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總講題是如何研究中國史。這是第一講,講題《如何研究中國通史》。但講這一題目,容易流于空泛膚淺。請諸位原諒。讓我首先問為何要研究中國史?簡單回答:“中國人當(dāng)知道些中國史”。這是一項極普通極基本的道理,我們應(yīng)當(dāng)承認(rèn)。昨天報載美國前總統(tǒng)杜魯門發(fā)表談話,主張美國青年應(yīng)多知道些美國史。同樣,每一個國家的公民都應(yīng)該知道些關(guān)于他們自己本國的歷史,中國人應(yīng)該知道些中國史。中國史講的中國人之本原和來歷,我們知道了中國史,才算知道了中國人,知道了中國人之真實性與可能性,特異性與優(yōu)良性。我們也可說,知道了中國史才算知道了我們各自的自己。譬如我們認(rèn)識一位朋友,總不能單在他的高矮肥瘦上去認(rèn)識,當(dāng)然該知道一些他以往的歷史,如他的姓名、籍貫、學(xué)歷、性情、才干等,我們才算是知道認(rèn)識了此朋友。我們是中國人,只有在中國史里來認(rèn)識我們自己。不僅要認(rèn)識我們的以往,并要認(rèn)識我們的將來。若非研究歷史,即無從得此認(rèn)識。二歷史有其特殊性、變異性與傳統(tǒng)性。研究歷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我們以往的傳統(tǒng),與其他民族有變有異,有自己的特殊性。沒有特殊性,就不成為歷史。如果世界上一切國家民族,都沒有其相互間的個別特殊性,只是混同一色,那就只需要,亦只可能,有一部人類史或世界史便概括盡了。更不須,也不能,再有各國國別史之分。其次,歷史必然有其變異性。歷史常在變動中進展。沒有變,不成為歷史。我們讀小說,常見說:“有事話長,無事話短。”所謂有事即是有變。無變就不見有事。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過日子,沒有什么變動,此等日常人生便寫不進歷史。歷史之必具變異性,正與其必具特殊性。我們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變異性加在一起,就成為歷史之傳統(tǒng)性。我們研究歷史,首先就當(dāng)知道歷史的三種特性?,F(xiàn)在再講中國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據(jù)我個人意見,至少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歷史上每一個時期劃斷。如希臘史和羅馬史,兩者間就顯可劃分。以下是他們的中古時期,這又是一個全新的時期,與以前不同。此下則是他們的近代史,現(xiàn)代國家興起,又是另一段落了。如此劃分開來,各有起訖。而中國史則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貫下來,永遠是一部中國史,通體是一部中國史。戰(zhàn)國以后有秦漢,決不能和西方之希臘以后有羅馬相比。這顯然見得雙方歷史互有不同,此即是我上面所指述的歷史之特殊性。但此處當(dāng)注意者,我們只可說,西洋史可分割,中國史不可分割,卻不能說中國歷史沒有變動性。我們只能說,西方歷史的變動比較顯而在外,使人易見。中國歷史的變動,卻隱而在內(nèi),使人不易覺察。我常說,西洋歷史如一本劇,中國歷史像一首詩。詩之銜接,一句句地連續(xù)下去,中間并非沒有變,但一首詩總是渾涵一氣,和戲劇有不同。三諸位研究歷史,首當(dāng)注意變。其實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變,治史所以明變。簡言之,這一時期的歷史和前一時期不同,其前后之相異處即是變。因此乃有所謂歷史時代。歷史時代之劃分,即劃分在其變上。如果沒有變,便無時代可分。我們當(dāng)知,并非先有了各個時代,才有這各個時代的歷史。乃是先有了這一段歷史,才照此歷史來劃分為各時代。時代只是歷史的影子,乃由先史中照映出時代。無時代之變,便無歷史可寫。如在先史以前,人類存在,已不知其經(jīng)過了幾十萬年。但其間變動少,便亦無許多時代可分,亦無詳細(xì)歷史可寫。于是便成為我們對這一時段歷史之所知少。實因這一段歷史自身之變動少,人類進步遲緩,故無事變可言時代可分。淺言作譬,如一人,只是生老病死,只是溫飽度日。