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華夏真相集

第二十四集 鮮卑興起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9968 2023-11-29 22:18:45

  長安城內,血雨腥風。

  趙王劉曜大殺巴氐降俘,徐庫彭及部眾五千余人成為刀下之鬼,長安城血流成河。

  巴、氐各族人義憤異常,于是奮起反抗,共推巴氐歸善王句渠知為首,起兵反趙。羌、氐、巴、羯三萬余人盡皆響應,由是關中大亂,前趙局勢危殆異常。

  劉曜大悔,只得釋放游子遠,詔命為車騎大將軍,都督雍秦諸軍事,領兵前往平叛。

  字幕:游子遠,馮翊大荔人,初隨漢主劉淵起事,拜為光祿大夫,頗具智謀膽略。

  游子遠奉詔受職,先不檢點兵馬出京,再次叩拜進言:臣謂陛下宜宣布大赦,并采用赦免從犯、瓦解各族首領之計,分化起義諸部,然后進兵鎮(zhèn)壓。

  劉曜此時言聽計從,一一照準施行。

  游子遠于是趁機進兵,先攻破據守陰密之巴氐句氏。復引得勝之兵,擊滅隴右氐羌首領虛除權渠;再用當年諸葛武侯平蠻攻心之策,分化諸路叛軍。

  隴右氐羌部族由此心服,盟誓再不反叛。游子遠就此穩(wěn)定關中,并遷徙巴、氐部眾二十余萬人,皆都安置于長安周圍,派官吏監(jiān)督管理。

  趙主劉曜大喜,敕封游子遠為大司徒、錄尚書事。

  其后劉曜又親征巴、氐渠帥楊難敵,遷楊難敵部將楊韜等萬余戶于長安,又平定奉州陳安叛亂。關中既定,劉曜引兵趁勢西進,開始大舉用兵涼州,來征張茂。

  鏡頭轉換,按下關中,復說涼州。

  畫外音:建興六年,涼州刺史張寔不奉司馬睿太興年號,自立涼國政權,史稱前涼。次年正月,南陽王司馬保自稱晉王,拜張寔為征西大將軍、儀同三司,張寔陽奉陰違,并不推拒。不久陳安背叛司馬保,率氐、羌之眾進逼上邽,司馬保被迫遷往祁山,復被劉曜逼迫遷到桑城,欲投奔張寔不果,憂急而死,手下萬余人逃奔涼州。

  張寔由此自恃地形險要偏遠,驕縱恣肆。

  建興八年,張寔之弟張茂入宮,來見其兄告變:大涼國將變生肘腋,皇兄知之乎?

  張寔:何人如此大膽?

  張茂:便是皇兄心腹之將,中護軍將軍閻涉、牙門將軍趙仰。

  張寔:你怎得知?

  張茂:兄長不知,早有京兆人劉弘,擅長旁門左道之術,客居在我涼州天梯山上,傳道授徒。我國內從其受道者有一千余人,皇兄左右之人,亦多有暗中崇奉者。閻涉、趙仰皆為劉弘同鄉(xiāng),暗中密謀殺害兄長,奉劉弘為主,幸被小弟得知,故來密報。

  張寔:如此怎好?

  張茂:請誅劉弘,其禍自消。

  張寔信以為然,遂命牙門將史初引兵五千,前往天梯山拘捕劉弘。

  未料史初引兵剛剛出城,閻涉等便懷藏兇器入內,將張寔殺死在外寢,時年五十歲。

  史初兵到天梯山,只一戰(zhàn)便擒劉弘,押回京城。朝臣公議,以妖言惑眾之罪將其割舌,后于姑臧城街市處以車裂,并誅殺劉弘黨徒數百人。

  此時因為張寔被刺,眾臣復議儲君人選。

  左司馬陰元等人以為張寔之子張駿年幼,無力執(zhí)政,于是推舉其弟張茂繼位。

  張茂推讓再三不得,于是承即兄業(yè),自稱涼州刺史、西平公;復下敕令大赦境內,任兄子張駿為撫軍將軍,上謚張寔為昭公。

  便在此時,邊關急報姑臧城內:趙主劉曜出兵,前來征伐我涼州!

