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2)
幾天之后,便是星期天了。
在星期天的上午,羅偉強便拉著羅偉忠,兄弟倆早早地便過渡朝曾家寮走去。
此時的羅偉強9歲、羅偉忠才7歲,兄弟倆便疾步帶跑的走在了路上。
在一個多小時后,兄弟倆便來到了大婆婆王細花的家門口了。
時年的曾家,曾永興一家已住在了縣城,不在曾家寮,而那曾永旺和張紅荷也已經(jīng)生了四子二女了,這四子二女分別是15歲的大兒子曾建光、11歲的二兒子曾建輝、8歲的三兒子曾建成、6歲的大女兒曾建霞、4歲的四兒子曾建明和才2歲多的小女兒曾建珍。
此時,羅偉強和羅偉忠一邊叫喊著:“大婆婆,大婆婆!”一邊便踏進了曾家的家門。
那已經(jīng)73歲、頭發(fā)蒼白、身體卻還硬朗的王細花正在家里帶曾建珍和曾建明,老人霎時見羅偉強和羅偉忠沖了進來,哎呀,她便感到了驚訝和高興了。
“哎呀,我的外孫啊,我的狗啊,我的兩只小狗啊,你們能夠自己來了?能夠自己來探望大婆婆了?哎呀!好啊,好好好!哎呀,我沒想到呀!我的狗啊,你看婆婆可高興了呀,快過來給婆婆看看……”
王細花那滿是褶皺和老人斑的臉上瞬間便笑得了見牙不見眼了,她一手抱著曾建珍,一手便摟起了羅偉強和羅偉忠,她不停地在愛惜起他倆兄弟來了。
那羅偉強和羅偉忠在還未進門時就在呼喚著王細花,此時,兄弟倆更是在甜甜地叫著:“婆婆,婆婆。”
然后,羅偉強和羅偉忠又在逗玩著曾建珍和曾建明,霎時,那屋里的婆孫數(shù)人便熱鬧了起來了。
確實,那羅家的小孩算是第一次沒有大人陪同單獨的來曾家寮,以前嘛,兄弟姐妹們幾乎都是跟隨羅海龍和曾淑萍一起來探望曾家的人的,所以呀,此時的意外見面便樂得王細花呀那可是高興得不得了了。
因此,王細花便趕忙拿出了家里好吃的東西來招呼羅偉強和羅偉忠,此時,兄弟倆便迫不及待地向婆婆說明了想來要幾個蝦籠的來意。
“哦!好,好好好!我的孫子也想捕蝦了,我的孫子也會捕蝦了,好??!那蝦籠啊,那可是你們的公公留下的,都幾十年了,不過還好用呢,你二舅還經(jīng)常在用,好!中午等你二舅回來后,再拿給你倆哈,我的兩只小狗啊,你就先吃些東西,玩一玩,等中午吃完飯后,拿了蝦籠再回去哈……”
王細花一直都在歡笑著,她聽了羅偉強和羅偉忠復述了曾淑萍的話后,她便滿口應承,還贊嘆不已。
就在說話之間,那曾建光、曾建輝、曾建成和曾建霞走了進來了,這下,屋里可就更熱鬧了,那屋里可就是孩子們的天下了,這群年紀不相上下的老表們,都有貪玩的共同性格和話題,因此,大家便玩了起來了。
王細花看著滿屋的孫輩,她心里頓時便感到了無比的欣慰和滿足、更是樂開花了。
至中午,曾永旺和張紅荷勞作回來見了兩個外甥,夫妻倆那也是十分的高興,因此,王細花和張紅荷便煮了好吃的東西來招待羅偉強和羅偉忠,這自不在話下了。
在午飯后,曾永旺便到另一座屋里挑了20個蝦籠來給羅偉強和羅偉忠。