在其人生過程中,無特殊性,無變異性,其人之一生,便亦無歷史可言。西洋史總分上古、中古和近代三時期。上古史指的是希臘和羅馬時期,中古史指的是封建時期,近代史指的是現(xiàn)代國家興起以后。但中國人講歷史常據(jù)朝代分,稱之為斷代史。如先秦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宋遼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因此有人說中國史只是一部帝王家譜,乃把王朝興亡來劃分時代。李家做了皇帝就名唐史,朱家做了皇帝就稱明史,此說實甚不然。一個統(tǒng)一王朝之興起,其政府規(guī)??梢跃S持?jǐn)?shù)百年之久,在這一時期中變動比較少。突然這一王朝崩潰了,另一新王朝起而代之,當(dāng)然在這兩朝代之間歷史會起大變動,所以把斷代史來劃分時期,就中國歷史言,可以說是一種自然劃分,并無很大不妥當(dāng)處。若我們必要比照西洋史分法,則中國的上古史當(dāng)斷在戰(zhàn)國末年。秦以下,郡縣政治大一統(tǒng)局面開始,便該是中國的中古史了。但這與西方的中古時期不同。大體說來,西方中古時期是一段黑暗時期,而中國漢唐時代,政治社會各方面甚多進步。不僅不比我們的上古史遜色,又且有許多處駕而上之。我們也可將秦代起至清末止,兩千年來一氣相承,稱之為中國歷史之中古期,不當(dāng)在中國再加劃分。若定要劃分,亦可分做兩期。五代以前為一期,我們不放稱五代以前為中國的中古史,這一段歷史,因離我們比較遠,由我們現(xiàn)代人讀來,有許多事情也比較地難了解難明白。宋以下的歷史,和我們時代相接近,讀來較易了解易明白。我們也可說,中國的近代史,自宋代即開始了。如此說來,可以說中國史常比西方史走先了。
年前,此世界亦尚無馬克思其人。那么此一問題似乎推究到此即完了,中斷了。你將認(rèn)為上面歷史和此無關(guān),如是的心習(xí),會使你走上許多狹窄膚淺短視的路上去。因此即使我們要根據(jù)當(dāng)前問題來推究,也得首先將此問題暫放一邊,平心靜氣,仍從歷史本身的通體來作研究,如此才能對你原有問題得出一正當(dāng)?shù)慕Y(jié)論。我們當(dāng)知,從研究歷史用心,可以解決問題。若僅從解決某些問題上用心,卻不一定能了解歷史。這等于說,明體可以達用,而求用心切,卻不一定能明體。故此,我們?nèi)粽嬉芯繗v史,仍不如從頭到尾作通體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體,再深入分著時期去研究一部斷代史。對一部斷代史有研究,再回頭來接著重治通史,又繼而再另研究一斷代。如此循環(huán)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遠可大,才能真明白歷史上的時代之變,才能貫通上下古今,而獲得歷史之大全。我們更當(dāng)明白,在同一時代中,此一事件與彼一事件之彼此相通處,及其互相影響處。但此也不宜刻意深求。我們?nèi)裟苁煜び谀骋粫r代之橫剖面,自見在此時代中一切政治制度、社會形態(tài)、經(jīng)濟情狀、學(xué)術(shù)大端、人們要根據(jù)當(dāng)前問題來推究,也得首先將此問題暫放一邊,平心靜氣,仍從歷史本身的通體來作研究,如此才能對你原有問題得出一正當(dāng)?shù)慕Y(jié)論。我們當(dāng)知,從研究歷史用心,可以解決問題。若僅從解決某些問題上用心,卻不一定能了解歷史。這等于說,明體可以達用,而求用心切,卻不一定能明體。故此,我們?nèi)粽嬉芯繗v史,仍不如從頭到尾作通體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體,再深入分著時期去研究一部斷代史。對一部斷代史有研究,再回頭來接著重治通史,又繼而再另研究一斷代。如此循環(huán)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遠可大,才能真明白歷史上的時代之變,才能貫通上下古今,而獲得歷史之大全。我們更當(dāng)明白,在同一時代中,此一事件與彼一事件之彼此相通處,及其互相影響處。但此也不宜刻意深求。我們?nèi)裟苁煜び谀骋粫r代之橫剖面,自見在此時代中一切政治制度、社會形態(tài)、經(jīng)濟情狀、學(xué)術(shù)大端、人物風(fēng)尚性格等等,一一可以綜合起來互相會通,如此才能真明白了此時代。切莫一一各自分開,只作為是一些孤立和偶起的事項來看。