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漢匈和親
歲首大典之后,劉邦宣揚(yáng)了皇家威儀,體驗(yàn)到當(dāng)皇帝的滋味。
隨后,劉邦又做了三件事。
1.東垣戰(zhàn)勝韓王信,收復(fù)失地。
2.剝奪代王劉喜王爵。
3.找到一個處理解決大漢與匈奴交界的人選:陳豨。
此時,劉邦心情大好,南下又來到趙國。這一次,劉邦沒有辱罵趙王張敖,反而笑納了進(jìn)獻(xiàn)的美人:趙美人。
這個趙美人全名是什么,史料沒有記載。對于這個美人,有兩種說法:
1.趙王張敖后宮的美人,主動獻(xiàn)出來。
2.這美人是暗殺劉邦的刺客。
劉邦返回長安,經(jīng)過一個地方,它叫柏人。
柏人,西周時屬邢國,春秋時屬于晉國,戰(zhàn)國時屬趙,秦末漢初置柏人縣。這里有個人,很出名,他叫柏人侯李曇。
李曇,是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因?qū)医ㄆ婀?,被封為柏人侯。入秦,被封為御使大夫,后升為司徒?p> 他的子孫,發(fā)展很好。
一支在趙國。
有個很出名的孫子,叫李牧。
李牧因?yàn)楸睋粜倥掀茝?qiáng)秦,被趙國封為武安君。他也被譽(yù)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還流傳了一句讖語:李牧亡,趙國滅。
李牧之孫,叫李左車。
李左車輔佐趙氏后裔趙王歇重建趙國,因?yàn)閼?zhàn)功顯赫被封為廣武君。
韓信背水一戰(zhàn),俘虜李左車。
李左車說了一句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隨后,獻(xiàn)策韓信,智取燕齊。
另一支被稱為隴西李氏。其中,大唐開國之君李淵是他第三十代后人。
劉邦經(jīng)過柏人,聽聞這些名將事跡,心有所動,就想要留宿,開口問:這是哪里。
近臣答:柏人。
也不知道怎么了,劉邦雙眼皮跳的厲害,說了一句:柏人,是被別人迫害??!
劉邦沒有留宿,就率領(lǐng)人馬離開了。
殊不知,劉邦雙腳已經(jīng)踏進(jìn)了鬼門關(guān)。此時,趙相貫高等人,看準(zhǔn)這個時機(jī),準(zhǔn)備除掉劉邦。
誰讓劉邦打了敗仗,辱罵趙王張敖。
張敖能忍,這些跟隨其父張耳打天下的老人,最看重尊嚴(yán),絕不能忍。就在劉邦出征東垣,笑納趙美人之時。貫高等人在柏人館舍埋伏,準(zhǔn)備截殺劉邦,以報(bào)主上之恥。
然,劉邦是命運(yùn)之子,總會化險為夷。
這一次,也不例外。
劉邦和趙王張敖的恩怨情仇,還沒有結(jié)束。
回到長安,劉邦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如何解決邊患?
一個韓王信,折騰北疆不得安寧。還有一個強(qiáng)大的草原民族匈奴。國內(nèi),還不知道有多少異姓諸侯王跟他離心離德。
劉邦很頭疼,真頭疼。
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解決問題。
這時,劉邦想到了一個人:劉敬。
劉邦平定韓王信叛亂,主動進(jìn)攻匈奴之前,曾派了很多使者,前去刺探匈奴的情況。
只有劉敬一個人說不能打。
劉邦很生氣,不僅罵了他一頓,還把他關(guān)押在廣武。白登山脫困后,劉邦想到了他,也下令將他釋放。劉邦見到劉敬,第一句話,要道歉,說讓他受委屈。
隨后,劉邦又說了一句話:悔不聽他言,才落得白登山狼狽突圍。
跟著,劉邦為了表明意識到問題的錯誤,又說了一句話:我已經(jīng)將那些出使匈奴,說可以打的人斬殺。
先道歉,承認(rèn)錯誤。后,改正錯誤。
劉邦為了彌補(bǔ)自己犯下的錯,又做了一件事:封爵厚賞。
劉邦賞賜劉敬食邑二千戶,封關(guān)內(nèi)侯,稱建信侯。此舉,不僅向外界表明,劉邦知錯就改,有君王氣度。同時,也表明了劉邦愛才之心。
就這樣,劉敬再一次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為劉邦解決了一個難題:如何處理與匈奴之間的關(guān)系。
劉邦問他怎么辦。
劉敬先表明一個觀點(diǎn):不能用武。
他說了不能用武的原因:大漢剛剛建立,百廢待興,秦末漢初,年年征戰(zhàn),民生凋零,將士疲憊不堪。
劉敬又表明第二個態(tài)度:不能用仁義道德。
他也說了不能用仁義道德的原因:冒頓弒父、搶父姬妾為妻。他是主張以拳頭論天下,憑武力樹威。沒有仁義,更不講究道德。
劉邦聽了,也覺得合理。但,他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武力行不通,仁義道德也沒用,那該怎么辦。
劉敬話鋒一轉(zhuǎn),說了這樣一句話:不能從冒頓下手,那就要從長計(jì)議,讓他的子孫后代臣服漢朝。
劉邦聽到這個新穎的答案,心有所動。
冒頓的子孫,能夠臣服大漢,不與漢為敵,也是劉邦所愿。
這一次,劉敬多了一個心眼,免得說錯話,被劉邦責(zé)罰,是這樣問的:我有個主意,怕陛下,不能辦到。
劉邦聽他有主意,知道他擔(dān)心什么,為了讓他不要有顧忌,暢所欲言,又說了這樣一句話:果真可行,為什么不能辦!我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句話潛臺詞也是說,你只管說,該怎么辦。剩下的,就是我的事。我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劉敬得到劉邦首肯,開始暢所欲言: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
簡單說:和親、送禮。
劉敬是想劉邦把長公主送去匈奴和親,又奉送厚禮。長公主有大漢作為后盾,就會被冒頓立為閼氏。
生下的孩子,就是匈奴的太子,大漢的外孫。
劉邦是帝王,深知一個道理:一切沒有塵埃落定。
畢竟,劉邦也有這樣的心思。他有嫡長子劉盈,卻疼愛第三子劉如意。
呂后勢力強(qiáng)大,但,他還是想扶持第三個兒子。
他把長公主送到匈奴,冒頓會將他立為閼氏?
