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塔上寶函
三人走到近處才發(fā)現(xiàn)這個寶函被數(shù)道鎖鏈緊緊地固定在塔座上,鎖鏈的交匯處掛著一把古式的鎖。
七寶阿育王塔的塔剎共有五重相輪,頂部為一顆球形寶珠,四片山花蕉葉分別位于須彌座頂部的四角。
塔的塔剎與四片山花蕉葉之間以長鏈相連,鏈上懸著銅鈴,它的主體是位于底部的方形須彌座。
塔剎、塔身和塔基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浮雕。
這尊寶塔通體有無數(shù)個小孔,仔細一看,孔內(nèi)鑲嵌著的竟是“佛門七寶”,即:金、銀、琉璃、硨磲(海洋中最大的雙殼貝類)、瑪瑙、玻璃和水晶。
與2008年在NJ市秦淮區(qū)大報恩寺挖掘出的“鎏金阿育王塔”及其的相似!
這也稱得上是一尊鎏金阿育王塔,或者叫“七寶阿育王塔”。
塔座四面有四幅大型浮雕,分別為“拈花微笑”、“達摩一葦渡江”、“風動旛動”、和一副場景人物眾多、主題不太明確的畫。
程教授心里想從塔座的四幅浮雕判斷,第一幅描述的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公案中的一段公案:爾時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于金婆羅華,各各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焙髞磲屽饶材岱鸢涯久摁卖乃徒o迦葉,作為這一法門的信物,這就是“禪宗“法門的無上至寶。
第二幅描繪的是達摩渡過長江時,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而后立在葦上過江。畫面與少林寺發(fā)現(xiàn)的一面明代弘治四年繪制的達摩“一葦渡江”石刻畫碑內(nèi)容類似,畫中達摩絡(luò)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厥最櫯?,兩目突出,腳下浪花泛起,面容安詳神采畢現(xiàn)。衣紋線條雖簡,卻有一股豪邁之氣。
第三幅描繪的是禪宗著名的公案-《壇經(jīng)》中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p> 程教授心里想前三幅畫與木棉袈裟都有所聯(lián)系,所以仔細端詳起第四幅畫。
第四幅畫中描繪的是唐朝宮殿中的情景,富麗堂皇的大殿之上坐著的一位雍容華貴的皇帝,胸前衣飾刻畫的徐徐如生,仔細一看,這分明是一位女皇,纖細的右手伸出,指向大殿下方。
下面兩邊端坐著八位高僧,每位高僧都神情各異,有的呈懊惱狀、有的咧開嘴呈喜悅狀、有的皺著眉頭呈苦惱狀,一名侍從捧著上面放著一個方形的盒子,躬首站在一位高僧的身后,高僧神色淡然,雙手在胸前合十。
程教授心里暗暗道:“莫非這幅畫描繪的就是-武則天將木棉袈裟賞賜給智詵法師?”
原來據(jù)敦煌發(fā)現(xiàn)的《歷代法寶記》記載:木棉袈裟經(jīng)代代相傳至五祖弘忍時,禪宗內(nèi)部對經(jīng)義的理解不同漸漸產(chǎn)生了分裂,為表正統(tǒng)繼而對木棉袈裟產(chǎn)生了爭奪,弘忍傳給了六祖慧能,武則天又從惠能手里迎得木棉袈裟入宮供奉,并請五祖座下的十大弟子入宮并供養(yǎng)他們,當時資中的智詵就是其中的一位。
武則天把十大高僧請到內(nèi)廷受供,武則天請問佛法道:“各位高僧大德,還有七情六欲沒有?”其他高僧大回答得非常玄妙,智詵回答道:“人生則有欲,死則無欲?!?p> 武則天覺得這位大和尚敢講實話,直心是道,是一個真正的得道高僧。武則天龍顏大悅,就把木棉袈裟賜予智詵。
最后一幅畫也與木棉袈裟有關(guān)系,這塔座上寶函里面放著的難道真就是木棉袈裟?
羅警官繞著塔座轉(zhuǎn)了一圈,身手拽了拽固定寶函的鎖鏈,發(fā)現(xiàn)紋絲不動,向程教授搖了搖頭,示意只有打開鎖才能取出寶函。
三人借著山頂照進來的光線,再仔細看那把鎖,發(fā)現(xiàn)這竟是一把甚為罕見的八簧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