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考試就考儒學?
咸陽宮中。
“我昨日已在全國郡縣發(fā)布告示,于七日后組織科舉考試,但昨日想了一晝夜,也不知考點什么題型好,各位均是飽讀詩書之人,所以不知各位有何良策?”
扶蘇開門見山,直接拋出了自己的問題。
“殿下,臣以為文臣考試內(nèi)容可以為歷代古典,以及詩詞等為考試重點。”
“那除了這個還有嗎?”
“殿下,臣以為歷代古典、詩詞并不能體現(xiàn)能力,我以為考試內(nèi)容可以歸藏、連山、周易等為參考書籍,考一些哲理性題型為好!”
“我以為可行,老師,您以為呢?”
扶蘇宮中,在寬闊的大廳中站滿了一群大儒。
因扶蘇發(fā)布了考試告示,但是就考試提醒開始犯難。
想到還有自己的一群大儒可以咨詢,所以便召集了所有大儒,包括自己的老師淳于越在內(nèi),一同探討考試的內(nèi)容。
胡賴剛說完,一大儒便按常規(guī)思路,以會歷史詩書為才,建議考試內(nèi)容便為古典詩詞類。
但這是扶蘇第一個想到的,但是總覺得不太合理,所以便繼續(xù)問到還有其它好的沒有。
反正多收集點意見總沒錯。
還好,有一個大儒思考片刻之后,便認為考古典詩詞只是記憶力和熟讀的能力。
若放到朝政職位上,并不能體現(xiàn)有無能勝任的能力。
所以便建議考考哲理性題型,便推薦以《三易》作為考試參考書籍。
《三易》是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并稱為三易。
因為三易講述的都是一些哲理性知識,有助于人理性思考,更易利于朝中從政。
扶蘇但是覺得后者更有說服力,覺得可行。
但是自己老師還沒發(fā)話,可不能把老師給忽略了。
所以趕緊問問老師的意見。
“嗯,說的到確實在理,若是只考古典詩詞,那我們在場和各位,可能人人都可勝任?!?p> “但若是考哲學性的《三易》,那也是古典中的一部分?!?p> “所以即便是《三易》學透了,那也不見得就是位治國人才,老夫以為也不行。”
“所以老夫以為,國由人組成,所以想要治國,必先治人,而我儒家大典,正是治人的最佳標準,何不以儒家大典為題材進行考試?”
淳于越作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一心只想著推廣自己的儒家大典,根本就不想接受其余的書籍。
但見后者建議被扶蘇認可,所以便夸贊了后者建議。
好在扶蘇還是認同他這個老師,問到老師建議。
所以自私的淳于越直接開始了自己儒學的推銷工作。
“我覺得也行,我儒家正是需要招募更多人才,才能壯大我儒家隊伍?!?p> “嗯嗯,于越說的有道理?!?p> 見淳于越一說,一群儒家學派的人才反應過來。
想要宣傳儒家,發(fā)揚儒家,那這個科舉考試便是最好的方式啊。
若以儒家大典為考試內(nèi)容,那還不愁沒人學嗎?
既然有人學,那在場的都是秦國大儒,還不愁沒收入嗎?
“這,行吧,我再想想看?!?p> 扶蘇見老師淳于越建議后,雖然感覺有點強求,但是也說的不無道理,治國先治人,治人看儒學,覺得沒什么毛病。
但一聽后面一人說儒家需要人才,壯大儒家隊伍。
我滴個乖乖,這群人完全沒有把自己的需求當回事,只想著推廣儒學,增加自己收入了。
所以扶蘇才回到,自己再想想看,暫時不定,畢竟現(xiàn)在還不能當面打老師臉。
要是換作以前,可能自己會毫不猶豫的跟淳于越想的一樣,推行儒學。
但是經(jīng)過這段時間秦國發(fā)生的變故,以及受到胡賴的啟發(fā),自己已經(jīng)不再沉迷于儒學了。
行事也開始勤思考,不再按老套路固化思想了。
“殿下,不能想了??!”
“現(xiàn)今太子之位已是胡賴,若再不趁機發(fā)揚儒學,那以后何以與胡賴抗衡啊!”
淳于越見胡賴說要想想再看,便開始急起來。
因為扶蘇以前一直都很聽自己話的,自從上次始皇帝立胡賴為太子之后,扶蘇行事風格也就變了。
準確的說,扶蘇快脫離自己掌控了。
所以趕緊給扶蘇解釋到,并以胡賴作為刺激對象勸說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