這些蝦籠可是篾匠師曾招寶在生前編制的,蝦籠分別有兩個或三個誘口,那誘口更是分設大、中、小三種,那蝦籠經(jīng)過了20多年的風蝕和使用,其外表雖然已經(jīng)變得了黝黑了,但它的篾竹、結構和外觀卻還是無比的堅固及完整。
曾永旺為每個蝦籠重新?lián)Q上了3米左右的系繩,又在繩子頭系牢了竹簽,然后便接著在教羅偉強和羅偉忠回家后要怎樣綁上石頭、怎樣沉在河里、怎樣放餌料、怎樣取出蝦和怎樣選捕蝦的地點,等等等等,曾永旺便在詳詳細細地為兩個小外甥演示了一遍。
那羅偉強和羅偉忠便在認認真真地邊學邊記著,有疑問不明白的就即刻問二舅曾永旺,很快,兄弟兩人便把二舅父的捕蝦技術和經(jīng)驗都記在了心里了。
隨后,曾永旺便拿來了兩條小扁擔,他把20個蝦籠分成了大小的兩擔,并把它綁牢在了小扁擔上,之后,王細花等曾家的人便把羅偉強和羅偉忠送到了村口,讓他倆兄弟回羅家寨。
這時,那走在巷道中的王細花逢人便在笑哈哈大聲的打著招呼說道:
“你看你看,這兩個就是我的外孫子,是我豬妹的兒子,是我萍兒的兒子?!?p> “你看你看,像兩只小老虎一樣,他倆小小的年紀就會自己來探望我了,就會來挑蝦籠去捕蝦吃了。”
“哈哈哈……我高興啊……想當年我的豬妹呀……哎呀,不提以前了……哈哈哈……我萍兒啊就是會教育孩子……我現(xiàn)在呀,哈哈哈……真是高興呀!”
此時此地,雖然已是時過境遷,但老人的腦海里也許是浮現(xiàn)起了數(shù)十年前送走曾淑萍時的情形了,那王細花似乎是在感慨萬千、百感交集而又高興異常了。
那羅偉強和羅偉忠兄弟倆的肩上各挑著蝦籠,兩人在王細花等曾家人的目送下,便高高興興、飄飄然地離開了曾家寮。
一回到家里,那羅偉斌、羅偉強和羅偉忠兄弟三個便躍躍欲試,三人便趕忙就把蝦籠都綁上了石塊,又到陰濕的村邊地里去鋤蚯蚓,然后用蚯蚓作餌料,在傍晚時,三人便把蝦籠分散的沉到了龍江沿岸數(shù)百米的河里。
當天晚上,這幾個小家伙呀總是睡不著覺,他們的心里激動得總是在惦記著河里的那20個蝦籠,都在發(fā)夢抓了很多蝦。
在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兄弟三人便急匆匆地去收回蝦籠。
在收回到家后,兄弟幾個便趕忙從蝦籠里取出蝦,沒想到的是,這20個蝦籠便收獲了半盆約三斤多的竹節(jié)蝦,看著盆里活蹦亂跳的蝦,兄弟們便在手舞足蹈、高興極了。
那看著這幾個孫子的李雪梅也笑了,她便趕忙把蝦煮了,早上便讓孩子們飽餐了一頓,這可把一家大小都樂壞了。
我想,當年的曾招寶也許不會想到:在他死去了20多年之后,他編制留下的蝦籠還在造福著他的子孫后代!
我想,當年的曾招寶更絕對不會想到:在曾淑萍剛出生3天的當時,他與羅家福沒能達成把曾淑萍送給羅家福養(yǎng)的心愿,也沒有把蝦籠送給羅家福,而現(xiàn)在的曾淑萍卻確實是成了羅家福的兒媳婦了,并且是兒女成群了,曾招寶自己親手編制留下的蝦籠卻真實的在造福著自己的親生女兒曾淑萍及其外孫兒女了!
