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昱此時對呂良說到:“主公,此次大戰(zhàn)是我們收服雁門全郡的最好機會?”
呂良說到:“程別架,此話怎講?”程昱說到:“朝廷出兵從云中出擊鮮卑,檀石槐肯定會派兵擊之,這樣鮮卑中路軍的主力肯定被田宴牽制,我聽公子說巴圖部已經(jīng)是我們的人,鮮卑中部實力最強的要數(shù)慕容部落,第二是巴圖部落,到時候大戰(zhàn)開始,鮮卑中路主力必將被田宴大軍牽制,無暇顧及雁門,趁雁門鮮卑兵力空虛,此時我們分兵兩路,一路從馬邑攻打武州,另一路則北上,一路占平城,攻強陰,這樣雁門全境唾手可得?!?p> 呂良說到:“眾將聽令,張庭,臧霸你兩人率本部兵馬3000人從馬邑出發(fā)攻打武州,呂布你率關(guān)羽,高順,張遼帶2000步兵,4000騎兵,北上,攻打平城和強陰,我?guī)?000騎兵去云中與田宴共同抗敵?!?p> 呂布說到:“父親不可,鮮卑如今實力強橫,田宴軍恐不能敵,父親此去不可,不如由我代勞吧?!?p> 呂良又想了想道:“那就依你吧?!惫?77年9月,呂氏父子也兵分三路進攻。呂布之所以要代替呂良前往云中與田宴共同討伐鮮卑,是因為呂布知道,田宴此次必敗,因為田宴太過自負(fù),太過冒進,錯誤的估計了對方的實力,導(dǎo)致了一敗涂地,最后導(dǎo)致大漢精銳損失殆盡。而他的父親呂良正是死于這場戰(zhàn)爭。
東漢末年,檀石槐一度統(tǒng)一了鮮卑諸部,在長城以北的廣袤地域,建立了東、中、西三部的軍事部落三國-鮮卑等部(公元236~262)
大聯(lián)盟。但延時不久,鮮卑又陷于諸部林立的分散狀態(tài)。東漢丞相曹操當(dāng)權(quán)時,西部鮮卑叛離,漠南自云中以東分裂為三個集團:一是步度根集團(檀石槐后裔),擁眾數(shù)萬,據(jù)有云中、雁門一帶,二是軻比能集團,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來聯(lián)盟“東部大人”所領(lǐng)屬的若干小集團,散布于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軻比能集團勢力強,影響大。袁紹據(jù)河北時,漢人為避其苛虐刑政,多投奔鮮卑軻比能,軻比能令其族人向漢人學(xué)漢語,學(xué)漢字,學(xué)兵器制造術(shù),勢力逐漸強大起來。建安年間,曹操駐軍幽州時,軻比能等鮮卑首領(lǐng)通過烏桓首領(lǐng)閻柔貢獻方物,表示臣服漢朝。直至后來三國時期的魏國曹丕,對這些首領(lǐng)依然給予安撫。黃初元年(220年),軻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獻馬;二年,軻比能交還留居鮮卑的漢族500余家歸漢;三年,又率部3000余騎,驅(qū)趕牛馬7000余口與魏國“互市”,再送歸漢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后軻比能集團勢力不斷強大,先后兼并了步度根等部,最終統(tǒng)一了漠南地區(qū)。軻比能強大后,屢犯魏國邊境,后為幽州刺史、護烏桓校尉王雄遣刺客所殺。漠南統(tǒng)一局面又再度陷于四分五裂之中。東部鮮卑先后興起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股勢力,他們乘機南遷,占有烏桓故地。宇文部本非鮮卑,后來東遷遼東與鮮卑人雜處,歸附檀石槐后,逐漸鮮卑化。段部出自遼西鮮卑,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遷安縣)。
匈奴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quán)之際,南匈奴發(fā)生內(nèi)訌,國人殺死單于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fù)不認(rèn)可新單于,另立一位單于,於夫羅只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只好留在河?xùn)|。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zhàn),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lǐng)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jiān)國,并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jié)。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陜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后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jiān)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涌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shù)最多,史稱“關(guān)中人口百余萬,戎狄居半,匈漢雜居”。而西晉因賈后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zhàn)延續(xù)長達16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介入的機會。
東漢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至中平三年(186年),東漢王朝反擊鮮卑攻掠邊郡的戰(zhàn)爭。東漢初年,鮮卑臣屑匈奴,經(jīng)常攻掠漢東部邊郡。建武二十一年,鮮卑隨匈奴攻遼東(郡治襄平,今遼寧遼陽市),太守祭肜發(fā)郡兵數(shù)干追擊,鮮卑騎兵大敗奔逃,損失3000余人。二十五年,南匈奴歸漢,烏桓也與漢和好。漢遣使詔諭鮮卑,示以財利,鮮卑大都護偏何歸附,向祭肜求效力。肜因令擊北匈奴,斬首2000余級。其后,偏何連年出兵攻擊北匈奴,并以此向漢邀賞。三十年,鮮卑大人于仇賁、滿頭等部落首領(lǐng)到洛陽朝賀,歸附漢朝。光武帝劉秀封于仇賁為王、滿頭為侯。永平元年(58年),鮮卑其他各部大人亦遣使歸附。東漢王朝每年賞賜鮮卑大量錢幣。故從光武帝末年至章帝、和帝的四、五十年間,鮮卑一直臣附于東漢,邊塞安寧無事。永元五年(93年),車騎將軍竇憲擊滅北匈奴。鮮卑乘機舉族向西遷徙,盡據(jù)北匈奴之地。北匈奴余部10余萬落都自號鮮卑。從此,鮮卑轉(zhuǎn)盛,開始南下襲擾漢之遼東、遼西(郡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南)、右北平(郡治土垠、今河北豐潤東南)、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代郡(郡治高柳,今山西陽高)、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雁門(郡治陰館,今山西朔縣東南)、定襄(郡治善無,今山西右五東南)、云中(郡治云中,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等郡縣。適值東漢王朝走向衰敗,或外戚擅權(quán),或宦官當(dāng)政,將懦兵衰,國防軍備瓦解。因而,章帝劉炬以后,鮮卑擾邊愈演愈烈。特別是桓帝劉志年間,鮮卑大人檀石槐統(tǒng)一鮮卑諸部,南抄漢緣邊、北據(jù)丁零(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以南地區(qū))、東卻夫馀(在今松花江中游平原上,以今農(nóng)安為中心,南迄今遼寧省北境,東與邑婁相接,北有弱水,即黑龍江),西擊烏孫,盡據(jù)匈奴故地,依仗其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掠奪和燒殺漢邊郡縣,致幽、并、涼三州沿邊九郡人口銳減,生產(chǎn)萎縮,社會經(jīng)濟凋蔽。東漢王朝始終處于被動挨打,窮于應(yīng)付的境地。從永元九年(97年),遼東鮮卑攻肥如(今河北遷安東北),東漢北邊九郡連年被鮮卑寇抄,郡守屢被攻殺,財帛牛羊被掠不可勝數(shù)。熹平六年(177年),漢遣夏育出高柳(今山西陽高),田晏出云中,臧旻出雁門,各率萬余騎,三路出塞進擊鮮卑,大敗而還。鮮卑擾掠漢邊更盛。光和四年(181年),檀石槐死,其子和連繼位,其才力不及其父,且貪殘兇暴,致部眾大部叛散,和連本人不久也在襲擾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時喪命。其后,連之子侄爭奪王位,連年相互攻伐,鮮卑解體,部眾離散。鮮卑之患稍解。
咚東東
本章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