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同根同源血脈情深
六叔公和老耕叔便又在含淚安慰著大家、要大家節(jié)哀順變和堅強起來,才能迎接未來的未知的艱險和挑戰(zhàn)。
另外,為了讓潘志強入土為安,那六叔公、老耕叔、潘耀輝和潘耀文等人便取來了潘耀輝擔(dān)子里隨身所帶的鑿和錘,眾人便七手八腳的就地在山坡邊鑿開、刨出了一個墳坑,然后,用了一張草席把潘志強的遺體包住后便草草地下葬。
按家鄉(xiāng)的習(xí)俗,眾人便還是在為潘志強做了一個高高的土堆。
六叔公潘廣榮更在就近找來了一塊舊木塊,他拿出了擔(dān)子里所帶的筆墨,便在木塊上寫上了“潘府志強之墓”,然后,老耕叔便把它插在了潘志強的墳頭前。
沒有紙錢、沒有香燭,老耕叔便拿出了土煙絲,他卷了三支長長的卷煙來代替了香燭,跟著,他便把煙插在墳前點燃了起來,隨即,眾人便在默默地哭泣默哀和祈禱。
孫美蓮、潘耀華、楊翠桃則慟哭得不成人樣了,而潘志豪則很明顯是受到了驚嚇了,他被弟弟的遺體抱了一個晚上,又看著弟弟被如此的下葬,這前后就一個晚上的時間便這么與弟弟陰陽相隔了,弟弟就這樣的被埋在了這里了,也許是驚悚加悲傷,以致,便使潘志豪更加的變得了癡癡呆呆和瘋瘋癲癲了。
唉!真是凄涼呀,老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就更別說此時的這群沒吃沒喝的逃荒人的艱難和慘狀了。
其實,潘志強是潘家逃荒隊伍中累死的第一個人,因為潘家人走得早,所以,他們并不知道后面在6、7、8月份跟著逃荒的人,因為天氣更炎熱、環(huán)境更惡劣、身體更虛弱,所以,那累死、餓死和病死的人則更多,那沿途的新墳舊冢幾乎多得是不勝其數(shù),那散落在這荒郊野外的新墳舊冢,便更倍顯出了后面的逃荒人的凄涼和恐怖了。
后來,就在埋葬潘志強的此處也層層疊疊的先后被堆起了很多的土堆墳?zāi)?,以致在?shù)年之后,當(dāng)潘耀華他們結(jié)束逃荒返回家鄉(xiāng)再次經(jīng)過這里時,想挖起潘志強的骸骨以帶回故鄉(xiāng)安葬,但卻是找不到潘志強的墳?zāi)沽?,因為滿眼都是一堆堆的土墳,那寫著“潘府志強之墓”的木塊也早就不知哪去了,所以,大家都不知道那一座墳是潘志強的,以致潘志強便永久地長眠在了這里了,他的骸骨也就永遠都回不了故里了。當(dāng)然了,此是后話。
此時,在埋葬了潘志強后,逃荒隊伍便在作了短暫的休息和情緒的休整,隨后,大家便又要繼續(xù)前行了。
可是,那孫美蓮哭得了渾身癱軟,那潘耀華、潘志豪、楊翠桃也在潘志強的墳前久久不肯離去。
這是人之常情呀!試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痛失了親人,而且親人就被埋在了此處的地下,這哪能那么容易割舍得了呀?這可是骨肉分離、這可是切膚之痛的呀!