  涼州軍民數十年不經戰(zhàn)事,聞說匈奴大軍來伐,不由為之震怖,一夕數驚。

  此后哨馬不斷報來:劉曜大軍二十萬長驅進入西河,臨河扎營,百余里內鐘鼓之聲沸河動地,自古軍旅之盛,未有斯比。

  張茂自知己非趙軍敵手,遂急遣使臣,盡搜府庫,以牛羊、金銀、女妓、珍寶、珠玉及涼州特產,貢獻至劉曜軍營,犒勞趙國六軍將士,并向趙國稱藩為臣。

  劉曜此時亦無把握平滅涼州,于是借坡下驢,準受其降,并署任張茂為西域大都護、涼王等職,旋即還師長安。

  鏡頭轉換,按下前趙,復說后趙。

  字幕:太寧二年,后趙司州刺史石生攻殺前趙河南太守尹平,更掠新安縣五千多戶。

  自此兩趙之間頻發(fā)戰(zhàn)事,河東及弘農兩郡淪為戰(zhàn)場。

  次年,西夷中郎將王騰刺殺并州刺史崔琨,以并州之地軍民歸降前趙。

  與此同時,東晉司州刺史李矩、穎川太守郭默等因為屢敗于后趙石生,亦都遣使依附前趙,請劉曜為其報仇雪恨,

  劉曜準納其降,便以劉岳為將,發(fā)兵大舉進攻后趙。

  劉岳不是石虎對手,一戰(zhàn)而敗,更遭后趙生擒及坑殺部兵九千余人。繼而王騰亦被石虎攻滅,李矩被擊敗南奔東晉,大量部眾卻歸降后趙。

  數戰(zhàn)之后,前趙連連失利,后趙主石勒遂盡有司、豫、徐、兗四州之地。

  石勒屢勝前趙,于是勵精圖治,分置各官。以將軍支雄等主持胡人詞訟,并禁胡人不得欺凌漢人。又遣使循行州郡,勸課農桑,朝會時始用天子禮樂。

  又大封功臣,升任張賓為大擬法,總理朝政;石虎為驃騎將軍,都督諸軍,賜爵中山公。張賓際遇優(yōu)顯,群臣莫及,反而謙虛敬慎,屏絕阿私,以身帥眾,入則盡規(guī),出則盡美。

  石勒即霸并州之地,每欲歸鄉(xiāng)省親,以彰顯榮耀。張賓以大王不宜輕離京都諫阻,石勒虛心納諫,于是使人悉召武鄉(xiāng)耆老故舊皆赴襄國,大排筵會,饗宴父老。

  父老聚齊,禮拜山呼,口稱殿下千歲。

  石勒與眾人敘論年齒而坐,不論官職貧富,對坐歡飲,語及平生,無不快活。因遍覽眾人,不見舊時鄰居李陽,于是問道:某鄰家郎李陽乃壯士也,今日何以不來?

  父老笑答:殿下未發(fā)跡時,常與李陽爭家后麻池,迭相毆擊,今日其焉敢前來討打?

  石勒大笑:漚麻相爭,乃布衣之恨。今孤崇信于天下,寧仇兒時一匹夫哉!

