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
就在趙禎閉上眼等待死神降臨的時候,一聲大喊聲響起。
趙禎忙睜開眼睛,只見一名身穿鎧甲的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現(xiàn)在了他的面前,而后擺開架勢,運足氣力一拳轟在了烈馬的脖子上。
“嘶!”
烈馬發(fā)出一聲不甘心的嘶吼聲,而后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只有出得氣,沒有進的氣。
趙禎不由得愣住了,心想:好家伙!真特么猛,一拳干倒一匹脫韁的烈馬,這是西楚霸王在世??!
這家伙是誰?
趙禎對眼前這個看起來年僅十六七歲的年輕士兵不由得刮目相看。
“小人狄青!護駕來遲,還望官家恕罪!”
年輕將領(lǐng)制服烈馬之后,忙轉(zhuǎn)身單膝跪地朝著趙禎拜道。
“不知這位將士多大了?”
趙禎忽然好奇地問道。
“小人虛歲十七!”
“等等!”
“你剛才說你叫狄青?”
趙禎有些不敢相信的問道。
“小人狄青,殿前司御馬直騎兵拜見官家!”
狄青孔武有力的聲音再次響起。
狄青,字漢臣,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時年17歲。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他出身貧寒,16歲時哥哥與人斗毆,他代兄受過,被刺配從軍,用當時的話說,是“賤中之賤”的賊配軍。按照慣例,他被選進京城,編入了禁軍。由于其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御馬直的一名騎兵,而趙禎今日心血來潮想要觀看騎兵演練,騎射精湛的狄青自然在列。
確定了眼前這個年輕的士兵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大宋武曲星狄青的時候,趙禎頓時覺得一場有驚無險的驚嚇能換來這樣一員猛將是值得的。
“起來吧!真是一員虎卒,若我大宋兒郎人人都像你一樣孔武有力,何愁四海不平,天下不安??!”
趙禎不禁夸贊道。
“謝官家!”
狄青行了一禮,方才起身。
趙禎此時方才細細打量起狄青起來,狄青身高一米八幾,身材修長,但于一般武將粗狂的外表不同的是,他長了一張英俊的面容,如果放在現(xiàn)在,那也是足以秒殺萬千少女的大帥哥,只是由于先前犯了錯,臉上有一處官烙的刺青。
寶元初年(1038年),李元昊發(fā)動叛亂,朝廷下詔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揮使前往邊疆作戰(zhàn)。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jīng)常親自做先鋒。作戰(zhàn)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zhàn)斗,身中亂箭多達八次。
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shù)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只,俘虜五千七百人。又建橋子谷城,筑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建在敵方要害之地。
安遠一戰(zhàn),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后,奮力拼搏。他臨敵作戰(zhàn)時,披頭散發(fā)、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無人敢擋,人稱“面涅將軍!”
當然狄青真正輝煌的一戰(zhàn)是南下平儂智高之亂,南方多山地,并不擅長騎兵作戰(zhàn),但領(lǐng)軍出征的狄青偏偏統(tǒng)率了騎兵作戰(zhàn),同時也刷新了大宋君臣對騎兵的認知。
皇佑五年上元佳節(jié),狄青夜襲昆侖關(guān),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樣一處雄關(guān),儂智高竟然沒有重病把守,以至于狄青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蜿蜒崎嶇的山路不太好走。
正月十七,狄青揮師直指邕州,與儂智高在一個叫歸仁鋪的地方發(fā)生了一場及其驚險和激烈的遭遇戰(zhàn)。
儂智高雖然統(tǒng)率的是一群烏合之眾,但這群烏合之眾的戰(zhàn)斗力其實相當強悍,他們結(jié)陣而戰(zhàn),輕兵搏我,盛氣凌人,交戰(zhàn)初,儂智高控制的峒兵就占據(jù)了上風,他們手持標槍盾牌,身著鮮紅色的絳衣,遠遠望去,如同熾烈的火焰一樣,把官員搞得暈頭轉(zhuǎn)向,死傷無數(shù)。
千鈞一發(fā)之際,狄青手執(zhí)一面白旗,親率騎兵突襲到敵陣的后方,忽左忽右反復馳騁,徹底沖亂了對方的陣型,如同無頭蒼蠅一樣倒出亂竄,官軍乘機擊潰敵軍,乘勝追擊五十里,斬獲無數(shù)。
而狄青也因此加官進爵,甚至官拜樞密使。
但五代十國藩鎮(zhèn)割據(jù),武將亂權(quán)給大宋王朝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又加上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影響,貧寒出身的狄青就成了文臣們心中一根時刻都想撥去的刺。
于是乎各種非議接憧而來,什么長得太帥,名氣太大,頗具帝王之相等等留言四起,甚至六塔河決堤之事,也盡量往狄青身上扯。
俗話說得好,謠言一張嘴,辟謠滿腿跑,慎密寡言的狄青為此也是苦惱不已,甚至都上了辭官的劄子,但文臣們依舊是不肯放過他。
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群臣們不斷地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都認為狄青應(yīng)該外放,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江山社稷。
常言道,人言可畏,舌箭難防,更何況是一群神經(jīng)質(zhì)的偏執(zhí)狂,而宋仁宗趙禎又是耳根子軟的君王,猜疑之心比較重,于是乎至和三年,狄青被外放陳州為官,最終郁郁而終,享年不過五十歲。
正所謂掛帥平南建奇功,一代武曲難盡忠。
想起狄青光明磊落的一生,以及最后慘淡落幕,趙禎也是唏噓不已,好在他已經(jīng)不是歷史上那個狐疑不定的宋仁宗趙禎,他相信在他的英明領(lǐng)導之下,狄青這顆百年一遇的武曲星將冉冉升起,照亮大宋帝國的萬里江山。
天圣元年十月初一,年僅十七歲的狄青救駕有功,被趙禎授予殿前司驍騎軍都指揮使,狄青可以說是瞬間升了N級,一躍成為大宋最年輕的騎兵將領(lǐng)。
狄青擅長訓練騎兵和用騎兵作戰(zhàn),所以把狄青提拔到殿前司驍騎軍只是第一步,訓練一只能征善戰(zhàn)的騎兵才是趙禎的最終目的。
煙花若殤:這章補昨天!
本書部分情節(jié),以及文臣武將,及妃子的年齡都遵循正史,本人也是盡量避免過于雷人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太后劉娥的稱呼一般是吾,而哀家這種稱呼正史上無任何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當中,當然本書也是文學作品,而且本人也蠻喜歡這種稱呼的,所以各位書迷朋友就不要再拿此事較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