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多爾袞他們決定學習當年努爾哈赤的戰(zhàn)略,集結精銳騎兵,對明軍各個擊破之后,便立即行動了起來。
首先自然是要調集各地騎兵于盛京集合,現(xiàn)如今整個遼東的兵馬也不過勉強只有八萬多不到九萬之數(shù)。
其中滿八旗占了有一半多約4萬5千人左右,兩萬五千步卒,兩萬騎兵,其中一萬乃是索倫兵。
這索倫兵是由黑龍江地區(qū)的土著民族士兵組建而成的軍隊,而要知道這個時候的黑龍江這一塊可不比后世。
其環(huán)境十分惡劣,不過也正是因此才讓他們變得十分的兇猛善戰(zhàn),正是因為他們的兇猛善戰(zhàn),讓他們成為清朝的精銳和底牌。
在原歷史中,清朝到了中后期那些滿族人已經(jīng)墮落的不成樣子了,早已沒了清初時的勇猛兇悍。
這個時候清朝所能拿出的最強戰(zhàn)力便是索倫兵了,同時也成了清朝最后的臉面。
不過由于個這些野生女真的人口太少,因此拉出一支1萬人的人馬已經(jīng)是極限了。
在原歷史上,索倫兵出動最多一次也不過1萬人左右罷了。
也正是因為其人口稀少,因此清朝一般不到關鍵時候不會動用他們,畢竟損失了一個,也就損失了一個,很難進行補充。
而剩余的4萬人馬,則是兩萬蒙古騎兵,和新編練的兩萬朝鮮八旗兵了。
而其中兩萬滿旗步卒則在遼東走廊無法調動,因此他如今所能調動的只有6萬左右的人馬。
其中騎兵有4萬人,只不過這些人馬,在此之前全部都分散在遼東各地駐守。
那1萬索倫兵不用說自然在北方,除此之外還有5000的蒙古輕騎,這15000騎此前一直在北面對抗沙俄的開拓團。
而剩余的騎兵則被其分布在遼東沿海和鴨綠江那邊布防。
而現(xiàn)在自然是要將其全部都召集回來,至于北面也不能完全放任其不管,多爾袞他們商議了一番后最終決定。
派遣3000滿旗步卒前往黑龍江依靠城池地勢固守,沙俄開拓團的人馬其實并不多。
也不過一兩千余人罷了,只不過騎騎兵太過兇猛,再加上他們每占領一點地方便會修筑大量棱堡。
因此才難以將其打敗,3000步卒雖然少,如果出擊和其正面對抗的話,恐怕都不是一合之敵。
但若只是根據(jù)地勢固守城池,不出的話還是可以的。
除了以上這些,多爾袞他們還決定將原本解散的漢八旗重新組建起來,好在當初將這些人解散后。
只是將這些人分配給盛京內(nèi)的滿人作為包衣奴才,或者讓其在周邊進行耕種。
因此重新集結起來到也快,并不會花費太多時間,而這些人自然還是一如當初操作火器。
而這支隊伍也是交給如今還存活的三順王之一的,恭順王孔有德管理,另外那兩萬朝鮮兵也一同交給他,讓他訓練他們用火器。
畢竟其他的武器雖然缺,但是火器卻不缺,畢竟這些年來從明軍手上所繳獲的火器可不少。
不說其他的,光是當年在松錦之戰(zhàn)所繳獲的火炮就有3500余門,其中紅衣大炮就有15門。
大將軍炮有兩百門,弗朗機炮有135門,其余小型火炮更是若干。
由此可見,火器對于清朝來說并不算短缺,他們唯一缺的便是火藥和炮子了。
而火藥在當年多鐸殖民朝鮮后,將朝鮮的火藥拉來了遼東后也不算短缺,如今唯一缺的便是炮子了。
只不過雖然說這支軍隊歸孔有德統(tǒng)領,但實際上的領導調動權在濟爾哈朗手上。
另外,這支兵馬自然是要駐守在盛京的,只不過這樣一來,其余的地方便沒有了絲毫的兵力進行防守。
因此多爾袞他們在商議了一番后下令,各地城池由城內(nèi)最高官員,組織城內(nèi)百姓自行抵抗防守。
而這,也是當下沒有辦法的最后的辦法了。
