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 披荊斬棘戰(zhàn)貧困
小時候的一次山村之行,讓殷暢終于知道了,自己眼睛里看到的農村,跟曾經想象中的樣子差的太遠了。
那是殷暢上小學生三年級的時候,殷暢的三舅工作的小學校,要到深山區(qū)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定點幫扶村小學開展“手拉手”活動。
那次,三舅帶上了殷暢和比殷暢大三歲的表姐。
在殷暢的心目中,農村就是一片片的麥田,到處盛開著各色各樣的花,蜜蜂、蝴蝶在田間飛舞。
進村之前,這些城市里的孩子們都還嘰嘰喳喳沉浸在坐著大巴車一路賞美景的興奮中,青山綠水間,回響著孩子們的歡歌笑語聲。
但進了村子,殷暢和表姐還有一起來的小同學們,表情都變得沉重起來。
那次的手拉手活動,先是慰問村里的特困戶。
在城市中長大的殷暢,第一次見到了什么是農村的“五保戶”。
村里有一戶人家,只有一個老人,她的家里,幾乎看不到值錢的東西。
灶臺上做好的飯,在這些城市孩子的眼里,那都不叫飯。
他們心里的農村,無論如何也無法跟在這里看到的漏雨的房子、泥土沏成的被柴火熏得灰黑的灶臺聯系在一起。
他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這里的小學校,連一間像樣的教室也沒有,和他們一樣大的小學生們,就坐在石頭上聽老師講課,使用的文具還不如他們用過后丟棄的文具好吶。
這個地處大山中的村莊,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出外打工,在村道上走過,看到的只有婦幼老弱。這里常年干旱無雨,靠天收的莊稼地顯得毫無生氣。
殷暢第一次看到了農村貧困的樣子。
在自己家里大米白面都不想吃,那天中午,老鄉(xiāng)們端上的紅薯面面條,殷暢和表姐卻吃得格外香。
殷暢的三舅上大學前曾是下鄉(xiāng)知青。
當年三舅插隊的村子里,那種生活上窘困的場景,殷暢的媽媽是親身經歷過的。
那天,殷暢從開展手拉手活動的村子里回到家,媽媽給殷暢講述了當年自己曾去三舅下鄉(xiāng)的那個知青點的經過。
“媽媽在你這么大的時候,媽媽的四哥,也就是你的四舅帶著我,到三舅下鄉(xiāng)的郊區(qū)的一個村里去看三舅。”
“看著弟弟妹妹來了,三舅忙著給我們做晚飯。那頓飯,是三舅自己搟的面條,面條搟好了,卻一點菜也沒有,和三舅一個知青點的知青就趕緊跑到村里老鄉(xiāng)家里借了一個白蘿卜回來。”
“就這樣,白水煮蘿卜和面條,再抓一把鹽放進去,一鍋面條做好了。可能是因為那天太餓了,孩子,你根本想象不出來,那頓面條有多好吃!小時候媽媽特別不喜歡吃白蘿卜,可是那次吃白蘿卜,感覺真是說不出的好吃。幾十年過去了,那頓飯的味道,媽媽到現在都異常清晰地記得?!?p> 說到這里,殷暢看見媽媽用手抹著眼角的淚水。
“要知道,三舅插隊的那個地方,還是城市近郊的一個村子,生活條件尚且如此,你想想,那些深山區(qū)的農民,生活又該是什么樣的?!?p> “媽媽,我這次吃到的紅薯面面條,可能就和你小時候那次吃到的白水煮蘿卜面條一樣好吃吧。”
小小的殷暢生出一種觸動心靈的感受。
“媽媽,今天我們離開那個‘五保戶’奶奶的家里時,奶奶坐在門檻上望著我們,我們回頭看時,大家都哭了?!?p> “衣食無憂的我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從小就充當著‘霸道公主’的角色,從來不知道在中國農村的許多地方,還有人生活在那樣困苦的環(huán)境里。”
殷暢在高考模擬考試的作文里,曾寫下自己的這段記憶。
殷暢的四舅初中畢業(yè)后也響應號召到農村插隊,兩年后,四舅從知青點入伍到福建某部隊當了五年的兵。
就在一年多前,當L城退役軍人事務部的工作人員把“光榮之家”的牌匾掛在四舅家的門楣上時,四舅激動地拍下照片,發(fā)在了微信朋友圈里。
四舅是在部隊里入的黨。
退伍后,四舅始終對部隊懷有深厚的感情,對黨懷有深厚的感情。
在工作單位改革,職工自謀職業(yè)的這些年里,四舅的生活是低標準的。可這么多年來,四舅卻用自己微博的收入,盡自己的能力去資助貧困山區(qū)的失學兒童。
在部隊時,四舅是通訊班的一個通訊兵,后來當了四年的通訊班班長。
在1979年的那場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四舅所在的部隊接到上級命令,準備開赴前線。
戰(zhàn)友們紛紛遞交請戰(zhàn)書。
在登上即將開赴前線的列車時,四舅和戰(zhàn)友們相互囑托,如果誰犧牲在戰(zhàn)場上,活著的人就要把犧牲的戰(zhàn)友家人照顧起來。
后來,因為戰(zhàn)事的發(fā)展,四舅和他的戰(zhàn)友們雖然已經登上了戰(zhàn)車,但最終沒有開赴前線。
沒能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但是,四舅和班上的戰(zhàn)士們卻結下了超越生死的戰(zhàn)友情。
2017年的春天,四舅和戰(zhàn)友們相約重回部隊參加戰(zhàn)友聚會。
可是,班上的一個江西籍戰(zhàn)友卻因病重沒能參加。
得知這位戰(zhàn)友病重,作為當年的老班長,四舅先是在福建的戰(zhàn)友聚會上為這個戰(zhàn)友籌集捐款,然后帶著戰(zhàn)友們的一份份關愛,從福建趕往江西病重戰(zhàn)友的家鄉(xiāng)。
這次到福建參加戰(zhàn)友聚會,從家鄉(xiāng)L城出發(fā)的時候,為了節(jié)省路費,四舅在去往火車站之前,特意在家里煮了整整一斤元宵一下子全部吃了,為的是讓自己在二十多個小時的火車旅途中一直有一種飽腹感,這樣路上就可以不用花費什么錢,一直堅持到軍營。