世事從來就是有很多的意想不到和巧合,前輩人也許在無意中就會為后輩人留下一份寶貴的財富。
從此以后,每逢大隊的屠宰點有殺豬時,那羅偉強或羅偉忠還會在早上到屠宰點去撿些豬蹄和廢棄不能吃的下水爛豬皮和豬骨頭回來,以在傍晚時把它燒焦、燒香了用作餌料,就這樣,他們或用豬蹄、或用蚯蚓、或用臭咸菜做餌料,兄弟幾個則天天都在傍晚時下河捕蝦,以致,家人或多或少則天天都有蝦吃了。
也因此,則讓羅偉強和羅偉忠能有所作為及有所寄托了,他兄弟兩人便漸漸地就變乖和變得懂事了,那貪玩的念頭和調(diào)皮搗蛋的行為便收斂了許多了。
羅海龍、曾淑萍和李雪梅見狀,三人便都感到了無比的欣慰和高興了。
這似乎要歸功于作為賢妻良母的曾淑萍,她雖然沒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但她會以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她會以自己的智慧,在那個年代把孩子引上自食其力的正路上來。
由于羅偉強或羅偉忠經(jīng)常的跑到大隊的屠宰點去撿豬蹄,那屠宰點也是大隊的豬肉供應站,因此,家里的每個月的購買豬肉的工作便交由羅偉強或羅偉忠去完成了,曾淑萍提前把豬肉票和錢交給他們,在第二天天還未亮,那羅偉強或羅偉忠便會早早地就跑去供應站排隊,他往往則都會排在最前面。
開始賣肉時,人們爭先恐后的在往前擠逼要搶購肥肉,那羅偉強或羅偉忠則會叫道:
“我是第一個來排隊的,我是小孩啊,別擠走我??!”
“叔叔!叔叔??!我要最肥的,要豬板油、要豬板油啊!如果沒有,那就要豬網(wǎng)油啊!最肥的肥肉也行!謝謝你,我代表我爸爸羅海龍感謝叔叔!”
哎呀,這羅偉強和羅偉忠呀倒也聰明,其話里既展露了作為小孩要人憐憫照顧的意思,又把爸爸羅海龍搬了出來,由于羅海龍原先是在大隊的民兵連里做連長,又是黨員,他以前經(jīng)常參加大隊的各種運動,所以很多人都認識羅海龍,以致,眾人多少便就有了照顧其臉面的意思,以致便有了謙讓和不敢欺負擠逼作為羅海龍兒子的羅偉強或羅偉忠的舉動了。
這樣,所以,在每次,羅偉強和羅偉忠兄弟倆都能幫家里買到最肥的用于炸油的豬板油肉,由此多少便能解決了家里的潤鍋吃油的問題了。
后來,家里購買鹽油咸淡和煤油等等的這些瑣碎的事情,則通通都交由他們兄弟倆去完成了。
前面的四個孩子或多或少都能幫忙家里做些家務了,也在慢慢地生性懂事了,這便讓忙碌得無日無夜的曾淑萍和羅海龍又欣慰了許多了。
也是在這一年,這一年是1974年,學校只上課而不用考試,這可又讓當年的學生們舒服和高興了。
學校雖然只上課而不用考試了,但卻要學工學農(nóng)。
因為當?shù)厥寝r(nóng)村,并沒有工廠,所以,學生們便只能學農(nóng)。因此,學校除了有寒暑假外,便還有在水稻收割和插秧季節(jié)的農(nóng)忙假,另外,學校還辦起了小農(nóng)場,所以,農(nóng)村的學生們便幾乎就都成為了一個小農(nóng)民了。
河東小學的小農(nóng)場約有10幾20畝地,它在富地山的江東水利下,灌溉是十分的方便,學生只是負責積肥、插秧和收割,而犁田、耙田和管理等工作則是由程屋樓生產(chǎn)隊的大人負責。