  于是使人速召李陽前來與會。李陽至府叩拜請罪,石勒扶起,呼酒酣虐,引臂笑道:孤昔日極厭卿之老拳,卿亦飽嘗孤之毒手,今日可謂一笑泯恩仇。

  于是賜李陽甲第府宅,拜為參軍都尉。又以金帛給賞父老,厚遣而歸。

  大會父老已畢,石勒便遣使者到大棘城,與鮮卑慕容部渠帥慕容廆通和,欲為友邦。

  慕容廆拒絕石勒之請,反將來使押送到建康,交付東晉朝廷。

  晉元帝司馬睿命將后趙使者斬首,以慕容廆對朝廷忠慎之故,亦遣天使與遏者同歸大棘城,詔拜慕容廆為督幽、平二州諸軍事,封遼東公。

  石勒聞知大怒,即派宇文鮮卑首領乞得龜為主將,引兵來攻慕容廆。

  慕容廆聞說石勒來伐,絲毫不懼,便遣親子慕容皝為大都督,大將裴嶷為右部督,幼子慕容仁為左翼督,出城迎戰(zhàn)。

  兩軍交鋒,激戰(zhàn)十余回合,慕容鮮卑便大敗宇文乞得龜,盡俘其眾;并乘勝拔其國都,收繳資財物品數以億計,遷徙數萬戶部族而回。

  鏡頭閃回,補敘慕容廆經營部落過程。

  西晉元康四年。慕容廆為鮮卑五部盟主,因聞大棘城傳說乃為“顓項之墟”,故遷都于此,建立封國;教導百姓從事農桑,法制仿效晉朝,并改游牧為定居農耕。

  晉惠帝永寧二年,兗、豫、徐、冀四州發(fā)生水災,幽州亦受影響,饑民遍野,慕容廆便命開倉振災。為嘉獎慕容廆御民有方,晉惠帝司馬衷特褒賜命服。

  太安元年,鮮卑宇文部酋長宇文莫圭害怕慕容部坐大,派弟宇文屈云率軍進攻慕容廆。

  慕容廆避其主力,反擊重創(chuàng)別部將領宇文素延。

  宇文素延因而羞憤難當,復引兵十萬圍攻大棘城,城內部眾皆懼。

  慕容廆鼓勵眾將:宇文素延雖然人多,但軍無法制。各位只需奮力作戰(zhàn),勿需憂慮。

  遂分兵派將,親自領軍出擊,再度重創(chuàng)宇文素延,追擊百里,俘斬萬余人。宇文部下大將孟暉率眾數千家歸降,慕容廆大喜,以其為建威將軍。

  永嘉元年,慕容廆自稱大單于。

  永嘉三年,遼東太守龐本因私仇殺東夷校尉李臻。邊塞鮮卑素連、木津等假托為李臻報仇乘機作亂,攻陷諸縣,殺掠士庶。

  校尉封釋殺了龐本,函其首級前往請和,素連、木津不從其請,為亂不止。

  新任遼東太守袁謙到任,率軍討伐,屢戰(zhàn)失利。

  只因亂軍連年劫掠,百姓流離失所,來投慕容部者接踵而至。

  慕容廆之子慕容翰對其父道:自古以來,凡有所作為之君,無不憑借勤王而成就大業(yè)。今素連、木津驕橫跋扈,晉軍覆沒,百姓任人宰割,為害無有甚于此者。彼以報復龐本為名,實欲乘機為寇,封釋殺龐本請和不允,以至毒害更深。如今遼東傾陷已近兩年,中原亦大動干戈,朝廷諸州軍隊屢敗,大人勤王仗義,正當其時也。

  慕容廆:依我兒之見,我當如何勤王?

  慕容翰:若依孩兒愚見,父親應明責素連、木津之罪,聯合各郡義軍討之。則上可復興遼塞國土,下可并吞連、津二部,彰明忠義于晉室,我國且得私利。

  慕容廆深以為然,乃從其建議,即率騎兵征討素連、木津,將二賊斬殺。

  二部軍民盡皆降服,慕容廆將其全部遷于棘城,設立遼東郡而歸。

  建興元年,晉懷帝司馬熾在平陽蒙難。大司馬王浚秉承帝旨,任慕容廆為散騎常侍、冠軍將軍、前鋒大都督、大單于,慕容廆推辭不受。

  晉愍帝司馬鄴即位于長安,遣使任慕容廆為鎮(zhèn)軍將軍,昌黎、遼東二國公。

  建武元年,晉元帝司馬睿承制,授慕容廆假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遼左雜夷流人諸軍事、龍驤將軍、大單于、昌黎公,慕容廆亦皆謙辭不受。

  征虜將軍魯昌進言:今兩京傾覆,天子蒙難,瑯琊王定居江東,實為人心所向。明公雖雄踞北地,但諸部依然興兵作亂,不遵王化者,因主公官職非由君王任命也。主公今應遣使與瑯邪王通和,勸其繼承大業(yè),其后傳布帝命伐罪,則其誰敢不聽!

