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出嫁了之后,侯府里的其他幾個庶子也陸續(xù)成了家,搬出侯府另住了。
靖北侯府安靜了許多。
安靜的令人無所適從。
陳和依然住在原來的院子里,只是當(dāng)初在他身邊吵吵鬧鬧的少女不再。
過去的日子令陳和有些懷念。
這個秋天,注定是多事之秋。
啟華帝一度病重,皇室儲位之爭開始了。
啟華帝有九個兒子,皇長子早夭,三皇子為一個婢女所生,出身太低,注定與皇位無緣。
五皇子和六皇子為一胎雙生。
在東秦的傳統(tǒng)禮儀中,明確規(guī)定了雙生子不能繼承皇位,因為雙生子大多外貌相像,容易出現(xiàn)頂替的情況。
按理說,雙生子是不能出現(xiàn)在皇室的。
啟華帝憐憫他們,留下兩人性命,但早早的封了郡王,搬出了皇宮。
八皇子九皇子還太小,不堪大任。
余下的二皇子,四皇子,和七皇子,也就是端王,是這次儲位之爭的主力。
其實端王本不想卷入這樣的風(fēng)波之中,他只想當(dāng)個閑散王爺,帶著嬌妻,住在王府里。
奈何二皇子先派了親兵,包圍了端王府,企圖使端王服軟投靠。
端王無奈之下,自請去了皇陵主持修繕工作,以保全性命。
啟華帝被他的孝心感動,允許他帶妻子一起去。
剩下的二皇子和四皇子相互陷害,又各自率一派大臣在朝堂上分庭抗禮,惹得啟祐帝不喜。
后來,二皇子坐不住了,親自在大庭廣眾之下,廢了四皇子的右手。
啟華帝大怒,將二皇子關(guān)進了天牢,永世不能出來。
可是四皇子的右手也已經(jīng)廢了,太醫(yī)費盡心思也沒能保下來。
啟華帝又想起了那個還在皇陵的兒子。
端王自幼聰慧,生性溫和,心懷百姓。
作為儲君再合適不過了。
啟華帝知道自己壽元不長了,才急著定下儲君。
果然,翌日的朝堂上,就有一些大臣提出立七皇子為儲君。
啟華帝與幾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討論了一下,這件事情算是定下來了。
翌日大朝會,啟華帝宣布,立皇七子蕭亭為儲君。
端王當(dāng)天就帶著嬌妻趕回了京城。
立儲大典很快就舉行了。
典禮結(jié)束后,啟華帝就徹底病倒了。
端王作為儲君,輔佐朝政。
這年冬天,啟華帝駕崩,臨死前下令,喪事一切從簡,不許守孝。
端王一一照辦。
次年正月初一,十八歲的儲君蕭亭繼位,是為仁佑帝。
陳和作為皇后娘娘的親哥,自然是向著新帝的。
新帝對陳和也頗為信任。
北方的北夷聽說東秦改朝換代,卻按耐不住進犯了東秦邊境。
靖北侯意外戰(zhàn)死。
陳和不顧剛剛出生的兒子陳韻言,立刻請旨去北夷接替父親。
剛剛登基的仁佑帝猶豫良久,最后還是讓陳和去了。
雖然他知道,陳瑜會很傷心。
出乎他的意料,陳瑜沒有任何怨言,只說想多多關(guān)照留在侯府里的陳宛音和陳韻言。
這一年,陳和還只有二十二歲。
陳和在邊疆駐守了十四年,少年青絲變白發(fā),期間只回過一次家。
但他從來沒有過怨言。
這是他的責(zé)任。
他不知道,靖北侯府眾人是怎樣等在府里,望著北方,等他歸來。
當(dāng)然,他也永遠不會想到,他的女兒,陳宛音,能接替他,踏平整個北夷。
自陳宛音之后,北方邊境,不再需要大軍駐守。
但是,風(fēng)鈴依舊在響,只是當(dāng)初鮮衣怒馬,走遍天涯的少年,再也回不來了。
風(fēng)鈴已響,故人未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