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我來做明帝

第四十二章 這一次

我來做明帝 九悟 3042 2021-07-15 19:41:24

  薊遼督師袁崇煥,時年四十六歲,其部職責,坐鎮(zhèn)遼東,馳援薊鎮(zhèn)。

  當喜峰口遭遇攻擊,九邊長城的烽火臺上的狼煙依次點起來時,袁崇煥即刻率所部由山海關出發(fā)。

  以前總兵朱梅、副總兵徐敷奏守山海關。防止建奴襲關。

  以參將楊春守永平,其部三千人。

  以游擊滿庫守遷安,其部兩千人。

  以祖可法守撫寧,其部三千。

  其余諸將隨行。關寧騎兵、游擊將軍曹文詔、祖寬在列。后續(xù)遼鎮(zhèn)步卒將陸續(xù)進關,往撫寧、永平、灤州而來。預計遼鎮(zhèn)將抽調五萬余人參與此次京師戰(zhàn)役。

  一路上鼓角爭鳴,馬蹄聲急,喇叭聲咽,大軍如龍!

  正所謂: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

  正所謂: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

  …

  在原本的歷史中,袁崇煥是自寧遠赴山海關途中,得知金軍已破大安口(遵化城東北的隘口),立即令麾下大將、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所部4千騎兵馳援遵化。

  結局所有人都知道:趙率教到三屯營,薊鎮(zhèn)總兵朱彥國不許他入城。趙率教只好縱馬向西,馳救遵化。螨清兵有情報,趙率教中伏而死。

  惜哉!

  金兵既破遵化,往京城沿途有三個節(jié)點城市:薊州、三河、通州。然后就可以攻京城。

  這里要剖析一二,為何螨清兵入大安口,破遵化之后,一定會往明朝的京師去?

  這個問題就好像問:德三為何一定要打莫斯科?

  稍微有點政治、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攻打一國首都的意義!一國首都所匯聚的物資、人口、其戰(zhàn)略地位、輻射的范圍,這在戰(zhàn)爭中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所以,不管黃臺極沿途如何搶掠,他一定會去嘗試著攻打明朝的都城。這是必然的選擇!

  而對于袁崇煥而言,遵化城破,京畿震動。兵部行文給他,他的作戰(zhàn)任務是什么?

  保衛(wèi)京師?錯了。是堵截螨清兵,使得其不得兵薄大明京師。

  所以,在遵化堵截失敗之后,袁崇煥想要在薊州堵截:力為奮截,必不令越薊西一步。

  所以袁督師還是那個袁督師。敢戰(zhàn)之心是有的,但他還是喜歡吹牛逼。

  黃臺極又不是死人,為什么要在薊州和袁崇煥主力決戰(zhàn)?他能得到什么好處?于是不攻薊州,而是潛越薊州,往東北去攻順義,再南下通州。對著地圖看,他走了一個弓背,弧線。

  請注意,螨清兵為何能“潛越”?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軍事背景:明軍無法和螨清兵野戰(zhàn)!

  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只要野戰(zhàn),必定會被螨清兵吃掉。這是遼東十年血戰(zhàn)的結論!

  所以螨清兵把斥候撒出去,相當于是明圖作戰(zhàn)。而袁崇煥依賴于斥候偵查,大軍據(jù)城而守。

  第二步堵截計劃失敗,袁崇煥決意在通州堵截。問題又來了!

  在第二步薊鎮(zhèn)堵截計劃時,螨清兵圍三屯營,另派兵急行軍兩天兩夜,攻打遷安、永平。

  袁崇煥看也不看,親率主力直赴薊州城!

  在薊州城堵截失敗之后,他沒有選擇尾隨追擊黃臺極,而是又想提前去堵截。這一次,他抵達河西務,位于通州東南,三河西南地區(qū)。距離京城120里。

  這一次,黃臺極比他快一點,逼近通州。但同樣的,黃臺極沒有攻通州。因為只要耽擱一點時間,袁崇煥必定能趕到通州救援。所以,黃臺極不打通州,直接奔著明京師而去。

  …

  好了,在這一連串的行軍布局交手之中,袁崇煥明顯是輸給了黃臺極。

  有客觀原因:螨清兵有馬、騾,斥候得力。明軍不能野戰(zhàn)。

  有主觀原因:天子、朝廷命他堵截。他的戰(zhàn)術選擇不對。

  那問題就這樣來了!在戰(zhàn)后袁崇煥下獄時,有人彈劾他和螨清配合,坐視螨清兵蹂躪京畿地區(qū),有意引導金兵至京城。同時,在明亡數(shù)百年后,還有那么一群人在網(wǎng)上稱他為袁賊。

  理由一:袁崇煥胡亂布陣,致使京師門戶洞開,完全是投降螨清做派,配合作戰(zhàn)!

  呵呵。

  注意背景。以袁崇煥的地位,手里的兵馬,他率部來到薊鎮(zhèn)之后,薊鎮(zhèn)總督劉策以及其麾下的薊鎮(zhèn)兵馬聽誰的?毫無疑問,要聽袁崇煥調度。

  用最樸素的觀點,摸著良心說話,螨清兵入大安口,主力全部有馬,速度加成,而且以明軍無法和螨清野戰(zhàn)的軍事態(tài)勢,誰能攔得住黃臺極打到京師城下?