在做完這一切后,多爾袞便立即派出大量斥候,前去查探明國三路兵馬的實力,好決定到時候先打那一路。
時間很快來到了九月三日這一天,山海關這邊,在蒸汽火車日夜不停的運輸下,京營的將士于昨日下午時分便全員到達了山海關。
辰時(八點),大軍已經(jīng)整裝待發(fā)正式出兵山海關,高杰率其本部人馬為先鋒軍,為大軍開道。
一路上無人抵擋,進軍極其順利,而廣寧中后所及中右所內(nèi)的建虜,一個照面便被盡數(shù)消滅。
由于此次并不需要去趕時間之類的,因此只是普通的行徑,所以在三天后大軍才抵達寧遠城下。
此次攻城,楊永明并不打算搞什么圍三缺一的把戲,直接30萬大軍將城池死死為主。
而后將若干火炮推于陣前,以重炮不停轟擊城墻,同時明軍陣后方一個個熱氣球升空。
當守城的建虜看到天空中一個個碩大的熱氣球,向著他們的頭頂飄來時頓時驚慌不已。
守城的將領見此連忙讓人張弓搭箭,等那些怪異的東西來到他們頭頂時想將其射下來。
當然,他們的想法只不過是癡人說夢罷了。
此次升空的熱氣球有一個編隊,一個編隊有十個熱氣球,而一個熱氣球載著四個人。
一個人控制著熱氣球,兩個人裝載著弓箭、火銃作為射手,還有一個人則是作為專門的投彈手。
每個熱氣球上裝有十枚轟天雷,而且這些轟天雷相比于普通的轟天雷要更大,威力也要更大些。
當這十個熱氣球來到寧遠城的上空之后,熱氣球上的投手便點燃一個個加長引線的轟天雷向下扔去。
而后這些轟天雷掉落在寧遠城內(nèi)的各個地方轟然炸開,瞬時間寧遠城內(nèi)外皆是一片轟然的炸裂聲。
整個寧遠城內(nèi)皆是哭聲一片,人們在城里四處亂跑,以躲避從天上掉下來的轟天雷。
而那些守城的兵卒此時都躲在城墻下,他們縮在城墻下,看著天上那怪東西。
扔下一個個圓球在城里四處爆炸,耳朵則聽著城外連綿不絕的火炮劇烈的轟擊聲。
這種場景讓他們的心態(tài)有些炸裂,一個個低著頭瑟瑟發(fā)抖。
一段時間后,每個熱氣球裝載的十年轟天雷全部扔完了,城里已經(jīng)破膽的建虜見天上的怪東西離去后,心中松了口氣。
然而城外明軍的火炮到現(xiàn)在還沒有停下,不知道轟了多少輪,永遠城的城墻被打出了一個缺口。
楊永明見此便下令,所有火炮對準缺口將缺口擴大,而守城的將領再見到缺口后。
也是第一時間派人,想要將缺口補上,然而上去的人只是送死罷了,一兩次后便再也沒有人愿意上去。
守城將領見此也不再強求,他看著越來越大的缺口知道守不住了,于是集結人馬打算突圍。
在準備完畢后,他便直接帶人打開東面的城門向外沖去,守在這一面的乃是高杰。
他看著沖出來的建虜絲毫不慌,直接下令調轉炮口對其進行轟擊,同時從軍中推出五架速射火銃(加特林)。
當建虜距離近了后,火炮便停了下來,等到其進入射程后,五架速射火銃開始發(fā)力。
瞬時間沖鋒的建虜,尤如疾風刮過的草坪一般一排排當下,不過片刻便死傷了五六百人。
在這種情況下,剩下的建虜頓時崩潰,紛紛往回跑去逃回城中。
而此時另外三面城墻的火炮也早已停止了轟擊,大軍正式發(fā)起進攻。
因為這種情況下結果毫無懸念,完全是一邊倒的局勢,整個戰(zhàn)斗十余分鐘不到便結束了。
寧遠城內(nèi)的建虜大概有七八千人左右,此次戰(zhàn)斗結束俘虜了5000余人,至于明軍的損失,微乎其微。
拿下寧遠城后,楊永明并沒有繼續(xù)行軍,而是下令修整一天,明日一早再繼續(xù)進軍。
另外,海上的孫傳庭部,以及朝鮮的祖大壽部,也于九月三日一早正式進入遼東。
畢竟這一天本就是他們約定好的進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