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你此言甚謬!怎可言以一人之力北伐?再者言之,丞相初亡,軍心不穩(wěn),那司馬懿不趁虛進兵已是萬幸,又何談吾等北進?”
“那又如何?丞相今生最大的愿望正是北伐成功,你姜維如今不思進取,反茍己存,可曾對得起丞相一番教誨?”魏延脾氣也不小,但其本意還是被姜維一眼看穿,什么北伐,魏延明知此輪北伐已是徒勞,但仍如此態(tài)度,無非要的是三軍大權(quán)。
魏延想要這個三軍大權(quán),也并非毫無道理。其一,憑戰(zhàn)功而言,魏延自先帝時期便屢立戰(zhàn)功,雖曾經(jīng)光環(huán)不及五虎上將,但北伐戰(zhàn)爭伊始,赫然成為了軍中之柱,丞相亡故,軍權(quán)理所應(yīng)當交付他。其二,楊儀之人,驕橫自大,恃才傲物,頗有成績便沾沾自喜,非成大事之人,而后續(xù)的歷史軌跡也證明了楊儀之不可重用。
那既然如此,由魏延統(tǒng)率三軍又有何妨?只消教他道路正確便是了。
兩人沉寂片刻,相望一眼,也不知說些什么,誰也沒有讓步的意思,好在姜維拾起笑容,恭敬地回應(yīng)道:“將軍乃是軍心所在,而十萬大軍是丞相歷年心血,將軍若是不撤,軍心何以穩(wěn)固?再者言之,將軍若是不撤,那楊儀果真能倚丞相之威而施令天下,定教大漢萬劫不復(fù)啊?!?p> 這話魏延愛聽嗎?當然愛聽,直接夸贊了自己在軍中無可替代的作用,還間接激發(fā)起了魏延這個堅定的抗曹分子拳拳責任心。思索片刻,魏延點點頭,看向姜維:“伯約,撤軍可以,但讓我給楊儀斷后,我魏延寧死不從?!?p> “這是自然,將軍大可安心,姜維此行也為此事,丞相臨終前,知道你生性桀驁不馴,不忍有辱將軍的威名,故特令末將為三軍斷后,而將軍則先行撤軍?!苯S耍了一計,只言片語間就把諸葛亮各項命令以魏延想聽的方式解釋出來,引得魏延欣喜十分。
“丞相真乃天人也,知我心思?!蔽貉友鎏旄锌痪洌謧?cè)首向姜維,“伯約,既然如此,這前軍大寨我便交付與你,我且領(lǐng)軍先行,若有急情,快馬與我,我自發(fā)兵相援?!?p> 如此,二人便達成了一致,魏延不會腦子一熱就沖到楊儀南邊毀橋燒道了,也不至于兩人都上書劉禪互言對方謀反了,魏延是個不拘小節(jié)的人,即便是這番對話間姜維面色微變他也未曾顧暇。匆匆告別之后,兩軍任務(wù)的交接便自然的進行了。
五丈原的天空依然為黑幕所籠罩,時而墜下的豆大的雨滴,打在將士們深灰色的盔甲上“噠噠”作響,漢軍依次西退,初步的構(gòu)想是,楊儀和費祎統(tǒng)率精銳軍,自斜谷道中轉(zhuǎn)漢中,再回成都。而魏延姜維一干斷后人馬,則需要繞道祁山,走武都和陰平二地,返歸蜀境。
當前看來,這已然是較好的辦法了,畢竟祁山乃是糧草之根據(jù),同時兼顧了北伐大軍對隴右地區(qū)的輻射作用,諸葛亮本也是準備久駐隴右,與魏境百姓同耕織,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可惜命數(shù)已盡了,大軍撤走,按諸葛亮的囑托,盡可能的要將魏地百姓遷回蜀中,至于糧草軍械,更是不到萬不得已不可放棄。
這活本是姜維操持的,和魏延職責對調(diào)之后,協(xié)調(diào)祁山事宜的自然也歸魏延所轄,這便是斷后之軍存在的意義,整個撤軍行動,涉及到天氣干擾,路途艱辛,以及各類突發(fā)情況,一周左右漢軍才能脫離險地,這也就意味著姜維需要在五丈原地區(qū)至少同司馬軍周旋三日之久。
令姜維苦的還不止如此,第五次北伐中,魏延乃為征西大將軍,同時又為三軍先鋒大家,其下轄二軍,約萬余步卒,馬弓手,步弓手數(shù)千,精騎數(shù)千。反觀姜維,只為軍中監(jiān)軍,若是不為諸葛亮的近人,恐為打雜人員,目前也就半軍人馬,五千余人,同魏延相比,實乃繁星比皓月,邢道榮戰(zhàn)張翼德...
