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掛在嘴邊的這些話,根生聽得多了,就有些不以為然,什么娶了媳婦就好了,不過是母親的說辭罷了。
如今吃飯都成了難事兒,哪兒還有閑錢,娶媳婦進門。
而且,根生早已打聽清楚,和他訂親的那戶人家,已是攜家?guī)Э诘年J關(guān)東去了。
根生不想和母親爭辯,生活的艱難擺在眼前,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雖然有些不情愿,但還是答應(yīng)去貴和堂做工。
老李領(lǐng)著楊福田爺倆兒,來到貴和堂的時候,董善政已是等候他們多時了。
因收回李福家的田地,使得楊福田一家斷了生計,對此,董善政心里始終有些過意不去。
因而對于楊福田爺倆兒,自覺有些愧疚。
于是就安排楊福田,幫著老李打理田地莊稼上的瑣事,而根生則在貴和堂趕車,做些打雜的輕巧活計。
就這樣,楊福田爺倆在貴和堂,都有營生可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在平平淡淡中度過。
轉(zhuǎn)眼進入秋季,在莊鄉(xiāng)們澆水施肥,精耕細作的管護之下,那兩片地的耐旱的谷子,長勢喜人。
遠遠望去,已是一片金黃,谷穗又肥又長,顆粒飽滿,沉甸甸的彎下穗頭。
老李早已組織人手,在谷地的四周,搭建起了窩棚,派人日夜輪流守護,那兩片活命田。
直到谷子熟透,收割歸倉,也未發(fā)生過盜割事件。
莊鄉(xiāng)們喜笑顏開地收割了谷子,除去每家每戶分得一石谷物,余下的單獨存放,以備不時之需。
秋后依然沒有大的落雨,過冬小麥無法播種,旱情還在持續(xù)。
村東康王河里的水,早在入秋之前便已干枯。
作為飲用水源的村井,沒過多久就見了底,井繩繞上來的是半桶泥沙半桶水。
生活用水接濟不上,人們只有到十幾里外,鳳凰山下的水月庵,那里有眼泉井——八角琉璃井,取水飲用。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縣里出現(xiàn)以賣水為營生的漢子,他們趕著牛拉的水車,走街串巷地吆喝。
十文錢一桶水的市價,也是童叟無欺。
再有就是,賣兒鬻女的窮人多了起來。
特別是在集市里,隨處可見頭插草標的孩童,其中,尤以女孩子更多一些。
小到三四歲,七八歲,大點的十一二歲,一兩塊銀洋,三五斗雜糧,竟然也是明碼標價。
那些賣兒賣女的窮苦人,見到有人經(jīng)過,連忙拉過自家的孩子,猶如兜售商品那般,極力夸贊著孩子的聰明伶俐。
而遇到經(jīng)過的富人,這些辛苦人就哀求人家,只要收留孩子,讓她能有口飯吃,不至于餓死路旁就好。
這樣的饑荒年景,已到了人如草芥的地步。
而所有糧食的價格,還在翻番打滾著往上漲,從最初的兩三塊銀洋一石,逐漸瘋漲到了十幾、二十幾塊銀洋一石。
僅只這半年光景,各種糧食的價格,就上漲了十幾倍之多。
如此這般離譜的糧食價格,已不是普通百姓,所能負擔得起的重負。
但是與瘋狂上漲的糧價,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一日三跌的地價。
如今,一畝上好的田地,竟然只賣一兩塊銀洋,甚至幾百文銅錢……
這便使得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得以收購大量田產(chǎn)。
而那些賣了田地的窮苦人,則是背井離鄉(xiāng),逃荒去外地討生活,尤以去闖關(guān)東者為甚。
再有就是那些,原本就不太安分之人,很快聚集在一起,搶劫大戶人家的糧食,而后躲進深山老林,入綹子,做了嘯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
饑餓與匪患同時襲來,老實巴交的莊戶人家,日子過不下去了。
于是,賣掉賴以生存的田地、房屋,甚至是自己的兒女……
帶上少得可憐的盤纏,聚集到膠東半島,從這里坐海船,背井離鄉(xiāng)‘闖關(guān)東’討生活去了。
人們呼朋喚友,拉親帶故的離開,有些偏遠的村莊,甚至到了十室九空的境地。
本地村民外出逃荒而走,外省的災(zāi)民卻又接踵而至。
他們原本以為,歷盡艱辛來到這里,能夠延緩生息,哪里曉得,只是從絕望之地,來到另一處絕望之地而已。
這些災(zāi)民成群結(jié)隊,四處覓食,吃樹皮、嚼草根,吃掉所有能吃的東西。
槐樹的種子,榆樹皮都被磨成了面……甚至有人去山里,找來俗稱‘觀音土’的,上鍋炒一炒當面吃。
但那東西吃了以后,就會干結(jié),大便不通,沒法子,只好用樹棍兒向外挖,其間痛楚可想而知。
因食用觀音土,腹脹而亡者不計其數(shù)。
官路兩旁,隨處可見橫七豎八,餓得動彈不得的饑民。
官府搭設(shè)粥廠,賑濟災(zāi)民,卻也只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的無濟于事。
計窮途拙,朝廷下達旨意,倡捐俸金,捐廉撫恤。
有一項是商紳自愿募捐賑濟,凡商紳開捐賑助,款項達到一定額數(shù)者,可以準捐道、府、州、縣四級實官。
各縣則強令鄉(xiāng)村紳、富,各保各村,首要組織民團,預(yù)防匪患,其次,本村民眾,不得有人餓死,以及外出逃荒,投匪等等此類事件發(fā)生。
隨后又強令所有商鋪,捐征雜糧一石,頂捐稅用項……
沒有糧食可納捐者,須交銀二十五兩,由官府統(tǒng)一購糧,賑濟災(zāi)民,所交款項,可抵頂下年捐稅。
如有饑民不安本分者,結(jié)黨成群,暴動劫掠,一經(jīng)查實,就地正法,格殺勿論。
官府的這些告示,張貼到鄉(xiāng)村、縣城、官道等地的顯眼之處,圍觀人眾議論紛紛。
這般一系列的舉措,使得饑寒交迫的難民,拍手稱快,商家士紳則是滿臉的無奈。
而對于那些聚眾搶劫者,卻是有著極大的威懾作用,隱遁于深山老林之中,不敢明目張膽,出來打家劫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