從福建趕到江西,見到病重的戰(zhàn)友和戰(zhàn)友的家人,看到戰(zhàn)友的家因戰(zhàn)友身患重病,家庭生活更加困難,四舅把戰(zhàn)友們的捐款交給病重戰(zhàn)友的家人的同時,把自己身上除了路費剩余的錢,全都留在了戰(zhàn)友的家里……
就在前年,殷暢的四舅再次前往江西那個戰(zhàn)友的家鄉(xiāng)。
五月的井岡山腹地,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得正艷。
在國家的扶貧政策支持下,伴隨著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這里的游客日漸增多,以前主要靠種水稻生活的村民近年來相繼辦起了農家樂。
四舅的那個戰(zhàn)友雖然已經因病去世,但他的家卻變了模樣。
戰(zhàn)友的兒子一家開辦的農家樂,經營形勢喜人,還在鎮(zhèn)上開了分店。
“對于貧困地區(qū)的群眾來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離開家鄉(xiāng)去外面闖蕩,是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唯一選擇?!?p> “隨著黨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這里的路修通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qū)建起來了,配套的新學校也有了,產業(yè)扶持政策落實了,家門口也有工可打了。”
戰(zhàn)友家鄉(xiāng)的村支書興致勃勃地向四舅介紹村子里的變化。
“多虧了各級政府的幫扶政策,現在,我們村里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勞動力都陸陸續(xù)續(xù)回來了,這往后的日子,越來越有過頭了。”
…………
國家農業(yè)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8月底,全國返鄉(xiāng)留鄉(xiāng)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yè)達1700多萬人。
從背井離鄉(xiāng)到返鄉(xiāng)歸來,上千萬農民工及其子女的遷徙足跡,折射出中國脫貧攻堅工作的力度和成效。
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
全國最后剩余的52個未摘帽貧困縣,2707個未出列的貧困村,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脫貧攻堅行動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之所以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說明以往常規(guī)的扶貧方式效果不太明顯、脫貧任務艱巨而繁重。
為此,黨中央為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下達了“總攻令”,吹響了“沖鋒號”。
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BJ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這次大會向全世界莊嚴宣布——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zhàn)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qū)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zhàn)、精準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xù)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曾經,在2010年8月31日,貴州省GY市的一個村莊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前來中國參加首次中歐戰(zhàn)略對話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
貧瘠的村莊、破舊的衣衫……中國農村真實的一面,讓這位剛剛參加完上海世博會的歐盟高官大吃一驚。
她見識了中國的繁榮,也認識到了這個大國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
反貧困始終是古今中外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了長期艱辛奮斗。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zhàn)爭。
8年來,黨和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fā)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yè),涌現出了許許多多感人肺腑感天動地的先進事跡。
在全國范圍內的脫貧攻堅斗爭中,1800多名同志將生命定格在了脫貧攻堅的征程上,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脫貧攻堅殉職人員的付出和貢獻,彪炳史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