無奈,這此時的現(xiàn)實卻容不得家屬和隨行的人們有太多的悲傷,因為前路還漫漫呀,就算有千般的不舍得也必須得忍痛割舍,因此,何小紅和王麗珍便只得攙扶著孫美蓮,眾人也只得照顧和安慰著潘耀華和潘志豪,逃荒隊伍便只得又在繼續(xù)前行了……
曾淑萍、潘志鴻、潘志光、陳慧芳和楊翠桃這幾位玩伴見死去了潘志強,又眼睜睜地看著潘志強被如此的埋葬,更見大人們都這樣的悲傷,因而,小伙伴們便被嚇壞了、也有些心驚膽顫和不知所措了,但是,小伙伴們也只能無奈地哭著跟著大家走……
在此后的幾天,隨著逃荒隊伍的前行,唉,那潘家的逃荒隊伍中便又相繼的死去了一個小孩和一個女人,死者的家人也幾乎都哭干了眼淚了,當(dāng)然,眾人那也又是十分的悲傷,這就不再細述了。
在經(jīng)歷了三次的死人之后,慢慢地,人們對死亡的威脅便似乎已經(jīng)是麻木了,也慢慢地,人們便已經(jīng)是沒有了恐懼感了,因為,此時的人們的心理都已在做最壞的打算了,誰也不知道下一個厄難會不會就降臨到自己的頭上?這樣,人們便只能自己照顧好自己、自己祈禱自己,便只能自己自求多福了,就看誰能平安地到達目的地了。
前路還是茫茫,眾人的心理幾近麻木和崩潰,眾人的身體那是日益的虛弱,說不定哪天哪日又會有孱弱者頂不住死去,這可如何是好?
面對這樣的困境,在這一天,六叔公和老耕叔便在召集大人們開了個會。
六叔公在說道:“現(xiàn)在的情況是越來越惡劣了,大家的干糧都早就吃光了,大家的身體也越來越虛弱了,但是,我們現(xiàn)在是走過了蓮花大山了,你們看,眼下路途的境況也在逐漸地發(fā)生了改變了,找吃的也容易些了,離目的地也越來越近了,路途上好像也是可以買到東西吃了……”
老耕叔在說道:“所以,我和六叔公商議了一下,就想看大家身上還有沒有錢?如果還有錢,那我們就要統(tǒng)一起來,大家要同舟共濟、共度難關(guān)、合起來買些食物,以確保小孩和體弱的人能補充一下營養(yǎng)體力,以確保不再有人餓死,這樣,才能讓大家一起走下去……”
何小紅聽后,她便二話不說就趕忙從內(nèi)衣袋里拿出了王細花給她的那七、八個銀元,她第一個把錢交到了老耕叔的手里。
在何小紅的感召下,不論多少,眾人便紛紛地從內(nèi)衣袋里掏出錢來,都把錢交到了老耕叔的手里,就算是這樣,那老耕叔的手里便也只是收到了十幾、二十元錢。
在這樣的困境和大難面前,鄉(xiāng)親們便都表現(xiàn)出了無私和共濟的親情來了。
這樣,老耕叔便在此后用這些錢在沿途買了些番薯等比較便宜的食物和蔬果,在煮熟后便分給了小孩和體弱的人吃,以此來團結(jié)、鼓勵及增強大家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走啊走,終于是進入了江西境內(nèi)了,在這陌生的路途中,逃荒隊伍便一路走一路在尋根問祖、在詢問路人指點自己要前往的目的地。
在又走了十多天以后,終于,在這一天,他們便到達了族譜中記載的江西信豐地區(qū)了。
此時,人們的心情雖有忐忑但卻平穩(wěn)了許多了。
一眼望去,此處確實不像家鄉(xiāng)那樣干旱饑荒,而隨處滿眼都是綠水青山,溪流山澗流水淙淙,田里的莊稼生長得茁壯綠也油油,滿眼都是祥和充滿勃勃生機的景象。
六叔公潘廣榮拿出隨身攜帶的新舊數(shù)本族譜、在對照族譜中記載的村名地址,眾人便又不斷地一路走一路在尋根追問。