時年的學制是壓縮的,小學是五年制,初中和高中是兩年制,并且那時當?shù)氐某踔卸际窍路旁诟鱾€小學里辦學的。
所以,當?shù)氐暮訓|小學有七個年級的學生約有三百到四百人,按規(guī)定,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個星期的星期二、四、六下午必須要參加勞動,也所以,學校把小農(nóng)場的10幾20畝地平均分給了三年級以上的各個班級,班級又把同學分成二到三人的各個小組,然后便開展積肥勞動競賽。
當時,羅家的羅偉斌在就讀五年級,羅偉強和羅偉芳在就讀三年級,羅偉忠在就讀一年級,所以,那羅偉斌、羅偉強和羅偉芳便要參加積肥等勞動。
學校的積肥勞動競賽,就是按各個小組順序,在班級的水田里用田泥壘砌了一格一格的二、三尺見方的小方塊,然后,小組成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自由的擔些村邊屋檐下和“粗缸”邊的污泥進去,又采摘一些臭草以及叫不出名字的有機植物進去,之后再用田泥把它包裹密封起來,以讓這些植物和污泥在里面發(fā)酵漚爛,使之成為肥料。
在截止時間到了以后,學校小農(nóng)場的水田里便形成了像蒙古包一樣的一個個小土包了,這看起來也是別有一番景致。之后,學校的老師便會來評比,那人均體積大小排在班級前十名的便是優(yōu)勝者,便可以獲得一支圓珠筆和一本作業(yè)本的獎勵,并被學校公開張榜表揚。
時年的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單純的、聽話的,也是積極的,大家都想獲得自己的名譽、都在積極地參與。
那五年級的羅偉斌和他的同學組員除了勞動課在積肥外,他還利用中午去加班加點積肥,那三年級的羅偉芳和程小莉兩人是一組,她倆跟羅偉斌一樣,也在利用中午去加班加點積肥,而羅偉強、羅紹東和羅大山三人是一組,他們除了正常的勞動課去積肥外,三人卻從不去加班加點,那羅偉強也還照樣去捕蝦,他一點也不把學校的事放在心上。
曾淑萍見自己的三個兒女有兩個態(tài)度,她便對羅偉強說道:“唉,強頭啊,你怎么啦?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你怎么就那么落后?。恳e極向上嘛,你看哥哥和妹妹都那么積極?!?p> 那李雪梅也在說道:“就是呀,你看哥哥和妹妹都那么積極,你咋就要做個落后分子呢?”
那羅海龍更是在數(shù)落道:“他這個生滿青苔的墻頭呀,不愛臉不要皮,死豬不怕開水燙,死老鼠不怕貓拖。唉,就不能爭氣一點嗎?你也拿張獎狀回來給老爸高興高興嘛?”
那羅偉強聽后,他卻在陰笑著應道:“老爸,我也是你的兒子,別這樣看不起我嘛,嗯……放心吧!我肯定會給你拿張獎狀回來,讓你高興高興。媽,奶奶,放心吧,還沒到最后的沖刺時間嘛,我肯定是最后的勝利者。在電影里,勝利者都是在最后才沖鋒的?!?p> 曾淑萍說道:“平時不燒香,忙時抱佛腳,平時不努力,你怎樣成為勝利者呀?”
