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德,字齊賢,隴西狄道人,后以威名功德,字行于世。齊賢少便弓馬,能左右持戈,后仕郡為卒??づR邊陲,頻受吐谷渾、懷額寇掠,齊賢每從軍征討,屢立戰(zhàn)功,稍轉(zhuǎn)郡賊曹。
延昌二年,吐谷渾寇隴西,齊賢隨王平擊之,以功進為郡尉。延昌六年,擢為太守。登豐三年,趙獻篡位,天下震撼。刺史鄧覺傳檄州境,罪責趙氏,齊賢響應之,將郡兵六千赴隴縣,未至,直隴縣失守,刺史鄧覺率大眾退守榆中,齊賢乃往會之。
鄧覺為偽雍州刺史趙清所敗,齊賢軍亦潰,遂欲西奔金城,路聞金城郡尉袁篤已害太守而降偽燕,乃還隴西。時襄武、臨洮二縣已失,齊賢遂招合義勇,收納散卒,有眾五千。時趙清自以為所向無前,無需虞后,留眾在襄武、臨洮者少,齊賢乃盡軍攻之,至于三年九月,連匡二縣。
齊賢既光復隴西,傳檄金城,罪狀袁篤(注曰:偽燕以袁篤為偽金城太守),金城、枝陽、臨湟諸縣望風順從,余縣舉義應齊賢者不勝數(shù),齊賢遂將兵逕趨允吾(注曰:金城郡治所在于允吾),袁篤出與戰(zhàn),齊賢躍馬挺槍,沖鋒破陣,斬篤于亂軍中,遂破允吾,乘鋒降下諸畔縣,全光金城。
十月,齊賢聞鄧覺殉國,乃集眾大哭,為覺發(fā)喪。眾推齊賢為涼州刺史,齊賢距曰:“我何德何能,堪當州史?”眾將曰:“今天下倒懸,微君,不能救涼隴也,君何至讓乎?”齊賢不能距,遂受推為涼州刺史,傳檄州境,使舉旗從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遙應之。
趙清既拔武威,遂南下來犯齊賢。十一月,清攻令居、允街(注曰:二縣皆在金城境)。齊賢偽不利,陽退,清先是屢戰(zhàn)克捷,至是自驕,于是追逐,齊賢伏兵大發(fā),回軍與斗,大破清軍,斬四千余級,降逆軍三千人。清整陣固營,遂次令居,召集兵馬,集眾有五萬余,欲與齊賢相持,齊賢避其鋒芒,退居湟南。
宏長元年正月,清進至湟北,立足未穩(wěn),齊賢與諸將曰:“今趙清百里躡我,其眾老而初至,我若盡鋒斗戰(zhàn),可破彼于不虞,諸將誰愿與我沖陣?”將士皆歡呼振臂,齊賢遂將兵潛自別津暗度,夜襲清寨,清大潰,單騎北奔,齊賢揚鞭語逆軍曰:“趙氏遘逆,天理不容,必貽滅族之禍,汝等何不棄暗投明乎?”于是倒戈者千計。
清北逃乎令居,合集亡北,尚有眾三萬,清乃固壘扎寨于令居。時齊賢所有兵眾不足二萬,難與之戰(zhàn),遂聲言欲緣河取榆中,清信之,稍移南偪,齊賢遂將銳來戰(zhàn),大破清,清遂東走。齊賢乃復令居、榆中。
四月,清再將眾五萬來攻,齊賢整頓部伍,招募義士,已有眾四萬,遂與之戰(zhàn)于榆中,齊賢不利,清遂陷榆中,齊賢西卻金城。
五月,清偪金城,初至之日,以為齊賢不當出。齊賢料其如此,遂夜將兵舉火襲之,清軍大潰。須臾,清整頓將兵,與齊賢搏戰(zhàn),齊賢復敗,還守金城,然清攻具營寨頗遭燒毀,乃退屯十五里。
六月,清糧盡,還守榆中。時山東義軍漸盛,趙獻調(diào)西軍以東援,以是清兵資日乏。而齊賢仗義舉旗,越郡來應之者多,民亦多送糧,以是兵卒日廣。齊賢乃總眾東進,與清持于榆中。
八月,清糧盡,出與齊賢戰(zhàn),為齊賢所破,清乃匹馬東奔。齊賢留置二郡太守(注曰:金城、隴西二郡),自將兵乘機北取武威郡南。張掖太守辛川見勢,與酒泉太守李政、敦煌太守宋北合軍一萬,東偪武威,齊賢乃盡銳北掃,會于姑臧,拔之,乃光復武威。