終于,又在走了數(shù)天之后,是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千辛萬苦之后,也是在這一天的近午,他們便找到和到達了當(dāng)?shù)氐呐思艺恕?p> 此時,按六叔公的吩咐,大家便先在潘家寨的村外停頓了下來歇息。
六叔公的意思是:咱對潘家寨的情況還不了解,潘家寨的親人對咱也還不了解,因此,咱這么多人不能一下子就進村去唐突、驚擾潘家寨的親人,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咱都要講究禮節(jié)、都要不失理道。
這樣,六叔公和老耕叔便只先帶著潘耀輝、潘耀文和潘耀華等幾個男人先進村去聯(lián)系。
在村中一番禮貌的詢問后,一個大嬸便把他們領(lǐng)到了潘家寨的長老潘仁春的家里了。
這個潘仁春呀六十多歲、頭發(fā)蒼白、身體硬朗、紅光滿面、精神飽滿,潘家寨的人都尊稱他為叔公太,因為他的輩分最高,他也是當(dāng)?shù)嘏思艺闹魇麻L老。
“叔公太呀,你好呀!我們是來自粵東潘家村的咱同宗同源的潘家后人呀,我們是逃荒來到這里的,是來尋求咱潘家宗親的幫助的呀……”六叔公剛才從大嬸的口里已知道了叔公太在當(dāng)?shù)氐牡拿麣饬?,他便先是笑呵呵的向叔公太打了招呼,跟著,他便眼眶濕濕、開門見山的說出了自己的目的了。
“???你們是粵東潘家村的咱同宗同源的潘家后人呀?”叔公太對潮汕地區(qū)的饑荒雖有所聽聞,但此時面對著六叔公潘廣榮這班人的到來,他卻是感到了不可思議、也感到了驚奇和驚愕、更是流露出了有些將信將疑的神情。
“是的、是的,情況呀是這樣的……”六叔公潘廣榮便在客氣地詳細的向叔公太潘仁春講明了來意,他也詳細地向叔公太潘仁春介紹了故鄉(xiāng)潘家村的歷史淵源和目前的情況。
六叔公帶來的潘家村的這幾個人里,幾乎都是像潘耀華和潘耀文這樣的人,他們以前大多都是外出做生意的,能文能武者有之,能說會道者亦有之,他們多有過行走江湖的經(jīng)驗,都是些能說會道善于交往的人,所以,他們便也在旁邊不失理的幫口和介紹。
這樣,便使叔公太潘仁春漸漸地相信、理解和同情起潘家村的這班人了。
此時,適時地,六叔公便拿出了隨身所帶的用綢布包裹著的數(shù)本族譜來,他用雙手莊重地把族譜捧給了叔公太。
叔公太接過族譜一看,其中發(fā)黃的、也是最新的一本便讓他的眼睛發(fā)亮了,于是,他便趕忙起身走進內(nèi)屋,跟著,叔公太便從床頭箱角的寶盒里拿出了當(dāng)?shù)氐臄?shù)本族譜來,翻出其中的一本,正與六叔公拿出的發(fā)黃的這本一模一樣,它可是同一個先祖的毛筆字跡呀!
叔公太興奮地拿著族譜重新走出到了廳里,然后趕忙與六叔公兩邊翻開對照。
哎呀!對上了、對上了!新舊族譜全都一模一樣!全部都對上了!
看著兩邊的族譜,人們便大吃了一驚,這可是預(yù)料中的驚喜呀!
都說同姓三分親,五百年前就是一家人!
而這粵東的潘家村與江西的潘家寨在280年前就是同一個祖宗、就是一家人啊!
因此,在霎時,這股同根同源的親情便被激發(fā)了出來了,頓時,那叔公太便熱情了起來了,他便趕忙泡茶相待、在熱情地招呼起了大家來了。
此時,大家便在按照族譜輩份來排序,在一陣的查詢排序下來后,大家便發(fā)現(xiàn)兩邊人的輩序基本相當(dāng),那叔公太還是稱叔公太,那叔公還是稱叔公。
大家看著上祖留下的數(shù)本族譜,它詳細的自上而下記錄了400多年來的宗親遷徙及繁衍情況,再仔細地看一下最新的、發(fā)黃的這一本,原來它是90年前續(xù)編的、僅僅只是隔了五代人。
看著族譜,叔公太激動了,這坐在面前的就是親人呀!這一方有難,另一方怎么能不幫呢?
