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漢王李元昌!
說著,漢王又笑了起來,說道:“波斯來的好馬雖然多,可是這樣的上等的好馬,卻是難得的一見的,可遇不可得!有個在河北的老喂馬的老倌,告訴七叔我,當年本王的皇兄,你的父皇,就是騎著這樣的一匹來自波斯的紅馬,什伐赤,在洛陽虎牢關(guān)和王世充,竇建德一起作戰(zhàn)時的坐騎!”
李元昌言語之間的得意和炫耀,言益于表。
而一邊的李恪好像是沒有看到這一切一樣,依舊是那副恭順叔叔,敬佩叔叔的溫和笑容。
“果然是好馬!”李恪笑道,“和王叔的這些馬對比,我的那些馬,什么都不是了!”
“說到底,你還是在內(nèi)陸,還是距離塞外太原,等明年春天,王叔我再給你派人去草原上給你好好看看,找到了好馬,馬上就給你送到湖南安陸去?!闭f著,又大聲的笑道:“恪兒,你這樣的英武全才,要是沒有一匹好馬,這可是行不通的??!”
旁觀者清!
這叔侄倆的對話,在一邊的蕭鑒對于這些是聽的清清楚楚的,對于他們每個人心里都在想著什么的,也是清清楚楚的了。
吳王李恪那可是陛下寵愛的兒子,母親是宮中的四妃之一,也是文武雙全的成器之材,而且說到親疏,吳王殿下可是陛下的親生兒子,漢王殿下,不過是陛下弟弟而已。
如果是其他的人要在李恪面前這樣,李恪脾氣再好,也要找點什么壓回去,找回個場子,有的面子我可以不要,但是就是沖著我的皇帝爹,你也得給我!
反正不管到了最后怎么樣,我爹該偏袒我的還是偏袒我。
漢王也是心高氣傲之人,看著平和的一片語言之間,卻滿是想要跟吳王李恪炫耀,想壓他一頭,拿出做長輩的樣子。
這兩個人看著是叔侄,可是卻不是很相,李恪是外柔內(nèi)剛,一張方臉長得十分的端正。
而漢王李恪,則是一張長臉,鋒芒畢露。
而這叔侄各自又像各自的父親,分別是當今陛下和先帝高祖皇帝!
“馬好,兵也好?!崩钽≌局隈R兒前面,看著一邊的騎著在馬上,重甲在身,不動如山的騎兵們,不由得夸贊道:“兵好,這些也都是大好男兒們!”
“這是我從突厥勇士里面組建的梁州驍勇衛(wèi)!特地選的突厥人,但是以一當十!”
他們倆正在這說話呢,李晟看到了李元昌的戰(zhàn)馬,雙眼一下子就開始閃閃發(fā)光了,剛剛還拿著在手上愛不釋手的寶刀,直接一下子扔到了李聰?shù)氖掷铮苯映菓?zhàn)馬跑了過去。
李聰穩(wěn)穩(wěn)的接住,然后放到了身邊的一個護衛(wèi)的手里。
“七爺爺!”李晟一看到李元昌就熱情的喊道。
“這是你那二兒子吧?上次見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呢!想不到,這一下子就這么大了!”李元昌對李恪笑道。
李元昌和李恪年紀差不多大,也就差了幾個月的出生時間而已,可是輩分大,所以說話透著一股子居高臨下的長輩氣勢。
“七爺爺,能不能也讓侄孫子,騎一下您的這馬兒?”李晟指著李元昌的這戰(zhàn)馬,說道。
李元昌笑道:“這個啊,還真不能答應(yīng)你了,我這個瞬風驃啊,除了我,他是誰也不能騎的?!?p> “這事情,還是要先試一試再說的!”說罷,也不管李元昌答應(yīng)不答應(yīng),直接來到了戰(zhàn)馬身邊。
瞬風驃的耳朵動了一下,眼神不屑的看了一眼還沒有它這個馬兒高的李晟。
面對著對方伸出來,要拉住它的韁繩的手,眼神突然變得凌厲了起來,四肢趕忙后退了好幾步,讓李靖撲了個空!
“你敢不給我騎?”撲了個空的李晟惱羞成怒!
瞬風驃依舊是很不屑的看著它,馬聲里發(fā)出一聲重重的哼聲。
“你敢不給我騎,我殺了你!”李晟大怒道!
突然,一只手揪住了他的衣服,李恪直接就是老鷹抓小雞一樣的抓著他,把他狠狠的扔在了一邊,“滾開!”
李晟被扔到了一邊,可是眼神還是滿是不甘心的看著那戰(zhàn)馬,卻不敢再多說什么,而是來到了李聰?shù)纳磉叀?p> “我的寶刀呢?把我的刀還給我!”李晟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一樣,對自己的弟弟說道。
李聰雙手一攤,裝著不解的問道:“你說什么刀?”
“你別給我裝!你信不信我打死你?”李晟狠狠的瞪著李聰說道。
“你要打我?”李聰想了一下,說道:“你……你,你如果敢打我,以后我就跟大哥一起,我們都不理你了!”
“你們倆,我正好一起打!”李晟惱羞成怒道。
而不管這哥倆怎么吵吵鬧鬧的,蕭鑒來到了漢王李元昌面前行禮了以后,然后和李恪寒暄了幾句,各自翻身上馬,帶著護衛(wèi),直奔長安城中進去了。
一路上,李恪和李元昌兩個人各騎著一匹馬,有說有笑的,仿佛是有多好的感情一樣。
“兩個都是不安分、不好惹的王爺啊!”騎著馬,跟著在身后,看著這兄弟倆的背影的蕭鑒不由得在心里搖搖頭,嘆了一口氣道。
突然的,不知道怎么的,他的腦海里面出現(xiàn)了,那位大唐秦王殿下的身影,當今陛下的那位嫡出的孫子。
“估計如今,秦王殿下也還壓制不住他這個三叔和七爺爺啊!”
想著,心里又是不由得嘆了一口氣,“但是幸好,長孫無忌大人他們還在,能幫個忙,但是太子殿下英年早逝啊,也沒有兄長,秦王殿下的路不好走??!”
………………
而現(xiàn)在,在河北通往長安城的官道上。
兩百多名騎兵策馬飛奔,馬蹄聲不絕于耳。
這是在河北易州賑災(zāi)之事走上了正軌以后,急著回長安城過年的李闕人等。
走的時候,他是悄無聲息的就走了的,也沒有驚動任何人。
可是這些易州的百姓們,也不知道怎么的聽說了他今天要回長安城的消息。
出城的時候,數(shù)以萬計的百姓們跪著在道路的兩邊,舉著萬民傘。
而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們,對于當權(quán)者,最好的一個評價。
而在驛站和易州的官員們道別了以后,李闕的馬上多了一個麻袋,裝著的都是滿滿的蓮藕。
戰(zhàn)馬奔騰,可是心思漂浮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