次日拂曉,曉日破云而出?;蛟S是丞相神靈相佑,這場大雨戛然而止,否則,蜿蜒曲折,陡崖峭壁的秦嶺棧道,如何能撐起數(shù)萬人的急行?
當天色大亮時分,隴西地區(qū)已然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楊儀費祎扶靈柩而歸,正穩(wěn)步退回漢中地界,由于王平所部民夫提前就位,故而撤退起來不曾有過多阻礙。
又是一日萬里無云,旭日懸天。漢軍已是第三日沒有向五丈原前沿的扶風郡和武功發(fā)起挑戰(zhàn)了,這自然會引得渭水以北地區(qū)的司馬懿懷疑,半月之前,司馬懿夜觀天象便察覺到南方一將星搖搖欲墜,便料定諸葛亮重病纏身,或許不日就闊別人世,而三日清凈也證實了司馬懿的猜想。
如果諸葛亮死了,那這就是魏軍的大好時機!但手握魏軍精銳的司馬懿也不敢輕舉妄動,諸葛亮已然不是一次采取鬼謀誘騙魏軍出戰(zhàn)了,探明虛實仍是必要的,魏軍的初步部署和姜維所憶半差不差。
正午時分,艷陽高照,姜維軍方才進駐前沿大寨,依姜維令,魏延所部旗幟無不保留,原屬營帳概不妄動,在此基礎(chǔ)上,又多樹旌旗,多掛番號,將優(yōu)勢兵力集中于外寨駐守,同時放出若干隊斥候往北相探。
漢軍緊鑼密鼓籌劃之時,敵情“赴約而至”。且說姜維從外寨巡視完還未到一炷香的工夫,正準備回魏延將營的他步子還沒邁開,身后一小校急步跟上。
“報!將軍,魏將郭淮,率精兵兩千,往北寨殺來了!”
姜維停下步子,不禁感慨于魏軍的動作可謂是雷厲風行,足見司馬懿警惕心十足,派了郭淮這么個小兒?好在寨內(nèi)部署大多竣工,那郭將軍來了便來了,姜維還愁他不來呢。
正說郭淮心里也無底,雖說司馬大人換上女裝時他可是頭一個請戰(zhàn)的,但要是真跟漢軍真刀真槍干起來,他可不愿落得一個王雙的下場...再者言之,區(qū)區(qū)兩千人,確為試探之意,但若是漢軍窮追猛打,能逃走的幾率也是小之又小,除非這漢軍真如司馬懿所料那般已經(jīng)空虛....
心里打鼓的郭伯濟走馬至漢軍北寨寨外,只見寨樓之上旌旗林立,碩大之旗繡著“征西大將軍魏延”,不遠處有“鎮(zhèn)北大將軍王平”,相鄰的乃是“奉義將軍姜維”。這還沒完,細心的郭淮遠遠望去,便清晰地感知到那寨樓上漢兵數(shù)量之增,從早先五步一人到如今三步一人。
莫不是漢軍做好了決戰(zhàn)之準備?郭淮連忙喝住軍隊,在北寨之外兩里的地方停下了,再往前,他怕死無葬身之地。司馬懿教他探明虛實,一個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了,自然不能就如此看上一眼就撤軍回營,空城計還歷歷在目,漢軍之用兵一虛一實早已給絕大多數(shù)魏軍將領(lǐng)留下了徘徊不前,猶豫遲鈍的后遺癥了。
“將軍你看,魏軍停下了。”
姜維已經(jīng)挪步寨樓,親眼目睹著郭淮從氣勢洶洶地奔襲而來,而后又緩緩止步,停滯不前的全過程,這也說明了障眼法的確百試百靈,這多立旗幟是能唬住人的。
“命令全軍,吹響號角,擂起戰(zhàn)鼓,佯做出兵之狀?!?p> 言畢,姜維也反身下樓,于寨門前守候,只等一通鼓起,便要帶領(lǐng)五百甲士殺出寨去好好會會這個郭淮。
漢軍軍號一起,鼓聲轉(zhuǎn)瞬震顫齊天,一時間,樹斜草倚,沙塵舞動,更是震得郭淮不敢上前一步,唯一令他慶幸的是,此行所隨皆是精騎,撤退也能十分迅速。
“滋滋”數(shù)聲,漢軍大寨寨門緩緩?fù)鶅?nèi)展開,最終發(fā)出“哐當”一聲,寨門大開,若干殘影爍動其間,郭淮大驚,還未等他探個究竟,只聽得漢寨內(nèi)傳來一聲暴喝:“郭淮!你可識得天水姜維?”