十一月,趙清又集眾六萬,偪圍榆中。尤齊賢將眾五萬赴之,旗鼓連綴,呼吼動天,逆軍甚憚之。清乃撤圍,與之對壘榆中城東七十里許。
二年正月,清夜襲齊賢,齊賢治軍嚴整,每臨敵,必有警備,以是清不利,齊賢遂反軍攻之,大破清,斬首萬余,降者五六千。清東走,諸將欲窮追,齊賢止之曰:“彼雖襲我不利而敗,猶有大眾,我軍方經(jīng)苦斗,所募新卒不堪再戰(zhàn),稍息以俟后圖也。”遂增固榆中城墻。
三月,清知榆中難攻,遂盡銳偪襄武,尤齊賢急帥兵自金城南救,比至,襄武已失,齊賢遂壁于首陽(注曰:亦在隴西),會集兵馬,至者四萬余。四月,清請援于關(guān)中、洛陽,悉眾六萬,會于首陽,欲與齊賢決勝,遂連日挑戰(zhàn),齊賢皆不應。諸將不能忍,皆憤慨欲戰(zhàn),齊賢喻之曰:“彼千里會眾,遠來圖我,正欲與我決勝耳,我若出戰(zhàn),中其下懷也。若與之相持,其軍久必失銳,我可一戰(zhàn)破之。”遂至于六月。
清重軍深入,糧草不繼,且士卒多遠來新集,頗懷動搖,以是日有逃散,人無斗心。七月十日,齊賢遂盡銳出戰(zhàn),三道沖之,大破其眾,清單馬奔逃,齊賢遂復襄武,又乘勝拔平襄、冀縣(注曰:皆在漢陽郡)。
九月,齊賢進平成紀、阿陽、顯親、西縣(注曰:皆在漢陽),使別將梁處將輕兵入武都,自氐道逕偪下辯(注曰:武都治所),大張旗鼓,陽作重軍,偽武都太守楊楓懼,遂舉郡降。
十月,齊賢進至略陽,趙清在略陽,與之相持對壘。齊賢盡銳攻城,不能克,遂開溝淵壑,重圍守之。
時益州刺史李晚成拜表光宗,發(fā)兵偪關(guān)中。齊賢得與行臺通信(注曰:光宗行臺在臨淄,先是,李晚成持兵,以是信使不達,至是,李晚成舉義,齊賢信使可自益州至于荊州,再至揚州、徐州,達青州臨淄),上書稱臣,光宗遂以之為持節(jié)、涼州刺史、都督?jīng)鲋葜T兵事,封上邽侯。
齊賢既大破趙清于首陽,乘鋒克復,三年,連取數(shù)縣。晚成亦兵偪秦川,以是趙獻大懼,使趙涌為偽雍州刺史(注曰:以趙清為偽太宰),將大眾七萬至關(guān)中。
四年正月,趙涌使別將趙渙將兵三萬救趙清于略陽。時清有眾近二萬于城中,尤齊賢萃眾六萬圍城,渙既至,屯于城東,尤齊賢使別將程庫將眾三萬距之,渙遂堅壁與之對峙。
二月,城破,清東奔,渙攻程庫以迎之,清遂往洛,趙獻以渙為偽涼州刺史。趙渙既不能制齊賢,遂退守隴縣。齊賢遂光復漢陽諸縣,三月,進圍隴縣。
時隴縣城內(nèi)有逆軍三萬,齊賢集大眾六萬余,晝夜攻之,沖樓巨車,地道石機,連圍二百日,至十月,渙糧盡,遂出與齊賢戰(zhàn),齊賢將銳卒親戰(zhàn),交兵城外,齊賢橫戈勒馬,逕沖敵陣,轉(zhuǎn)斗無沮,手斬趙渙,逆軍遂崩潰逃降,隴縣克。
十二月,尤齊賢遂北鄉(xiāng)安定。五年二月,安定光復。三月,尤齊賢復指北地,至于五月,北地盡數(shù)光復。至是,涼州悉平。是月,李晚成拔陳倉,齊賢遂與李晚成合兵,鄉(xiāng)長安。
六月,齊賢以為當分道并趨,使無固守之資,遂定以李晚成下扶風,己下馮翊。七月,齊賢將大眾六萬推至云陽。云陽守將華泰據(jù)力馮城,負隅頑抗,齊賢重圍攻之,別遣偏將徇粟邑、衙縣、頻陽(注曰:皆在馮翊)。九月,陷其城。十月,齊賢進偪池陽,別使部將王超拔萬年。偽兵部尚書趙協(xié)集眾二萬,固守池陽,齊賢地道沖車,飛石樓硾,晝夜攻之。十一月四日,破城,協(xié)率余眾在城中與齊賢軍巷戰(zhàn),為齊賢士卒所斬,齊賢乃整軍數(shù)日,進搗陽陵(注曰:陽陵已在京兆尹內(nèi))。