  你怕不是想屁吃吧!

  當黃臺極是傻逼嗎?這么看不起人家我大清的清太宗?罵歸罵,就憑著松山之戰(zhàn)的戰(zhàn)績,黃臺極的履歷上寫個“名將”不過分的吧?

  所以說,可以說袁督師軍事水平不行,可以說他喜歡吹牛逼,但絕不可以說他投降了螨清!和螨清有默契,要搞明王朝。絕不可以說他是叛徒!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要么是腦子不清醒,要么就是純粹的壞!

  什么時候,在邊疆拿刀子和敵人拼命、死戰(zhàn)的軍人,最后變成了賊?如果有,請在我頭上也加一個吧!

  …

  …

  理由二,無旨入京,叛國。

  且先插一句題外話。黃臺極往京師去,袁崇煥的堵截任務失敗。他和部將在“河西務”這個地方開會,商量下一步的戰(zhàn)略。

  副總兵周文郁說:大兵宜趨敵,不宜入都。且敵在通州,我屯張家灣,相距十五里,就食河西務,敵易則戰(zhàn),敵堅則乘,此全策也。

  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未奉明旨,不宜入京!

  袁崇煥說:“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詐異常,又如薊州,顯持陰遁,不與我戰(zhàn)。倘徑通都城,則從未遇敵之人心,一旦動搖,其關系又不忍言”。

  又說:“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茍得濟事,雖死無憾?!?p>  會議開完,袁崇煥率部關寧軍九千,直奔京城而去。日夜兼馳,行120里,由間道急奔,搶在黃臺極之前,于十一月十九日抵達京城外廣渠門。

  當他抵達京師時,其實距離死期也就不遠。

  因為,崇禎皇帝可以容忍他殺毛文龍,可以容忍他獨霸遼東:調走滿桂、麻登云,撤銷遼東巡撫,但絕無可能容忍大將無明旨率部到京師。

  所以,袁崇煥下獄的時,孫承宗已經(jīng)起復為督師,但并沒有為他說話。邊將沒有旨意率兵抵達京師,這真的太犯忌諱。

  所以,袁崇煥最安全的做法是什么?在崇禎十五年,吳三桂就演示了一遍。就吊在清兵后面兩三天的路程跟著。最后,崇禎皇帝還要感謝吳三桂進京勤王。

  當然,也或許袁崇煥用生命為吳三桂做了示范,所以吳三桂才會這么選擇。

  明史:法司坐崇煥謀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煥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余貲,天下冤之。

  …

  …

  關于袁崇煥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賊,幾百年來爭論不休。

  “當年明月”在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中給了一個答案:螨清的陰謀!

  螨清不斷的夸獎,拔高袁崇煥的地位:沒有缺點,戰(zhàn)無不勝。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吹成千古偉人。(九悟按:真正能在此時挽救明王朝的是孫承宗!袁崇煥是一個優(yōu)秀的戰(zhàn)術實施者,一個堅定的戰(zhàn)斗執(zhí)行者,但他并不是一個卓越的戰(zhàn)略制定者。)

  而如此偉人,竟然被崇禎干掉了。

  多么愚蠢,多么自尋死路,多么無可救藥。

  最后,打出主題語: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打完收工。

  當年明月寫道:當然,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證皆為真理,卻可確定絕非謬誤。

  他寫道:袁崇煥很復雜,他極英明,也極愚蠢,曾經(jīng)正確,也曾經(jīng)錯誤。其實他被爭議,并不是他的錯,因為他本就如此,他很簡單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很復雜,他很復雜的時候,我們以為他很簡單。

  他寫道:他(袁崇煥)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在那個風云際會的時代,抱持著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

  即使這理想永遠無法實現(xiàn),即使這注定是個悲劇的結尾,即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永不放棄。

  這種解讀無疑是非常有水準的。

  正所謂:一生事業(yè)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督師至死,未曾放棄!

  平遼!平遼!

  這就是袁督師之所以為袁督師。

  袁崇煥是什么人?其歷史地位要如何評價?

  我從教員。

  教員批示里寫的是: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

  …

  …

  且說,歷史的歸歷史,凱撒的歸凱撒!

  崇禎二年十月底,在遵化滿城士民殷殷期盼之時,在吳三桂翹首以盼之時,袁崇煥親率關寧軍主力,騎兵兩萬五千余人出山海關,過永平,取道遷安,往三屯營、遵化而去。

  氣勢如虹!

  這一次,崇禎沒有要求他堵截螨清兵。這一次,真正的戰(zhàn)略制定者是坐鎮(zhèn)京師的孫承宗。這一次,袁崇煥身上就有崇禎的密旨:朕在京師城頭,觀元素用兵。

  這一次,一切將不同!

  ……………………………我是無情的分割線……………………

  百年之后的清朝史官們,在經(jīng)過時間的磨礪和洗禮后,選出了此時此刻,唯一能夠挽救危局的人,并給予了公正的評價。但這個人不是袁崇煥,而是孫承宗。

  翻閱了上千萬字的明代史料后,我認為,這個判斷是客觀的。

  ——當年明月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