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大漢太守

第十六章:鮮卑退兵,二次改革準備

大漢太守 麥田里的收割者 2889 2021-12-04 21:26:43

  不可避免地,鮮卑騎兵收到了四千騎兵全軍覆沒的消息

  在剛剛聽到這個消息之后,他們都十分驚愕,充滿了濃濃的不真實的感覺。

  從檀石槐上任以來,鮮卑什么時候吃過這么大的虧?

  但是事實勝于雄辯,于是他們先是不約而同地聚集到了一起,共同商量下一步的計劃。

  鮮卑軍帳中,數(shù)名首領吵了起來,但無論持什么態(tài)度,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認,此時如果繼續(xù)冒進,會很危險。

  于是鮮卑騎兵連夜退兵。

  伴隨著鮮卑騎兵的退去,此次戰(zhàn)爭,宣告雁門郡獲勝。

  接到消息之后,李燕綏不禁舒了一口氣。

  還好,結果不錯。

  趁此機會,李燕綏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在雁門郡開始了第二輪整軍。

  在結束戰(zhàn)爭的七天之后,在李燕綏的悉心準備之下,雁門軍的烈士送行會正式開幕,而且允許所有百姓上前圍觀。

  上午約9點時分,伴隨著一聲聲沉重的號角聲,烈士會議召開了。

  李燕綏先是親自出場,和高順二人打頭,后面的人則仿照著前面的模樣,兩人一組,每一組一前一后,鄭重攜帶著烈士的棺材送入土中,烈士家屬從旁觀看,不時落淚。

  李燕綏敬重的將三杯酒撒入土中,高聲道:“送眾烈士入土!”。

  “嗚……嗚……”號角聲不斷傳出,悠長而又悲憤,

  接著,在一聲聲號角的低沉響聲中,李燕綏等人則是將棺材埋放在土里。

  接下來,號角聲變化,另一支部隊攜帶花圈和挽聯(lián)走到諸位烈士的棺材前面,鄭重地擺放整齊。

  齊刷刷地,所有儀仗隊將士以右拳擊左胸,齊聲高呼:“九死無悔!”

  李燕綏站上講臺,高聲言道:“自盤古開天,三皇定國,五帝開疆,凡國遇大事,男兒必在與戎,以泯軀祭國。青山處處埋忠骨,此處馬革裹尸還!”

  李燕綏再舉一杯酒,傾倒到埋葬戰(zhàn)死的烈士的土地中:“敬邊軍!”

  此刻起,無論是儀仗隊士兵還是百姓,不約而同地齊聲高喊:“敬邊軍!”

  “敬山河!”

  烈士自此安息,李燕綏率先實行軍禮致敬,全體將士緊接跟隨,致敬死去的戰(zhàn)友。整個儀式鄭重而又簡潔。

  看著眼前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永遠合上了雙眼,有的士兵禁不住雙眼通紅,有的還嗚咽起來。而周圍圍觀的百姓也受到影響,有的跟著不禁哭出了聲。

  不知不覺間,百姓們已經(jīng)感覺到了自己對于雁門軍的歸屬感。

  在軍禮結束之后,李燕綏宣布成立雁門軍英雄殿,凡是戰(zhàn)死邊疆的士兵們,全部都要在此處樹立碑文,以供往來軍民敬仰。

  所有的士兵們聽說之后更是士氣大振,一種榮譽感讓他們更加振奮,突然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感覺。

  此刻,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也是被需要的,他們的背后,有著無數(shù)的百姓翹首以盼。

  祭奠結束之后,根據(jù)這次戰(zhàn)爭的經(jīng)驗,李燕綏進行了第二次整軍。

  李燕綏將郡兵中成功的經(jīng)驗推廣到了邊軍當中,比如:沙盤、地圖、裝備配備、訓練方法等。

  李燕綏還從邊軍當中抽調出了50名符合軍校條件的士兵帶回陰館軍校培養(yǎng)。

  除此之外,李燕綏將原來秦軍的軍歌進行了改變,制作了《雁門軍歌》:

  糾糾華夏,志在河山。

  血不流干,死不休戰(zhàn)!

  北有雁門,如日方生。

  重整河山,有我必勝。

  天下紛擾,何得康寧?

  雁門銳士,開我太平!

  一首首嘹亮的軍歌響徹在了軍營當中,無數(shù)的士兵高昂地吟唱著,不知不覺間,他們的心里面充斥著一股股熱血和激情。

  民族的情懷,也在不知不覺間行成。

  伴隨著第二次整軍,李燕綏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花名冊的問題。

  之前在招募訓練的時候,為了準確的核對人數(shù)和確保訓練質量,李燕綏在新兵操練的時候就使用了類似于后世表格的花名冊,上面記載著每個士兵的姓名、籍貫、家庭等,也記載了全軍的裝備的數(shù)量、物資、軍餉等消耗和需求。

  一是為了方便每個月對應各自士兵的需求來發(fā)放津貼和獎勵等,二是為了防范士兵逃逸,方便后續(xù)追究責任,三是為了規(guī)范軍隊的制度,最大程度的避免軍中的各種貪腐和浪費。

