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劉備的屯田令和招賢令
幾日后,荀彧乘馬車再次來訪,郡府老管家引荀彧入府,曰:
“家主此時正于田間務(wù)農(nóng),荀君若是無事,可以在此一等,我會派人告知家主?!?p> “務(wù)農(nóng)?”荀彧一呆,“想不到劉公還有如此雅好。”
老管家搖頭而笑:“荀君離去,家主幾日寢食難眠,今知荀君去而復(fù)返,必欣喜不已?!?p> 荀彧轉(zhuǎn)言道:“仆想一觀,劉公如何務(wù)農(nóng)?!?p> “那我派幾人引荀君去?!?p> 馬車再次開動,載著荀彧到鄉(xiāng)下農(nóng)田。
因為鄉(xiāng)間小路過于泥濘,荀彧提著衣襯,跟隨郡守府的下人步行而至。
荀彧見劉備身著麻衣,頭戴草帽,光腳于田畝,拿著鋤頭開墾農(nóng)田。穿著上相似老農(nóng),揮鋤頭的動作卻不熟練。
還好旁邊有真正的老農(nóng),傳教劉備如何使力更好更巧,還有兩小童在一旁收割雜草,時不時嬉笑著“主公”。
荀彧這時才明了老管家先前的笑意,也忍不住一笑。
然后將衣襯提起打結(jié),要了一頂草帽,拿著鋤頭下到田里。
在荀彧入村時就有麾下稟告于劉備,不過這畝田即將開墾完畢,而且劉備也想看看,荀彧對于百姓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
卻沒想到荀彧也親自下田,劉備不由笑到:“文若兄來了?”
荀彧揮鋤于田:“看來劉公沒經(jīng)歷田畝之事,仆曾在院中養(yǎng)過花草,說不定勝過劉公?!?p> “嘿,這就是文若小瞧我了。我幼時也曾隨家人種過田,文若你就看好吧,過會啊,我就熟練咯?!?p> 劉備前世農(nóng)村出生,隨著家中留守的老人,有過多次下田經(jīng)歷。稍大后被父母接去了小城市,這務(wù)農(nóng)的事也隨之忘了。
一時后,劉備用肩旁上的汗巾擦去汗水,出了田畝,放下草帽和鋤頭。
兩個小童纏在劉備身邊,劉備一手一個舉起,小童在空中飛舞,發(fā)出鈴鐺般的笑聲。
劉備轉(zhuǎn)了幾圈,放下小童,隨后一旁的農(nóng)女領(lǐng)回兩人:
“鐵牛,二丫別打擾太守大人談話?!?p> 劉備笑了笑,看到手下拿干凈的巾布而來,遞給荀彧,喝了口水道:“怎么樣?”
荀彧接過巾布拭去汗水:“比養(yǎng)花養(yǎng)草累多了。”
劉備望著遠(yuǎn)處繼續(xù)開墾農(nóng)田的一家:“是啊,他們一直這么累。”
荀彧沉默一會兒:“有劉公在,以后不會這樣了?!?p> “我做不到的?!?p> “我需要吃飯,百姓需要吃飯,將士需要吃飯。無災(zāi)無難還可無事,如今是天災(zāi)人禍?!?p> 劉備悲嘆:“這天下需要一個農(nóng)間的圣人。”
荀彧一時間理解不了,卻知劉備憂民之心:
“田糧之事確實是天下一等大事,雖不能完美解決,也可找尋方法一治?!?p> “如文若所說?!眲浣舆^手下拿來的兩卷皮紙。
“這是我入泰山郡后就一直思考的政略,還沒完成。不過還請文若兄一觀?!?p> 荀彧翻開第一卷皮紙“屯田令”。
荀彧知道屯田令來源于秦國商鞅,乃定國之策,不僅使秦強兵足食,更使得秦得以一統(tǒng)天下。
西漢漢武帝時,也曾將此策用于西域一地的開發(fā),頗有建樹。
荀彧繼續(xù)向下看,見劉備思慮的屯田令,亦是令駐守兵士戰(zhàn)時打仗,平時耕田等。
卻除去了對駐守兵士代代為農(nóng)為兵的束縛,也無強令寡婦再嫁等政策。
這無疑大大削弱了農(nóng)耕力量,還減少了對于人口的促進。
荀彧眉頭一皺,繼續(xù)向下看到兩字“土改”。
瞬間想起百年前的王莽之策,大驚失色:
“玄德公,此事不易實現(xiàn),徐徐圖之或有機會……可彧不推薦行此政令。”
劉備知道荀彧擔(dān)心為何,土改之策在王莽為政時就有頒布,內(nèi)容以土地收為國有為核心。
可土地在誰手中?十有六七在世家大族!
土改令一出,直接導(dǎo)致王莽政權(quán)的崩潰。
劉備臉色一沉:“袁紹勾連青、兗、徐三地親王相國,倒是合吾之意,此戰(zhàn)一勝,吾將限制大小親王,其治下田畝收歸中央。”
荀彧見劉備早有準(zhǔn)備,聽后一思。
才智絕世的荀彧明白,這是徐徐漸進之計。劉備先削弱劉氏親族,就可借此再削弱世家。
不過每朝每逢大戰(zhàn),都是世家洗牌之時,荀彧能不知?
“劉公已有所思,剩余微末之事可交于仆,世家一方,劉公不易親行,可由仆出面行此政略。”
劉備神情微動:“文若想差了,這計在我為政時,還用不到治下世家之上。”
荀彧點頭一想:確實如此,土改之策,若無意外,需上百年時間才能逐步推進,非一時之功能見成效。
不然,王莽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
劉公才智絕人,不會輕行此計,倒是我杞人憂天了。
荀彧心安后,拿起第二卷皮紙“招賢令”。
招賢令來源于秦孝公,還因此得到了人才商鞅,倒是和之前的屯田令相互呼應(yīng)。
而劉備的招賢令卻不是單單的寫了,要招賢人雅士,唯才是舉等。
還詳細(xì)列舉了招令“文、武、工、農(nóng)、商”,近乎囊括了天下人。
文者不論是被舉薦者、有賢名者、有能自來者,皆需通過小考。
小考形式眾多,都以當(dāng)事人所擅長方向來考,再按此封以職能。
武者簡單不少,主考勇武、兵策。
工、農(nóng)、商也招賢人,人數(shù)皆有不同限額。設(shè)立各大組織,以官方直接管制。
又粗略寫了,對于各行各業(yè)杰出人才的賞賜。
同時求于民間,聚集大小有利于國的法子,以功大小,又分以賞賜。
賞賜從物、到名、到官吏皆有。
這計一出,世家最為重要的知識壟斷權(quán),無異于被斷一臂。
若是兩者結(jié)合緩緩圖之,土改一策或真能成。
荀彧恍然大驚:劉公乃神人,非吾輩能料也。
“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是劉公評于自己罷。
不知道千年后,世說評定,劉公能否為圣——
“劉公兩策一出天下可定!”荀彧驚異。
“待勢一成,備欲行兩策,請文若助之。”劉備笑言。
而劉備在兩策中,沒有接著說明招賢令的后一步,會對世家形成釜底抽薪的“科舉制”。
如何才能真正行兩政略?
劉備思考,需要盡量有萬全之策,才可推行心中大計,不能重蹈王莽覆轍。
荀彧聽劉備之言,莊重一拜:“荀彧拜見主公。”
劉備扶荀彧而言:“今得文若,如得子房。大勢將成已。”
荀彧起身后又言:“仆有略,愿同主公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