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江家垸的前世今生
長江穿過山峽奔涌而出后,便擺脫了高峽深谷的束縛,突然變得開闊起來,兩岸不再是“猿聲啼不住”了,而是進入“楚地闊天邊,蒼茫萬頃連”的一望無際大平原。正式結(jié)束了它4500余里奔騰激越的上游行程,開始進入遼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這時候的長江恰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在廣闊無垠的江漢大平原上,撒開腳丫子一路歡歌狂奔。由于長江進入平原后流經(jīng)古荊州地區(qū),所以,這段河道通稱荊江。
千里荊江以藕池河為界,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上荊江的起始點為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較穩(wěn)定,下荊江為藕池口——城陵磯,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腸”之稱。荊江北岸是江漢大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勢低洼,由于下荊江河道彎曲,洪水宣泄不暢,故極易潰堤成災,素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過去,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其實很難實現(xiàn)安居樂業(yè)的,世代生活在頻繁改道的下荊江兩岸的鄉(xiāng)民日子過得很苦。九灣十八洲,十年九不收,三十年江東,三十年江西,說的就是下荊江這個地方。
江家垸村在下荊江南岸,背靠著荊南山脈,這里的人們習慣于叫荊南,把江北稱為荊北。荊南荊北雖說僅一江之隔,往來交流并不是很多,荊南的女伢子很少愿意嫁到荊北去的,荊北的后身子也大多瞧不上荊南的靚女。原因就是一江之水阻斷了荊江南北兩岸青年的正常交流。這樣也間接地造成了荊南荊北在風俗上有不小的差異性。表現(xiàn)在語言上荊南人講話蠻土的,荊北相對要文雅,是不是荊南的一聽話音就曉得了大概。居住在荊北的人講話往往帶著槍(腔),比方說稱呼前輩,荊南人喊“老人嘎”,荊北人叫“老人家”,荊北把未婚女孩稱呼姑娘,荊南跟荊北剛好相反,把已婚女子叫姑娘,比方說剛結(jié)婚的叫新姑娘。荊北管父親叫爹爹,管祖父叫爺爺,荊南人把父親喊爺爺,把祖父叫爹爹。好像隔了一條江故意叫著勁,總之,荊南荊北差別很大。話題扯得有點遠了,還是言歸正傳擺一擺江家垸的前世今生吧。
江家垸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叫丟家垸,顧名思義就是家隨時都有可能不保,洪水一來就被淹了,一根扁擔挑起全家的家當牽兒抱女往旁邊荊南山上跑,所以叫丟家垸。
丟家垸在人民公社后改名為東荊河鄉(xiāng)紅光大隊,大隊年富力強的后身子江朝東,把大隊長和黨支部書記一肩挑了。改革開放后的1982年紅光大隊撤銷,正式更名為江家垸村。江朝東擔任江家垸村第一任村書記。丟家垸被江家垸取代,這在很大程度上當然要歸功于江朝東,一方面江家垸村江姓人占了村總?cè)丝诘陌霐?shù)以上,其二是江朝東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對村里的發(fā)展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這一點不僅得到了上級領(lǐng)導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全村鄉(xiāng)民的認可與好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的丟家垸在村長江朝東,利用冬季農(nóng)閑帶領(lǐng)村民興修水利,加固加高防洪大堤。江朝東光著膀子日夜奮戰(zhàn)在江堤上,干部帶頭,社員干勁足,連續(xù)奮戰(zhàn)了幾年,硬是把那個丟家垸的帽子給摘下來了。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不再擔心洪水的威脅,睡夢中都想著搬家了,總算是可以安居樂業(yè),踏踏實實地睡個好覺。當然,這個大功德鄉(xiāng)民們自然會記在帶頭人江朝東的頭上。于是,紅光大隊撤銷后順理成章地改名為江家垸村。