  慕容廆從之,遂遣長史王濟從海上前往建康,力勸司馬睿登基。

  元帝繼位,派謁者仆射陶遼至大棘城,授慕容廆為平北將軍、大單于,慕容廆拜受。

  慕容廆虛心納賢,流亡士族庶人大多攜帶家小來附。慕容廆遂命設立各郡統(tǒng)管流民,以冀州人歸冀陽郡,豫州人歸成周郡,青州人歸營丘郡,并州人歸唐國郡。

  同時下令各級官吏推舉賢才,皆都考核之后委以政務。

  遂下敕令:以河東裴嶷、代郡魯昌、北平陽耽為謀主;北海逢羨、廣干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東裴開為心腹大臣;渤海封弈、平原宋該、安定皇甫岌、蘭陵繆愷文章才能出眾,位居樞要;會稽朱左車、泰山胡毋翼、魯國孔纂德高望重,引為賓友;平原劉贊對儒學無所不通,引為東庠祭酒,命世子慕容皝帶領貴族子弟拜師受業(yè)。

  慕容廆理政閑暇,亦常親臨學堂聽課。于是國內詩頌之聲隨處可聞,禮讓之風大興。

  平州刺史、東夷校尉崔毖自謂名望之士,以為慕容廆強留流民,居心叵測,遂暗中勾結高句麗及宇文鮮卑、段部鮮卑等,商議消滅慕容廆,瓜分其地。

  太興元年,三國聯合討伐慕容廆,來攻大棘。諸將聞說,紛紛請戰(zhàn)。

  慕容廆道:高句麗、宇文、段部三國酋長因信崔毖不實之詞,貪求一時之利而來,烏合之眾而已,我定敗之。然其軍方合,鋒芒正銳,欲求我速戰(zhàn),我若迎擊,便中其計。我需穩(wěn)住陣腳以待戰(zhàn)機,三國定會心生疑惑,互相猜疑。待其軍心沮喪,我再出擊,必勝無疑。

  于是下令,閉門不戰(zhàn)。越旬日,三國攻城不下,軍心疲憊。

  慕容廆派使者送牛送酒,前去犒賞宇文部,并揚言于高句麗與段部鮮卑之眾。二國懷疑宇文部與慕容廆勾結,遂各帶兵退歸本國。

  宇文部大人宇文悉獨官怒道:我當獨并慕容廆國土,何需別人來分一杯羹耶!

  于是引兵而進,逼近城池下寨,連營三十里。

  慕容廆說道:時機至矣!

  于是挑選精兵,馬上派將:慕容皝為先鋒在前,慕容翰引精銳奇兵為左右翼,直搗宇文部軍營;某自率中軍以為合后,大開城門,排列方陣向前推進,此戰(zhàn)必勝。

  宇文悉獨官自恃兵眾,不設防備,見慕容廆軍前來,方才率兵抵擋。

  前鋒兵刃相接,正在難解難分,慕容翰忽率精騎沖入宇文部軍營,放起火來。

  宇文部眾軍震恐紛亂,隨即大敗,宇文悉獨官只身逃命,士眾悉數被慕容部俘獲。慕容皝至其中軍望臺,得皇帝玉璽三紐,還城交于父王。

  慕容廆不受,因派長史裴嶷送到建康,獻與晉元帝司馬睿。

  崔毖聞說三國之兵或退或敗,恐被慕容廆所恨,派兄子崔燾前至大棘城,假裝祝賀。

  三國使者也前來請和,皆伏地跪拜稱罪道:前番來攻大棘城者,并非我等本意,皆乃崔平州從中挑撥使之然也。

  慕容廆遂問崔燾:既是你叔父教三國前來消滅我,今見我勝,因何假作來賀耶?