羅偉強卻笑而不答。
曾淑萍說完后便與羅海龍和李雪梅對視著,三人都在苦笑了起來。
一段時間后,就在截至比賽的前一天,那天剛好是下雨天,尤其是在中午時,那雨下得是特別的大,這時,大家都在家午休,田間地頭都沒有人,而那羅偉強卻頭戴竹笠肩扛鋤頭冒雨出門了,這小子卻一反常態(tài)了。
羅偉強冒雨來到了小農(nóng)場的水田里后,他挖開了自己的積肥小土包,把污泥和漚爛了的臭草等植物耙在了一邊,然后在土包的中間底部墊進了許多的田泥泥塊,再比較了一下周圍的小土包后,算算自己的小土包的大小應該排在前十名了,這樣,他便在最上層重新鋪上了原來的污泥和漚爛了的臭草等植物,然后再用田泥封好。
剛要離開時,羅偉強看著同班的妹妹羅偉芳和程小莉的積肥小土包好像排不進前十名,于是乎,他便把它如法炮制了。
兩天后,學校張榜公布了比賽結果,那羅偉斌、羅偉強、羅偉芳、羅紹東、羅大山和程小莉的名字都在上面,六人都得到了獎勵了。
羅偉強拿了獎品回到家后,他便在羅海龍、曾淑萍和李雪梅面前炫耀,在證明自己兌現(xiàn)了諾言了。
羅海龍、曾淑萍和李雪梅見自己的三個孩子都獲獎了,尤其是羅偉強也進步了,三人便贊了孩子們一通,也感到了十分的欣慰了。
殊不知,那羅偉強是靠耍小聰明、是靠投機取巧騙來的。
因為,羅偉強那天去挖積肥小土包作假的時候,剛好是下雨天,過后就天晴了,那土包表面經(jīng)日曬,便看不出來了,老師去評比時,也只是在頂面只鋤了一鋤頭,見有污泥和臭草,便沒有深究,況且地里有上百個這樣的積肥小土包,那老師才不會吃飽撐的去一一鋤到底和一一探個虛實,況且,誰會想到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會去這樣作假呢?所以,那羅偉強便蒙混過關了,并且還得了獎了。
其實,那羅偉強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進了學校以后,隨著慢慢地懂事和見識的增加,他是一年比一年的聰明了,他的處事方式也越來越非同尋常了,他在這小小的年紀便顯露出了劍走偏鋒的思維,其實,數(shù)年來,羅海龍、曾淑萍和李雪梅對羅偉強總是有些擔心,三人總怕羅偉強會行差踏錯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
當時的農(nóng)忙假一般是15天,在農(nóng)忙假里,按規(guī)定,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便要參加生產(chǎn)隊的勞動。
時年,學生的勞動工種主要是割稻、插秧、收豆等等這些比較省體力的手工活,生產(chǎn)隊按每個學生年齡的大小和表現(xiàn),每天給予2到3分的工分,小孩們在幾個大人的帶領下,總能輔助生產(chǎn)隊干了很多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其時,能讓與同齡人一起勞動的小孩們感到高興,也能讓家長們感到高興。
在羅家,年紀較大的羅偉斌每天能拿到3分工分,而年紀較小的羅偉強和羅偉芳每人每天也能拿到2分工分,三人加起來便是7分工分,這相當于作為女人的曾淑萍出工一天的工分了。
因此,羅海龍、曾淑萍和李雪梅都感到了萬分的高興,大人們的心里在想著:哎呀,這么多年來養(yǎng)了一群孩子,終于有三個可以幫一下大人了!
在農(nóng)忙假里,最舒服的莫過于是羅偉忠了,這家伙不用去參加勞動,因此,他除了在傍晚和早上跟隨羅偉強去捕蝦外,他在白天便還是跟隨著幾個同齡人,有時是去爬樹掏鳥窩,有時也還去滾鐵圈、玩打仗和戲水等等。
不論是在生產(chǎn)隊還是在家里,盡管是有了孩子們的幫助,但那生產(chǎn)的勞動效率卻還是依舊的低下,人們的勞動所得那也還依舊是食難果腹。
當時間進入到了1975年以后,按上級的政策和指示,羅家寨近300人的生產(chǎn)隊便被分成了各有100人左右的三個生產(chǎn)小隊,人們以戶為單位按彼此的融洽度自由組合成生產(chǎn)小隊,這樣,羅家寨便被分成了羅一隊、羅二隊和羅三隊了。
于是,人們的生產(chǎn)積極性便被相對的調(diào)動了起來了,那勞動效率和收成也就有了較大的改觀了,人們干得也比以往起勁了,因此,在當年,各隊的畝產(chǎn)量都由原來的約500斤提高到了約700斤,人們便萬分的高興了。
因此,人們鍋里的粥稠了許多,人們的肚皮也結實鼓起了許多了……
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章續(xù)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