  但是在這次戰(zhàn)爭之后,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花名冊采用的是蔡侯紙,倒是方便攜帶,但是因為蔡侯紙容易遭到蟲蝕的問題,謄抄又極為麻煩,使用竹簡又顯得過為笨重,成本也更高。所以在尋找士兵家族籍貫來分發(fā)撫恤金的時候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

  因此,李燕綏就想到了歷史上的印刷術。

  不過,李燕綏并沒有選擇活字印刷術,而是選擇了雕版印刷術。

  其實,活字印刷術具有極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工人問題,活字印刷術對工人的素質要求要遠遠高于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需要工人們認真識字,以防手抄本的錯誤存在,而雕版印刷術只需要知道字的正反即可。

  其次就是活字印刷術的材料問題,活字印刷術如果大規(guī)模發(fā)展需要大量的銅礦。

  但是,雁門郡內(nèi)沒有銅礦。

  所以,李燕綏只能合時宜的選擇發(fā)展雕版印刷術。

  回到陰館之后,李燕綏也沒有停下來自己的腳步,此時雁門郡內(nèi)剛好已經(jīng)到了秋收結束的時候,各地的賦稅都在逐步上交,李燕綏只能不斷待在太守府里面,核實各個地方的政績和賦稅。

  可是還好,有付出就有收獲,等各地賦稅全數(shù)交完之后,收獲也是令人欣喜。

  戰(zhàn)爭所導致的損失也大大減少。數(shù)十條道路的修建和漕運的開通減少了一半的開支損失,馬頸套的改進減少了至少三成馬匹的損耗和運輸?shù)拈_支。

  就算是平時里最耗費錢財?shù)酿B(yǎng)兵,也由于李燕綏實行的鹽鈔政策,邊軍和郡兵產(chǎn)生的開支已經(jīng)減少了八成。

  粗略的計算過來,也就是說,原來只能支撐雁門郡打兩年戰(zhàn)爭的物資已經(jīng)可以讓雁門郡和鮮卑打將近十年的戰(zhàn)爭。

  而雁門郡的賦稅情況也愈發(fā)樂觀,目前來說,雁門郡內(nèi)每年光是賦稅就能收到三千多萬錢,還有144萬石的糧食,不但能夠支付戰(zhàn)爭支出,還能夠有很多的富余。

  再加上開放市場以后,鐵鍋已經(jīng)逐漸興起,成為了雁門郡無數(shù)家庭必備的物品;胡椅更是幾乎取代了草席,成為家庭的裝備。

  百姓們很現(xiàn)實,沒有人會拒絕和刀一個價的鐵鍋以及比草席還便宜20文的椅子。

  豆腐已經(jīng)賣出了十幾萬塊了,尤其是李燕綏發(fā)明的炸豆腐幾乎所有的地方豪強都有大量購買。

  這些全部化作上百萬錢的收入裝到了雁門郡的府庫還有一部分也成為了李燕綏的財富。

  畢竟豆腐、炸豆腐、鐵鍋、鍋貼、胡椅、煮鹽等一系列物品都是李燕綏發(fā)明的。更何況,李燕綏也提供了技術和圖紙。

  時機已經(jīng)成熟,李燕綏決定要進行第二次改革了。

  如果說第一次改革,是為了革新政治上的腐敗,保證政令的暢通,以及恢復正常的經(jīng)濟秩序,再通過一定的基礎來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話。

  那么接下來,就是讓雁門郡的大部分人富起來,來養(yǎng)好雁門郡的人和軍隊。

  現(xiàn)在的李燕綏有的是時間,黃巾起義還有十幾年,他并不著急。

  第二次改革主要涉及農(nóng)業(yè)上面的改革。

  畢竟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農(nóng)業(yè)則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的根本。

  農(nóng)業(yè)不

  農(nóng)業(yè)方面,首先是普及曲轅犁和筒車,這兩個設施幾乎就是為雁門郡的高原地形量身打造的。

  尤其是曲轅犁,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革新能力,可以完全取代二牛抬杠的漢代生產(chǎn)模式,再加上汜勝農(nóng)書的推廣和李燕綏實行鹽業(yè)專賣之后利用這個定向征稅的政策,給各個縣城的農(nóng)民配備農(nóng)具和筒車,而各地農(nóng)民出力,興修水利工程。

  這一方面還有一個隱藏的武器:雙季稻。

  雙季稻其實早在東漢班固年間的典籍里面就有所記載,但是這種雙季稻的推廣直到明清年間才完成,為明清時期人口爆炸提供了糧食基礎。

  其次是化肥,漢代農(nóng)民已經(jīng)有了把牲畜的飼料當做化肥的意識,但實際上這僅僅是化肥最簡單的形式,李燕綏決定推廣諸如豆餅、石灰、糖渣、豆渣、酒糟等各種化肥,進一步提升畝產(chǎn)量。

  然后是副業(yè),這也是當年漢文帝采取的措施,李燕綏模仿了這個措施,允許百姓們自由捕撈,進山砍柴,讓百姓們拓展更多的生活方式。

麥田里的收割者

PS:最近的推薦票不是很理想……家人們能不能幫忙投些票呢,作者在此誠心致謝!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