于是乎,叔公太著急起來了,叔公太也開始在行動起來了!
于是乎,叔公太在讓六叔公等人稍坐一會,而他自己則立即轉(zhuǎn)身拔腿就出去了。
不一會后,叔公太便招來了村里的一大班男人,他指著潘廣榮對著他們說道:“這六叔公等人是我們遠在粵東龍頭鎮(zhèn)的宗親,是280年前的先祖遷徙到那里后傳下的,宗親的根就在我們這里,宗親就是我們的親人,我想大家應(yīng)該都耳聞過南粵潮汕的大旱饑荒了,現(xiàn)在,我們的親人是走投無路了,才迫不得已來尋根問祖和尋求接濟,他們千里迢迢、吃盡了千辛萬苦到我們這里來避難,所以,我要大家趕快行動起來,分別來招呼招待我們遠方的遭難親人,這樣吧,招待所費你們就先記著,以后再在公攤捐助中抵除……”
跟著,叔公太便吩咐誰誰趕快去煮飯,誰誰去接待村外的遭難親人進村來……
就這樣,所有一切的事情便在叔公太的吩咐下很快的就被展開了。
這叔公太在潘家寨的威望特別高,潘家寨的所有人對他都言聽計從,因此,當(dāng)?shù)嘏思艺娜撕芸炀蜔o不在行動了起來了。
潘家村的六叔公等一班人聽后,頓時,大家便感到了全身都是暖烘烘的了。
很快,村外的逃難隊伍便被帶到了潘家寨祠堂前的禾坪里來了。
粵東的潘家村與本地潘家寨兩地的房屋建筑結(jié)構(gòu)和外形雖有不同,但是,這老祖宗傳下的村寨平面布局卻是相差無幾,這里的祠堂也是呈上、中、下三廳三進的布局,它敞亮而大氣,前面的禾坪也是十分的開闊,禾坪的前面也是一口大魚塘,村民的民屋也是圍繞著祠堂向左右和后面開建,這一看便是同宗同源的布局。
當(dāng)?shù)嘏思艺泥l(xiāng)親們在聞訊后也很快就從各家各戶的屋里走了出來了,有好奇的,有看熱鬧的,有端茶送水的,有噓寒問暖的,眾人都是分外的熱情。
于是,潘家寨祠堂前的禾坪上便聚齊了潘家村的逃荒人以及本地人了,場面便是熱鬧非凡了。
不久后,潘家寨的親人們便抬出來了幾大桶的番薯粥,又掇出了幾大盆的咸菜和蘿卜干,然后,親人們便在熱情地請潘家村的人吃粥。
潘家村逃難的人們也就不客氣地吃起了粥來,都是狼吞虎咽的食相,言不為過地講,他們和她們都很久很久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東西了、都好久好久沒有吃飽過肚子了,唉!這群衣衫不整、滿臉灰塵、蓬頭散發(fā)、疲憊不堪、臉黃肌瘦的人們一會兒便把番薯粥一掃而光了、吃了個桶底朝天了。
此時,他們和她們個個都吃得了飽飽的,然后,大家便都打起了響嗝來,隨即,大家便煥發(fā)出了久違了的容光了,人們的神情也就無比地放松了起來了。
可憐乎,從潘家村到潘家寨,相距三、四百公里,他們走了一個多月,是在歷盡了千辛萬苦,是在經(jīng)歷了埋葬累死、病死的親人之后才到達了這里,雖然這只是一餐番薯粥,但這也算是救命的、能吃飽的美味了。
在吃過番薯粥后,眾人才逐漸地在緩過神來了,這時,大家才開始在對潘家寨的宗親感激至極,才開始對當(dāng)?shù)赜H人們的款待表示出了無比的感激和感謝之情……
之后,叔公太又在召集兩邊的男人們碰了個頭、開了個小會,他向大家介紹了當(dāng)?shù)氐囊恍┣闆r。
原來,潘家寨只有一百幾十個人,僅幾十戶人家,田地也不多,鄉(xiāng)親們也不算富裕,幾乎也是在馬馬虎虎地過日子,因此,這一下子也很難容納來這里逃難的潘家村的九十多個人。
這該怎么辦好呢?別擔(dān)心,叔公太一定是有辦法的。
原來,在400多年前,南遷的潘氏祖先最早是在潘家寨立足生根的,在此后的幾百年來,其后代呢有的遷往了粵東繁衍生息,有的也在當(dāng)?shù)財U散繁衍,這樣,潘氏后人便已在當(dāng)?shù)胤綀A幾十公里的范圍內(nèi)開枝散葉了,目前有潘家壩、潘家埔、潘家園、潘家坪和潘家湖等幾個村莊都是潘氏的宗親親人。
叔公太的意思是想把這90多個逃難宗親分散到各個潘氏村莊里去,那么,每個村莊就只是負擔(dān)了10多個人的生活,這樣就可以減輕當(dāng)?shù)赜H人的負擔(dān),也容易于當(dāng)?shù)赜H人的接濟。