  崔燾見陰謀泄漏,心中恐懼,跪拜于地,坦白服罪。

  慕容廆親筆修書,使崔燾回報崔毖:某為使君計,降為上計,逃為下策,唯使君決之。

  崔毖不愿歸降慕容廆受辱,于是棄其家室,只引數十名騎兵逃往高句麗。慕容廆即命諸子引兵前往平州,盡降城內士眾,將崔燾等眾官家眷遷到棘城,以賓客禮節(jié)相待。

  次年,高句麗侵犯遼東,欲為崔毖報仇,被慕容廆派軍打敗。

  段部鮮卑段末波始建其國,慕容廆派慕容皝襲之,攻入都城令支,繳獲名馬寶物而返。

  裴嶷從建康回來,帶回晉元帝詔命:封慕容廆為使持節(jié)、都督幽、平二州束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進封遼東郡公,食邑一萬戶,常侍、單于等一并如故;持皇帝所賜世代丹書鐵券,受命統(tǒng)轄海東一帶,設置百官,設平州守宰。

  慕容廆喜而拜受,此后屢與東晉太尉陶侃通信,盛贊東晉君正臣賢;并稱陶侃實乃海內之望,表示愿為東晉大舉北伐時北應。

  閃回結束。石勒聞說慕容鮮卑受東晉之封,發(fā)兵來伐,大敗而歸。

  咸和八年,晉朝應慕容廆北伐之請,元帝詔命朝議。

  未有定論,哀報已至建康,報說慕容廆突然去世,享年六十五歲。東晉朝廷聞之大為惋惜,遣使贈慕容廆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號襄公。

  咸康三年,慕容皝自稱燕王,史稱前燕,追謚慕容廆為武宣王。

  鏡頭轉換,按下前燕,復說代國。

  卻說中原大亂,早有探馬報與代王郁律:晉愍帝司馬鄴為漢昭武帝劉聰所害;劉聰不久病死,其子劉粲即位,卻被國丈靳準弒殺,靳準復被劉曜所誅。劉曜僭位為帝,都于長安;石勒稱王于襄國;晉元帝建國于建鄴,改稱建康。天下一鍋粥,前所未有之大亂也。

  代王聞報大悅,對群臣說道:天下大亂,中原無主,豈非天其資我為用乎!

  言猶未了,便有近臣奏道:前趙王劉曜遣使前來,請和大王結為唇齒之邦;后趙王石勒亦遣使至,求與大王結為兄弟之國。

  代王笑道:孤正欲去到中原,到時免不得要與其大戰(zhàn)一場,豈肯與彼等締和?

  命斬兩國之使,下令全國講武練兵,欲出兵南下,搶奪中原花花江山。

  字幕:拓跋郁律,鮮卑族,拓跋力微之孫,拓跋弗之子,拓跋猗盧之侄。

  拓跋猗盧在位,拓跋郁律率軍援助并州刺史劉琨,擊敗匈奴鐵弗部劉虎和鮮卑白部。

  拓跋猗盧死,拓跋郁律繼任,西取烏孫故地,東并勿吉以西,稱雄北方。

  伯母祁氏乃猗迤之妻,因忌憚拓跋郁律勢強,乃令其子拓跋賀傉陰結代王左右將佐,至夜至內宮,將拓跋郁律執(zhí)而殺之,自立為代王,統(tǒng)領郁律部眾。

  宮內事變之時,拓跋郁律次子什翼犍幼小,尚在襁褓。

  其母王氏聞知兵變,將幼兒藏于衣底褲中,趁亂逃出宮去,暗自禱告上天及列祖列宗:蒼天及列祖若欲存留代王一脈,則使此子休要啼哭。

  說也奇怪,王氏出宮,直至回到母族娘家,什翼犍始終不哭,悄無聲息。至家解其內褲看時,見那孩兒睡得正香,鼻息微聞。

  什翼犍由此得免大難,在外祖家長大成人,終得復國奪位。

  鏡頭轉換,按下代北,復說江南。

  字幕:東晉永昌元年,前趙光初五年,后趙四年,晉鎮(zhèn)東將軍王敦舉兵謀反。

  王敦字處仲,因避永嘉之亂南下,依其從弟王導,為瑯琊王所重。揚州刺史劉陶病逝,王敦遂被命為揚州刺史,并加廣武將軍,不久又進拜左將軍、假節(jié)、都督征討諸軍事。