江家垸村過去之所以叫丟家垸,是一個自然形成的村落,落腳的大多是從別處逃荒的人,還有一部分是來這里打魚的魚民。漁民的成分很復雜,有從上荊江下來的,也有從洞庭湖沿東荊河上來的,還有就是從荊江下游的鄱陽湖逆江而來的漁民。更多的是下荊江本地漁民,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漁民大軍匯聚到東荊河河口,曾經(jīng)給這里帶來過少有的而且是短暫的繁榮。
東荊河發(fā)源于荊南山腹地,最初經(jīng)丟家垸匯入下荊江,隨著泥沙淤積河口不斷抬高,迫使東荊河改道往南注入洞庭湖,到清朝中后期成為了一條下荊江連接洞庭湖的黃金水道,東荊河也被稱為下荊江南岸三條著名的黃金水道之一。到了民國時期,東荊河口泥沙越積越多,河床的升高使東荊河每到冬春季節(jié)就進入枯水季節(jié)無法行船,東荊河逐漸失去了黃金水道的作用,那些原本靠著東荊河打魚討生活的漁民,靠著東荊河口集鎮(zhèn)做小買賣的小商販,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來源。窮則思變,于是,當洪水退去之后,就有人開始在東荊河河口的洲灘上開荒種地。等來年夏季洪水來襲又丟家逃往別處安家。
江姓在丟家垸是一大姓,是什么時候來到荊南的,江氏后人說不太清楚,可能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從上荊江流落到這里。先是打魚為生,后在丟家垸安家落戶。
江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有一天,她外出撿到一只玄鳥(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懷了孕,后來生下兒子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氏女子女華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據(jù)傳就是江姓的先祖。
伯益的后裔元仲,名恩成,夏啟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國,周代時江國國都位于今河南正陽縣東南、淮水北岸一帶。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江姓。故江氏后人尊江元仲為江姓的得姓始祖。據(jù)傳,江國被滅后,一部分江人遷于荊江流域的江亭,今湖北江陵南的荊北。
江氏一族到底是怎么從中原遷徙至荊江流域的,說法不一,不過江氏一族在下荊江南岸的東荊河口開荒種地,大致是在清末民初時期。至少在江朝東祖父起就已經(jīng)在東荊河口落腳。江朝東的祖父江懷玉生有四子,長子江上源也就是江朝東的生父,次子江上遠,育有一子江朝南,三子江上清,子江朝西,幺子江上澤,子江朝北。兄弟四人除江上遠跟著打土豪分田地的赤衛(wèi)隊遠走他鄉(xiāng)外,其余三弟兄都生活在東荊河口,江朝東的祖父帶著三個兒子及一干族人,還組織了一些其他地方來東荊河臨時落腳的鄉(xiāng)民們,在東荊河口的洲灘上筑堤挽垸,開荒種地,這就是丟家垸的雛型。建國后江朝東父親江上源帶領(lǐng)村民在原丟家垸外進行了擴垸,加大加高了防洪堤,使丟家垸的面積比原先擴大了好幾倍,至此江家垸村落基本形成。
改革開放后東荊河鄉(xiāng)撤鄉(xiāng)建鎮(zhèn),更名為荊南山鎮(zhèn),簡稱荊南鎮(zhèn)。荊南鎮(zhèn)建在原東荊河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上,與荊南山遙遙相對,中間隔著已經(jīng)失去功能的干枯的東荊河。站在荊南鎮(zhèn)的地標建筑,擁有五層的荊南大酒樓頂樓,可以清晰地俯瞰旁邊不遠處那一大片灰色的廠房,那就是著名的旭東集團。江南鎮(zhèn)的老街沿著蜿蜒的東荊河堤自北向南鋪陳開來,東西向布局的新街十字交匯處無疑是荊南鎮(zhèn)最繁華的地段,荊南的新街是以317國道的延長線沿公路兩邊分布,這條公路1983年建成,是從江家垸走出的江老找上面批了一筆建設資金修建的,這也算是江老給家鄉(xiāng)作出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