另外,當(dāng)?shù)氐呐耸献谧澹源鍨閱挝?,都成立有捐助會,它相?dāng)于基金會之類的村組織,在每年的收成后或者是節(jié)假日,村民們都會自愿地向捐助會捐些錢糧,這些錢糧由村中的長老掌握調(diào)配,以用于拜祭祖先、社日請戲班唱戲和資助考取功名的本村學(xué)子。
叔公太說:在目前開頭的日子里,各村可以先用捐助會的錢糧來接濟逃難的親人。
叔公太把這個想法提了出來,在征求大家的意見。
六叔公潘廣榮聽后便爽快地說道:“好好好,十分感激,一切都聽從叔公太的安排,我這邊由我來分配落實人員和人數(shù),而這邊幾個寨的親人就麻煩叔公太來聯(lián)系協(xié)調(diào)了?!?p> 就這樣,在兩邊長老的商議下,凡事很快便被定了下來了。
于是乎,在當(dāng)晚,潘家村的人便暫時的就在潘家寨的祠堂和禾坪上歇息過夜、在住了下來了,其吃喝也還是由潘家寨的親人們捐贈接濟。
在第二天的一早,叔公太帶著六叔公以及兩邊的十個、八個男人便早早地就出發(fā)了,他們是去拜訪聯(lián)系潘家壩、潘家埔、潘家園、潘家坪和潘家湖等幾個村莊的親人的。
大約是在中午過后,一同回來了二十多個人,多出來的就是這幾個村寨的親人,他們是來接逃難親人到他們村里去的,他們也表現(xiàn)出了與潘家寨人同樣的熱情和慷慨,都紛紛地聽從了叔公太的安排,都熱情地表示要好好地接納和接濟這些逃難的宗親。
于是,六叔公按照已了解的各村寨的情況,他便把自己村的逃難人員分成了六組,然后,大家便跟著這六個寨的帶路人分散住到了這六個寨中去了,從此,這逃荒的潘家村的難民們便都有了落腳點了,便都開始了各自在異地的新生活了。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共12人是被六叔公安排留在了潘家寨生活,在當(dāng)晚,他們則還是住在了祠堂里。
又在過了一晚后的第二天,叔公太來到了祠堂里,同時,他還帶來了三個男人,他們是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
原來,在昨晚,叔公太又去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三家人的家里張羅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的住處和真正的落腳點,因為這三家人的家庭條件相對還算好一點,都有空余的房子。
叔公太考慮到,如果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長期住在祠堂里也不是個辦法,只怕當(dāng)?shù)赜屑t白喜喪之事要辦時,若占用了祠堂,就會有所不方便。
這樣,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就分別住到了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的家里了,其三家的住房都是他們剛騰出來的蓋著茅草的柴房,里面已備有床和凳,這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了。
然后,叔公太又著人送來了油鹽、米面、爐具、碗筷等生活用品,這樣,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的生活就勉勉強強地可以正常開展了,他們也算是在江西安穩(wěn)地落腳了。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對夫妻那是在對叔公太他們千感謝萬感謝,感激得差點要下跪了。
