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遇見7
而后梁曉諾心灰意冷,覺得還是佛門好,讓紅塵爾虞我詐去,接著他惱羞成怒把她的號碼刪掉,似乎刪了他眼不見心不煩,心里會痛快些。
不料刪了后,他反而失落地感覺自己失了戀。但他轉念想到都沒相戀何談失戀不曾擁有何談失去的道理時,又覺得自己沒有失戀。可讓他莫名其妙的是失落的感覺是真真切切的,他只好騙自己說這是精神上的單方面的失戀。
梁曉諾為自己的不快樂找了個借口后,心里感覺頓時輕松許多。
于此同時讓梁曉諾感到欣慰的是,接下來的三四天幾乎都是自由支配的時間,在自由之下他覺得沒有理由不高興,就如詩人裴多菲說的那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他為自由而拋棄愛情,覺得區(qū)區(qū)小愛不足掛齒。
另外,今天晚上是公共選修課《周易文化解讀》開課,梁曉諾對這門課還是比較期待的。其原因是梁父。
梁父可以說他是個五術之相、卜術傳人。出生在動蕩不安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梁父受封建社會文化的熏陶,熏出了一具偽科學文化的傀儡,這是時代的幸運也是時代的不幸。
初中畢業(yè)的梁父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而是到處去闖蕩,幾年闖蕩下來,有了些社會閱歷之后,他回到家意外得知家里后山是一座煤山,便雇傭一幫子財富愛好者開采挖掘。
在環(huán)境資源保護意識不強烈的社會大背景下,梁父與一幫財富愛好者亂開濫采,發(fā)家致富,之后便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富人。
有了一定經濟實力的梁父,由于沒有理財的意識,加之他這人視金錢如糞土剛愎傲慢的秉性,身心便開始膨脹,人也變得大方,無師自通學會了揮霍。
然而煤礦的總量畢竟有限,在梁父那取之無度用之無節(jié)下,自然有坐吃山空的時候。煤礦空了后,在梁父揮霍無度下,積累的財富不消幾年也就成功回到了起點。之后,財富雖回到了起點,但梁父的消費觀念可一時半會無法回到起點。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讓梁父飽受身心折磨,所以他又想著東山再起。只是一個跌倒過的人,想要爬起來并非易事,梁父也是如此,他在生意場上連連碰壁,一敗再敗,一連敗了十幾年都沒能成功。
之后的他覺得付出了努力,而沒有成功,那一定是運氣出了問題。便漸漸地思想開始扭曲,不去徹底地尋找失敗的原因,反而覺得是自己時運不濟,隨后也就開始求神拜佛祈求好運。因而就此染上了一種在祈禱中尋求慰藉的怪癖。
比較諷刺的是,梁父經過這一信仰的灌輸后,他生意也開始起色。之后的他,便把這一切成功歸功于那虛無縹緲的神靈,同時他也成為了它忠實的信徒。如此,梁父便在奇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他讀的書都是些生僻冷門,常人望而止步的書,什么《易經》、《皇帝宅經》、《玉匣記》、《象吉通書全集》等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象吉通書全集》的序文,其文如下:
“本書是臺灣天文臺古籍珍蕆本,稀世寶書,全集共二十九卷,古本原版復制,毫無差錯,是日理、天象學家極難得到的寶書,因其是寶書,限量印刷,印數爲五千本,不再版。”這段文學介紹足夠唬住大陸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修仙秘籍真跡現(xiàn)世,若要拿去拍賣會上拍賣肯定不會少于八位數。
梁父研究大學問到何種程度不得而知,但可以斷定其水平介于無知者與透知者之間。人在這個狀態(tài)是最痛苦的。因為他沒有無知者的無畏,也沒有透知者的豁達。不明不白的最折磨人同時還折磨了別人。
梁曉諾有幸生在科技時代,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無神論者。父子倆三觀不合自然矛盾重重。
最開始梁曉諾覺得有神論也沒什么不好,它只不過是一種精神依托而已,寄托者只要能把這種精神轉化成一種正義的化身,那就是好東西。不過,一切都只不過是人的一廂情愿而已。那些做長輩的都喜歡把自己的觀點不論好壞強加給晚輩。打著為其好的名義說這是傳承。
梁父也是如此,自己的信仰恨不得全世界都同自己一道朝拜,所以老子要迫使兒子站在同一戰(zhàn)線,想讓兒子“子承父好”,因此逼著梁曉諾要和自己一起信神信佛。梁曉諾被逼迫,叛逆至極,開口就說父親愚昧無知。
中國自古以來提倡三綱五常,在封建思想的洗禮下,凡是只有老子訓兒子沒有兒子指點老子的道理,所以梁父將兒子的話視為大逆不道,罵兒子是吃里扒外的東西。
兩個人平時關系極差,誰看誰都不順眼。這次考上大學兒子想緩和與父親之間的關系,便有意去了解一下萬道之祖的“易”,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晚課開始,第一個課時老師介紹了八卦、伏羲以及周文王之間的關系,接著介紹八卦里乾、坤、兌、震、艮、坎、離、巽的符號及意義。
后面兩個課時老師嫌累不愿再講,直接給學生們看別人的視頻。那是臺灣師范大學曾仕強教授講解易經的視頻。
梁曉諾不認識曾仕強,暗想既然是看錄制視頻,那看的應該是世界頂級學校里的頂級專家的講解,怎么說學校應該是清華北大莫屬,講解者也應該是陳寅恪這樣級別的大師。但他仔細想想后,覺得自己粗淺,因為名教授不一定全在清華北大,何況當初國民黨戰(zhàn)敗,將祖國的各種瑰寶帶去了臺灣,其中不乏各類文化精華。所以在歷史文學的研究上,臺灣省的人民應該更具優(yōu)勢,所以梁曉諾還是決定靜下心來聽。
曾教授說人屬陽狼屬陰,所以人看到太陽就高興,而狼見但月亮就嚎叫;他還用筷子作比陰陽看人品……梁曉諾用了這么多年的筷子,現(xiàn)在才知道用筷子搛東西時,只有一只在動。
……
《易經》是本好書,孔子晚年能夠“韋編三絕”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國學經典絕對是經典,漢朝將《易經》切分成義理和術數兩部分,顯然義理是個好東西,而術數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