  當時司馬睿被推為諸侯盟主,承制任命官吏,江州刺史華軼卻不肯從命。司馬睿遂命王敦與歷陽內史甘卓、揚烈將軍周訪共討華軼,擒而殺之。

  永嘉六年,巴蜀流民杜弢作亂,由湘州北上,席卷荊州、江州,威脅揚州。王敦進屯豫章,命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訪共討杜弢。

  荊州刺史王澄因平亂失利而遭免職,調赴建康。因途經豫章,前去拜訪王敦。王敦與王澄不睦,竟以勾結杜弢為名,將王澄殺死。

  建興三年,陶侃討平杜弢之亂。王敦因為統(tǒng)帥,進拜鎮(zhèn)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可自行選置刺史以下官吏。

  陶侃欲回鎮(zhèn)荊州,來向王敦辭行。

  王敦忌其軍功,欲殺陶侃,但因忌憚其親翁周訪,終調任陶侃為廣州刺史。

  建武元年,司馬睿稱晉王,次年稱帝。王敦進拜大將軍,加侍中、江州牧。當時杜曾仍在荊州作亂,王敦遣部將朱軌、趙誘征討,均被杜曾擊敗。王敦即上表自請貶職,被免去侍中,后又請辭江州牧,終被授為荊州刺史。

  瑯琊王氏因為功臣,在東晉朝中權勢極盛。王導內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權,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司馬睿漸生忌憚,由此重用丹陽尹劉隗、尚書令刁協(xié)等,逐漸疏遠王導。

  王敦對此極為不滿,君臣之間嫌隙漸生。

  太興三年,梁州刺史周訪病逝,湘州刺史甘卓調鎮(zhèn)梁州。王敦趁機請求以親信陳頒接任湘州刺史,以牽制荊州。

  司馬睿不愿湘州再被王敦控制,劉隗亦諫奏宜遣心腹重臣出鎮(zhèn)湘州,以防王敦。司馬睿遂以宗室司馬承為湘州刺史,復給王敦增加屬官、賞賜羽葆鼓吹等儀仗,以作補償。

  太興四年,司馬睿復從刁協(xié)奏議,將揚州諸郡僮客恢復良民以備征役,又以戴淵、劉隗出鎮(zhèn)合肥、淮陰。名為抵御后趙石勒,其實防備王敦。

  王敦致信劉隗表示修好,卻被劉隗拒絕。

  王敦大為惱怒。于是置酒大會部將,漫罵劉隗無禮至極,并謂長史謝鯤道:劉隗乃帝側奸臣,我欲發(fā)兵,剪除君側奸惡,卿以為如何?

  謝鯤答道:劉隗果是禍胎之始,然城狐社鼠,豈能為患?待其出離帝京之時,遣一末將即可擒之,何至于加兵于帝都,以背弒君之謗乎?

  王敦怒道:某謂君為高士,聞公此言,實乃庸才耳,不達大體!

  謝鯤見其不從己諫,于是告罪而出。

  王敦與諸將飲酒至醉,詠魏武帝曹操樂府歌《短歌行》道: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并以如意擊打身側唾壺為節(jié),致使壺邊盡為缺口。

  由是諸將皆知,王敦已心懷異志,欲效曹操,反狀已明。

  當年九月,江北哀書進京,奏報豫州刺史祖逖病逝。王敦聞而大喜,因見自己最為忌憚周訪及祖逖之二人全都去世,于是再無顧忌,決意舉兵入京。

  王敦日夜與心腹商議起兵,被從子王充之得知,不由大懼,苦思脫身之計不得。

  字幕:王充之,字深猷。少時即揚名于世,從伯父王敦以居。

  這一日,王敦又召心腹錢鳳、沈充在帳中夜飲,使充之列席相陪。

  王充之聽其三人話語漸涉軍政大事,于是佯作大醉道:侄已醉矣,求先睡臥。

  王敦隨口答道:你先回帳后床上去睡,我與二公說話,完畢便來。

  王充之便就歸于帳后,在涼床上倒臥。王敦見充之酒醉睡倒,于是問錢鳳道:“我欲引兵攻入建康,殺天子,盡誅不肯歸附之大臣,自即大位,卿謂如何?