長公主被冒頓立為閼氏,就能生下兒子?
縱使生下兒子,就能成為下一任單于繼承人?
匈奴是以實(shí)力說話,講究拳頭硬。
和親、送禮,就能解決大漢與匈奴之間的邊患?
一個字,難。
兩個字,很難。
三個字,太難了。
劉敬察覺出了劉邦異樣,也洞穿了對方心中所想。
他提了一個反問句:
這個計(jì)策,能成功嗎?
能。
為什么能?
匈奴貪圖大漢的錢財(cái)。(貪漢重幣。)
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shù)問遺,因使辯士風(fēng)諭以禮節(jié)。
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劉邦聽這句話,覺得很合理。畢竟,按照華夏禮儀。外孫怎會與外公為敵。
然后,劉敬得出一個這樣的結(jié)論:兵可無戰(zhàn)以漸臣也。
跟著,劉敬說了為什么要劉邦子女送去和親。
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也就是說,劉敬的計(jì)策很簡單。
1.和親:
送劉邦女兒去匈奴和親,其目的是為了讓他外孫,憑借大漢的實(shí)力,成為下一任單于。
2.送禮。
送出諸多財(cái)寶和物質(zhì),讓匈奴癡迷漢朝的物資,進(jìn)而讓他們不會選擇跟大漢成為敵人。
劉邦見嫁個女兒、送點(diǎn)禮就能解決大漢與匈奴邊患,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說了一個字:善。
因?yàn)閯⒕吹某霈F(xiàn),大漢有了解決匈奴的方式:和親。
劉邦是采納了劉敬的計(jì)策,也答應(yīng)送女兒去和親。但,劉邦要施行這個策略,就要面對兩個人。
1.趙王張敖。
據(jù)史料記載,劉邦只有一個女兒,叫魯元公主。這個女兒已經(jīng)嫁給了張敖,還生了一個女兒張嫣(未來的漢惠后)。
劉邦讓魯元公主嫁去匈奴,趙王張敖會有什么反應(yīng)。畢竟,這可是奇恥大辱啊!
2.魯元公主。
縱使張敖?jīng)]有意見,但魯元公主本人,是否愿意去匈奴,締結(jié)漢匈友好。
就在劉邦還沒有想清楚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一個人找上來了,她就是呂后。
呂后沒有用霸道的方式拒絕,而是用柔。她用女人常用的方式:日夜泣。
還不斷說這樣一句話: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
劉邦聽了,改變了原有的想法。
太史公留下了這樣一段記載: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
劉敬明言,只要嫁長公主去匈奴,才有意義。
那么,劉邦為什么最終妥協(xié)了呢?
我想有以下原因:
1.主因:呂后日夜哭,每天說就只有一個女兒,讓劉邦心軟。
2.深因:呂后是大漢的皇后。她背后有強(qiáng)大的勢力。呂后反對,支持呂后的人也會反對。還有趙國等諸侯勢力,也會反對。
3.劉邦的父愛:不舍將女兒嫁去匈奴。
劉敬一席話,做通了劉邦思想工作,決定將長女嫁去匈奴,和親。呂后日夜哭,出言阻攔,劉邦只好作罷。但,和親勢在必得。不能嫁自己的女兒,那就嫁一個認(rèn)的女兒。
劉敬奉劉邦之命,前往匈奴和親。
劉邦和親,也被認(rèn)為是懦弱無能。
那么,和親真的能贏得和平。
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實(shí)行和親策略,沒有成功。
那么,這個和親計(jì)策沒用嗎?
答案:有用。
后來,大清就倚靠這種政策,統(tǒng)治了蒙古??滴踉e行酒宴,見蒙古貴族后裔,大多是自己后裔,深感得意。
和親政策,是可以的。
但,大漢王朝,是很難。
以和親的方式,解決邊患,從大漢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開始。
提這個計(jì)策的人:劉敬。
劉敬奉命出使匈奴,洽談和親,締結(jié)漢匈友好。
他的計(jì)策,劉邦采納了一半:答應(yīng)和親,主角不是自己女兒。
然,一件事東窗事發(fā),那就是貫高謀刺劉邦的行蹤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