我們又當(dāng)知各事項之相互影響,又有主從之別。如三國時代,政治變了,社會變了,學(xué)術(shù)也變了。我們當(dāng)研究此種種變,主要究自何處發(fā)動開始,究竟是由何一項來影響了其他別一項。又如自清代咸同中興以迄今天,一部中國現(xiàn)代史上,也曾有不少次的變動,每一變動也多曾引起人鼓舞想望,以為中國有希望了。但事實上,卻是每下愈況,愈變愈壞。我們當(dāng)問,這些變究自何處來?究竟是要變向何處去?為什么總是變不好?我們須從逐件事上會通起來看。此中實是大可研究。這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一大問題,要人具備大見識,才能對此問題有解答。但若不先精熟這一部現(xiàn)代史,試問何從妄生揣測,或空下斷語來評判現(xiàn)代?即此一例,諸位可知史學(xué)之重要。治史要能總攬全局,又要能深入機微。初看好像說故事,到家卻需大見解。六如此說來,事若甚難,但我們只須心知其意,仍不妨分途、分期、分題、分類,各就才性所近,各擇方便所宜,乘興量力,只莫以為自己便是史學(xué)正宗,只此一家,別無分出。大家各知自己的限度,如此鉆研下去,也就夠了。中國人向來講史學(xué),常說要有史才史識與史德。一、史才:貴能分析,又貴能綜合。須能將一件事解剖開來,從各方面去看。如漢末黃巾之亂,可以從政治的、社會的、經(jīng)濟的,以及學(xué)術(shù)思想民間信仰種種角度去看,然后能析理造微,達到六通四解,犁然曲當(dāng)?shù)木辰?。另一方面要有綜合的本領(lǐng),由外面看來,像是絕不相同的兩件事,或兩件以上的事,要能將它合起來看,能窺見其大源,能看成其為一事之多面,這種才智即便是史才。二、史識:須能見其全,能見其大,能見其遠,能見其深,能見人所不見處。歷史是一全體性的,并非真?zhèn)€有一件一件事孤立分離而存在。只是我們分來作一事一事看。如一塊石的堅與白,并不能分,只是我們自己的看法與把捉法把它分了。若我們能如是來看歷史,每件事便都能見其大。而且歷史只是通體渾然而下,無間斷、無停止地在向前。我們?nèi)裟苋缡莵砜礆v史,自然能見其遠。又要能看出每一事之隱微處,不單從外面看,須能深入看。這樣的見識即便是史識。要之,果尚專業(yè),務(wù)近利,則其人決不足以治史。能崇公業(yè),圖遠利,其人始得入于史。中國人自上古即發(fā)明史學(xué)者在此,西方人近代始有史學(xué)亦在此。三、史德:有了史才與史識,又更須有史德。所謂德,也只是一種心智修養(yǎng),即從上面所講之才與識來。要能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這些心理修養(yǎng)便成了史德。我們?nèi)缒芗鎮(zhèn)渖鲜鋈龡l件,自可研究歷史有高深卓越的造就。反言之,我們從事研究歷史,正可訓(xùn)練我們分析和綜合的頭腦,正可增長我們的心智修養(yǎng),正可提高和加深我們的見識和智慧。七最后我須指出,研究歷史也隨著時代而不同。時代變了,治學(xué)的種種也會隨而變。我們今天所需要的歷史知識,與從前人所需要的可以有不同。我們需要獲得適合于我們自己時代所要求的知識。古人對歷史誠然有許多研究,但有些我們已用不著。我們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我們須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來撰寫新歷史,來貢獻我們自己這個新社會。這是我們所需要的史學(xué)。當(dāng)知歷史誠然是一往不返,但同時歷史也可以隨時翻新。有了《史記》、《漢書》和《東漢書》、《三國志》等等斷代史,到宋代司馬溫公,仍可以從頭來寫一部《資治通鑒》,這是重新撰寫舊歷史。我們今天又和司馬溫公當(dāng)時的宋代遠不同,我們又該來把舊歷史重新撰寫才是。寫歷史有兩種分別。一種是隨時增新地寫。例如中華民國開國后,我們就該添寫一部中華民國史。這也不必定由一人寫,盡可由許多人同時來寫。又如在此期間,有許多大事,亦該分別寫。如國民革命軍北伐,如對日抗戰(zhàn),這些大事件,都可分頭寫。在一個時代,必須有了一本本的小歷史,才可由后人來匯集成一部大歷史?,F(xiàn)在大家都束手不寫,將來變成一筆糊涂賬,試問叫后人再如何下筆。所以歷史該隨著時代而增寫。譬如過去有十七史、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