  錢鳳對道:天下洶洶,胡人及諸侯無不心懷異望,欲得晉鼎。明公此時若不率先謀之,恐天下有此心者甚眾,則鹿失公手矣。今夕之策,宜早為之,則大業(yè)必成。

  再問沈充,亦是極力附和,慫恿即刻起兵。

  王敦于是意決,與二人相約:旬日之后,便可與我調兵,此時只宜秘而不宣。

  二人領命,酒罷辭去,各去私下準備。

  三人夜議反叛之事,被王充之躺在涼床上,聽了個一清二楚,一字不漏。王充之大驚,暗自忖道:若是伯父見我聽知他們機密,又不從其反,則必害我命也。

  于是急思一計,手掏喉嗓,嘔吐滿床,衣服盡污,然后閉目裝睡。

  王敦送走錢、沈二人,回至臥室,見充之呼呼大睡,滿床盡是所吐穢物,臭氣漲天。遂以為充之大醉,必不曾聞其謀,于是不疑,另尋他處去睡了。

  次日巳時,王充之假作醉醒,來辭其伯父:侄來此日久,今思家親,欲回去定省。

  王敦此時欲謀大事,亦嫌其礙事,于是順水推舟:你既要回,我便使人送你回京。

  遂喚十數個軍士,送侄子王充之回歸建康。

  王充之由此得以平安還家,便將伯父與部將謀反之事,一五一十告知父親王舒。

  王舒大驚失色道:我兄如此逆行,必至滅我三族!

  于是慌忙至丞相府,告知從兄王導。

  王導亦大驚道:茲事重大,可速奏于主上,以作抵御準備,免我全族被其連累。

  于是兄弟二人連夜入宮,以王敦與錢鳳等所謀反叛之議,奏知元帝。

  司馬睿聞奏甚怒,說道:既是王敦謀反,可先興兵討之。

  王導諫道:反狀未明,陛下且自準備,嚴防以待。未可興兵動眾,以激其速反。

  元帝從其所奏,因令諸將調兵守護各處城池,日夜巡視,不可懈怠。

  永昌元年正月,王敦在武昌起兵。乃命諸葛瑤、周撫為先鋒,自與錢鳳隨后,發(fā)兵二十萬眾,揮師東進。卻先上疏天子,繼而檄告江南,列舉劉隗十大罪狀,以清君側為名。

  就說王敦檄文到于舂陵,驚動縣令易雄,不由大怒。欲替朝廷除此叛賊,恨無兵力。于是親作檄文,典數王敦所犯過惡,使人馳赴遠近州縣,號令起兵勤王,共討叛逆。

  王敦得獲其檄,勃然大怒道:豎子安敢如此無禮!

  即遣將軍魏乂,引兵五千來攻舂陵。舂陵一個小小縣城,怎敵得五千鐵甲精騎?未至半日城破,魏乂擒執(zhí)易雄歸于大營。

  王敦執(zhí)其檄文,怒問易雄:你一個小小邑令,怎敢發(fā)此謬言,誣蔑朝廷大臣?

  易雄慷慨答道:發(fā)自肺腑,有何避諱!只恨某位微力弱,不能匡扶國難。王室如有被難之日,易雄又安用求生?休論你果是造反與否,請即斬我首,使為忠鬼,乃臣所愿。

  王敦不欲就殺易雄,以坐實造反之名,遂道:孤起兵本意,乃清除天子身邊奸佞,豈是造反?此乃國家大事,非你區(qū)區(qū)邑令所能知者。

  易雄聽罷,冷笑一聲,也不告罪道謝,轉身就走,自回舂陵去了。

  王敦于是提兵大進,前至蕪湖,又復寫表疏,奏列刁協(xié)罪狀,一并請?zhí)熳映?p>  司馬睿覽表大怒,問計于眾臣。

  太子中庶子溫嶠奏道:大將軍此舉亦似有據,但發(fā)傾國大兵以來,得無太濫乎?

