(yīng)該學(xué)的不錯。
事實上,韓王成這個人在項羽的眼里,甚至在劉邦的眼里,或許是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殺了也就殺了,掀不起什么大風(fēng)大浪,但是他在張良的心中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我們以前說過,張良的一生為之奮斗的只有兩件事,一是滅秦,二是復(fù)韓。
如今秦朝的確已經(jīng)滅亡,但因為韓王成被項羽殺死的緣故,復(fù)興韓國已是永遠(yuǎn)不可能完成的夢想了,現(xiàn)在好了,理想破滅的張良有了第三個目標(biāo),滅項。
明代思想家李贄曾在《史綱評要》中評論過此事:
“為漢驅(qū)一好軍師!”
心黑的讀書人
這世界上的戰(zhàn)爭有兩種解決方式,一種是你主動投降,一種是項羽打到你投降,既然田榮和劉邦造反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打吧,打到你們服為止!
然而先從哪個開刀卻難住了項羽,很明顯,劉邦的能量肯定是要比田榮大的,項羽也是想打劉邦的,但問題是,劉邦遠(yuǎn)在關(guān)中,而田榮就在彭城北邊不遠(yuǎn)的山東,就在項羽猶豫不決的時候,有兩封書信在非常湊巧的時間點送到了項羽手中。
第一封:漢王只是想拿回關(guān)中,別的不敢多想
第二封:項王啊,齊國的田榮和趙國的趙王歇,陳余等人打算聯(lián)合滅楚,請您明察
是啊,說的沒錯啊,劉邦只是想拿回本屬于自己的關(guān)中,這還有情可原,可是你田榮算個什么東西,竟然敢公開糾集他人反對我。
項羽又回想起當(dāng)年自己的叔父項梁曾在危難之時求救于田榮,結(jié)果就是因為田榮沒有出手相助才導(dǎo)致項梁兵敗被殺。
想到這,怒火中燒的項羽拍案而起,找死!
順便提一句,這兩封信的落款都是韓國人張良。
-----------------------------------------------------------------------------
愚見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但是我并沒有采用。
首先,不論是是史記還是通鑒,都沒有提到過劉邦出漢中的時候,曾經(jīng)派人明目張膽的維修棧道,唯一提到過的只有劉邦采納張良的建議,入漢中時,燒毀了所過棧道。
所以說,明燒棧道這個說法,是成立的,而“修”卻值得商量。
事實上,明修棧道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元代的雜劇,元與漢已然相距一千多年,真實性上,大打折扣。
其次:
八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章邯迎擊漢陳倉------資治通鑒·漢紀(jì)一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史記·高祖本紀(jì)
故道也就是陳倉道,兩史中說的很清楚,劉邦采用大將軍韓信的計策,師出陳倉,章邯率兵正面迎擊劉邦,并沒有提到漢軍暗渡陳倉,偷襲章邯的事情。
至于為什么此事存在爭議,則是因為另外一個人,須昌侯趙衍。
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按照此條記載,當(dāng)時劉邦一進(jìn)陳倉,就遇到了章邯的嚴(yán)密防守,從而導(dǎo)致劉邦“欲還”,恰好,趙衍向劉邦提議,說有一條其他的道路直通關(guān)中,于是劉邦便走了這條“他道”,才得以入關(guān)。
如果當(dāng)真如此,那么趙衍方是劉邦入關(guān)的第一功臣,而不是我們傳統(tǒng)印象中的韓信。
由于以上提到的所有史料均見于正史,以至于我們無法輕易推翻其中任何一條,但不同記載之間又互相矛盾,究竟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是明燒棧道,暗渡他道,已然說不清了。
這最后的答案,就交給各位來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