又在一天之后,叔公太又從村民中勻出了三畝多地來給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耕作,同時,叔公太告訴他們?nèi)诉€可以到村后的那片剛燒山燒出來的焦地里去開荒拓土,以種作耐旱作物。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原本就是勤勞、刻苦之人,也是聰明和善于交際之人,因而,在災(zāi)難面前,在與當(dāng)?shù)赜H人的相處時,他們便不卑不吭、謙虛謹慎、熱情大方、樂于助人,以致,他們在不久后就與當(dāng)?shù)厝嘶斓昧藵L瓜爛熟和情投意合了。
在當(dāng)?shù)刈谟H的幫助下,由當(dāng)?shù)厝颂峁┓N子和耕作工具,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合在一起,他們首先在這三畝多地上種作了能在短期內(nèi)就有收成和見效的蔬果作物,然后,再開荒整地積肥,陸陸續(xù)續(xù)地,他們又種上了短中期結(jié)合、能持續(xù)有所收成的作物。
這樣,他們便逐漸地就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他們的生活便一天天的就好了起來了。
一兩個月后,潘耀輝他們慢慢地就擺脫了當(dāng)?shù)刈谟H的接濟了,他們就能夠自食其力、自我生活了。
這時,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自己高興,而當(dāng)?shù)氐挠H人們也高興。
而那幾個小孩,曾淑萍、潘志鴻、潘志光、陳慧芳和楊翠桃也一起在幫忙勞動,孩子們也又一起過起了愉快的生活,只是,唯一不幸的是那潘志豪卻還是癡癡呆呆、懵懵懂懂、瘋瘋癲癲,這便令人無比的遺憾。
特別一點的是潘志鴻和潘志光,他倆雖然是身處逃荒在異域他鄉(xiāng)的困境,但在長輩們的教育下,他兩人始終并沒有放棄讀書,在勞作之余,他兩人始終都在溫習(xí)著六叔公所教的知識,那住在不遠處的六叔公也時常會前來教導(dǎo),這時,更還有數(shù)個本地潘家寨的孩童在跟隨他倆溫書習(xí)字。
潘家人就這樣愉快的在異地他鄉(xiāng)生活著。
在一年以后,沒想到的是,其三家人便只留下女人和孩子在家種地,那潘耀輝便竟然在異地又操起了舊業(yè),他又開始在為當(dāng)?shù)胤綀A十里八鄉(xiāng)的人做起了木匠活,那潘耀文也開始去走街串巷操起了為別人補鍋補煲磨菜刀磨剪刀的舊業(yè),而那潘耀華在痛定思痛后也從喪子的悲傷中跳了出來,他也開始在走街串巷挑擔(dān)搖鈴賣起了雜貨生意了。
因此,在后來呀,他們各人除了維持家里的生活外更都還有了一定的積蓄,這樣,他們便反過來贊助叔公太、潘尚英、潘尚雄和潘尚豪等幾家人的生活,同時,其三人也向潘家寨的捐助會捐了不少的錢糧財物和出了不少的人力,他們是在以此來感謝潘家寨宗親們的曾經(jīng)的接濟和幫助。
這就是客家人的親情!這就是客家人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yīng)性!這就是龍頭鎮(zhèn)客家人的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堅韌不屈、頑強拼搏、勤儉創(chuàng)業(yè)、勇于開拓、不斷進取、知恩圖報、聰明實在的精神!
潘耀輝、潘耀華和潘耀文三家人逃難在異地生活了數(shù)年后,在時勢和時局好轉(zhuǎn)后,他們最終才又返回到了故里潘家村,此待后述,敬請追看。
以上便是潘家人度過饑荒的情況,下面,咱再回過頭來說說還在災(zāi)區(qū)的曾招寶一家人,咱再來說說曾招寶一家人是如何度過這場饑荒的。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諸葛再世智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