十二月,齊賢將銳卒攻陽陵,三日拔之。是月,偽涼州刺史趙雪率軍三萬自關(guān)東至于渭北,與尤齊賢軍相持。初一交戰(zhàn),齊賢士卒久歷苦戰(zhàn),頗老,不利稍退,齊賢親將勁卒距雪軍,扎營以距之。
六年正月,齊賢軍既休整,再與雪戰(zhàn),大破之,斬雪于陣中,偽馮翊太守鄭圖以渭橋降齊賢,齊賢遂度渭水。二月,進至長安西北,直偽雍州刺史涌大挫李晚成于長安西,晚成西走,涌輕銳追之,齊賢聞訊橫截之,涌與戰(zhàn)不利,退保長安,齊賢遂與李晚成合軍,共圍長安,晝夜攀攻,而趙涌負隅距守,久不能拔,二軍遂重圍待之(注曰:二軍,尤齊賢涼州軍,李晚成益州軍)。
七月,逆軍糧盡,偽雍州刺史涌將大眾圖突圍,為齊賢、晚成所破,晚成士卒生獲之,斬于長安城下,傳首王師,城內(nèi)崩潰,晚成遂與齊賢乘勝叩城,拔長安,推鋒西進,馮翊、京兆諸縣多拜表降伏,二軍遂出潼關(guān),推至弘農(nóng),至于澠池(注曰:澠池在弘農(nóng)境內(nèi)),趙獻使偽兗州刺史乾將兵三萬守澠池。
八月,晚成部先登破澠池,二軍合力,破斬偽兗州刺史乾,傳首王師。時晉王將王師次成皋,齊賢奉表來成皋營,稱功致美于晉王,王謝曰:“公言過獎,光復涼土,掃定關(guān)中,公勛大矣!”優(yōu)辭撫慰,贈齊賢以愛馬,承制以齊賢、晚成為使持節(jié),齊賢遂還營。
十月二十五日,齊賢與晚成會王師于洛陽,二軍凡八萬人,督攻洛西門。
七年元月四日卯時,姚徙所部先登,午時,齊賢所部與晚成所部破西門,遂魚貫而入,光復洛京。二月,詔使持節(jié)、涼州刺史、都督?jīng)鲋葜T兵事、上邽侯尤齊賢進為曹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余如故。
永弘三年秋冬,有氐寇武都,尤齊賢親將兵降下之。五年,特蕃掠隴西,齊賢追擊不及,遂還。七年,特蕃再犯,齊賢要其后,特蕃遂潰還。
八年五月,特蕃大舉寇川,尤齊賢遣武都太守傅阮將兵二萬赴川,與李晚成并力克之,二軍凡斬首二萬余級,特蕃以是累年不復敢來侵犯。八月,帝轉(zhuǎn)齊賢為使持節(jié)、雍州刺史、都督雍州諸兵事,鎮(zhèn)長安,以涼州長史楊玉為涼州刺史。
九年八月,帝大不豫,詔使齊賢入京,欲以之托輔,與之言曰:“曹公忠臣宿將,前趙氏篡逆,公舉義涼土,光復關(guān)中,社稷之功臣,朝廷之股肱也。今欲以儲君相付,公務自勉奮勵,盡心以佐新帝矣?!饼R賢感激流涕,叩首曰:“臣蒙皇朝大恩,得拜岳牧,必竭死報恩,不負陛下。”十二月,帝療,齊賢遂還長安。
永慶元年十月,使持節(jié)、雍州刺史、都督雍州諸兵事、曹國公尤齊賢薨,時年六十四,帝聞訊大悲,親書文吊喪,手敕謚之曰忠宣公。
齊賢二子:奉、順,奉嗣位,韃靼之難,二子皆在洛京。洛京失陷,皆罹難。
史臣曰:尤公直巨寇作逆,刺史殉國,乃不畏強敵,仗節(jié)舉義,轉(zhuǎn)戰(zhàn)于涼土,搏斗乎關(guān)中,于是克復秦隴,重光長安,中興之功績,其為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