定睛一看,正是昔日的少年將軍姜伯約,手持一桿銀龍長槍,胯下為棕髯汗血馬,英姿颯爽,器宇軒昂,其后近百鐵騎更是氣勢奪人。
既然是姜維,即證明這旗幟所言無虛,郭淮還真以為這大漢名將盡在自己眼前,匆忙下令折返撤退,但姜維百人已近其身,一輪沖殺之下,魏軍前隊人仰馬翻,死者上十,傷者逾百。
好不容易脫離戰(zhàn)斗,郭淮幾乎再未回首觀望,一路撤回渭水大營,姜維部亦收兵回營。
渭水大營。
相比五丈原的漢軍營群,魏軍的大寨可謂是排山倒海,銜接無暇,氣派高端些許,連營數(shù)十里,背水而立,堅不可摧,司馬懿為了和諸葛亮耗到底,也是下了大工夫,其核心戰(zhàn)術(shù)有二:
1.利用兵力優(yōu)勢,嚴防死守,不留間隙。司馬懿吸取第一次北伐隴右地區(qū)被諸葛亮聲東擊西的教訓(xùn),曾經(jīng),大部分魏將認為諸葛亮以長安為目的,只消重點防守即可。事實上但凡諸葛亮兵峰過秦嶺,幾乎無人能預(yù)料其真實目的,從而造就了雍涼二地兵不能卸甲,馬不能解鞍的狀況。由此,司馬懿幾乎沿渭水谷地連營設(shè)防,以拱衛(wèi)隴右防線,壓縮漢軍活動范圍。
2.只守不戰(zhàn),以屯兵積糧為先。上方谷潰敗后,謹慎的司馬懿愈加謹慎,未逢戰(zhàn)機,斷然不會出兵接戰(zhàn),而是全力保證東都至關(guān)西地區(qū)的糧道供應(yīng),就地募集兵勇加以訓(xùn)練和諸葛亮打持久戰(zhàn),而其營寨也是越修越高大而堅實,半年下來,攻城寨之云梯未曾多出一架,反是寨內(nèi)深坑壕溝多出百道。
郭淮此番試險,已然是破了戒了。只可惜還是挫敗而歸。
時任平西大都督的司馬懿于帥帳中大會諸將,在場有安西將軍夏侯筠,討逆將軍車攀,后將軍費曜,以及司馬懿二子司馬昭,司馬師兄弟。這是歷時半月后司馬懿第一次升帳議事,也許,直覺告訴他,漢軍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了。
“報!報!大都督,郭將軍為蜀軍殺敗,損失慘重?!?p> 升帳還未議事,噩耗便先入為主了,聽了此報,眾將是面面相覷,互相張望著,夏風拂過,偌大的營蓬內(nèi)無半點聲音。須臾之后,司馬懿環(huán)視諸將,“呵...呵呵呵,才兩千軍士,安能不???敗得好!沒有全軍覆沒笨都督甚是滿意??!”
這顯然是一句違心話,配上司馬家族的招牌假笑,催的原來的尷尬氣氛愈加尷尬起來,諸將相視一眼,紛紛咧著嘴強擠出笑容::“大都督說的是呀。”
沒等笑完呢,驚魂未定的郭淮自帳外而入,一身污垢,歪歪斜斜地就站到了司馬懿的面前,久久沒有開口。
“說吧,折了多少人?”
“傷亡過半....”郭淮哪里知道今日升帳,向來沒有升帳一說,今兒個趕上這么個巧事真算自己倒霉,這公開處刑使得他近乎無地自容。
“攻城拔寨,自然有傷亡...守寨大將可還是蜀將魏延?”倒是沒想到司馬懿還幫郭淮留了些顏面,遂而又問道。
但哪知郭淮悶著腦袋搖搖頭,聲微相告:“回稟大都督,末將并未探明守寨之將為何人,蜀軍大寨,只見得旌旗林立,將勇成群,末將還未近得蜀寨,蜀將姜維便領(lǐng)精兵殺出,我軍由此潰退。”
“姜維?”司馬懿不禁有些驚愕,這下倒好,虛實沒探到,反而來了個新情況,“也就是說,你不曾看見魏延?”
“的確如此。”
聞此言,司馬懿側(cè)首看了一眼身旁的司馬昭,喃喃著:“昭兒,莫非是父親錯了?蜀軍非但沒有撤走,還要有所行動?”
司馬昭被這一問,短時間內(nèi)也拿不定主意,光是看郭淮狼狽不堪的樣子,他豈敢斷定蜀軍軍內(nèi)的情況?于是也開始含糊其辭起來:“父親,三日來蜀軍未曾來犯,或因天降大雨而進軍不便,亦或是后方糧草銜接不上,若是諸葛亮病亡,蜀軍何以久持?當思趁夜色回旋蜀中才是,否則如我大軍壓境,蜀中精銳將被一舉殲滅?!?p> 司馬懿微微頷首默許,環(huán)顧眾將,長嘆一口氣,心中孔明逝世的感覺隱隱而現(xiàn),始終揮之不去,郭淮之失敗,并不能證明自己的判斷失誤,反之,無端的使司馬懿堅信蜀軍軍中必生變故,此等直覺,確在冥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