  仆射周顗卻道:人主自非堯舜,豈能無過?安可所奏不準,動輒舉兵相威脅之!舉動如此,豈得尚云非是犯上作亂耶?

  元帝深以為然,于是下詔明定王敦為大逆之罪,欲親率六軍與其決戰(zhàn),并急調劉隗、戴淵自鎮(zhèn)所回軍,入衛(wèi)建康。

  王敦兄王含時為光祿勛,聞訊叛逃,投奔王敦。

  王敦見朝廷已有準備,于是遣使前往梁州、湘州,約甘卓、司馬承一同進兵。

  甘卓回書允諾,但按兵不動,意在觀望。司馬承則囚禁來使,反而起兵討伐王敦。

  王敦大怒,遂命部將魏乂、李恒率兩萬兵馬進攻長沙。

  鏡頭轉換,便說長沙。

  譙王司馬承當時鎮(zhèn)守長沙,聞說王敦派魏乂、李恒率兵來攻,遂命主簿鄧騫:卿可到梁州勸說甘卓,請其起兵襲擊武昌,以救湘州之危。

  鄧騫向以辯才聞名江南,既奉譙王之命,遂至梁州府衙求見甘卓道:大將軍王敦起兵,以誅劉隗為名。劉大連雖然驕蹇,大失眾心,卻非有大害于天下。王敦以其私恨而興兵犯闕,非是造反而何?此乃忠臣義士盡節(jié)赴國,勤王靖難之時。明公既受任方伯,昔陳敏之亂時,先順賊而后圖之,論者既謂公懼其逼迫而思變亂,已為天下所詬。今宜奉譙王舉義伐罪,乃桓、文之功,公其舍而不為乎?

  甘卓聞此,便欲從之。

  參軍季梁諫阻道:昔隗囂跋扈,竇融保西河以奉光武,終受其福報。今主公但當按兵不動,坐待其變可也。若大將軍得勝,必委主公以方面大員;若不獲捷,大將軍伏誅,朝廷亦必以主公代領其位。主公則何憂不能富貴,而釋此廟勝之安,非決存亡于拼死一戰(zhàn)?

  甘卓聞之不語,復又猶豫。

  季梁話音未落,鄧騫大怒,趨前慨然斥道:光武帝因是創(chuàng)業(yè)之初,故隗、竇二人可以從容顧望,觀其勝敗而擇之。今將軍之于本朝,絕非竇融之比;襄陽之于太府,亦非河西之固。假使王敦攻克劉隗,還師武昌,再增石城城之戍卒,斷絕荊湘之粟,則將軍尚望何所歸耶!今大勢握于他人之手,而曰我處于廟勝之態(tài),某未之聞也。且為人臣者,國家有難之時坐視不救,于大義何在!以將軍之威名,杖節(jié)鳴鼓,以順討逆,兵克武昌直若摧枯拉朽耳。武昌既定,將軍據其軍實,招懷士卒,使還者如歸,此呂蒙之克關羽之大功也。

  甘卓聞言,施禮謝道:若非先生見教,則孤失其妙算,復談何廟勝哉。

  于是意決,傳令發(fā)兵往攻武昌。

  王敦聞知,急命參軍樂道融去游說甘卓,勸其止兵,休為敵國。

  樂道融因忿王敦悖逆不臣,至梁州后卻反說甘卓:王敦背恩肆虐,舉兵向闕,此乃大逆之罪也。使君即受國之厚恩,而欲與之偕反,則生為逆臣,死為愚鬼,不亦惜哉!某為君之計,莫若偽許應命,而引兵馳襲武昌,則彼叛軍不戰(zhàn)而自潰矣。

  甘卓至此意決,遂傳檄各郡,列數王敦罪狀,率所部十萬大兵,前往進攻武昌。又遣使前至廣州,密約陶侃發(fā)兵勤王。

  陶侃應之,即遣參軍高寶率兵一萬,北進武昌,同伐王敦。

  武昌城中諸將傳聞甘卓及陶侃兩路兵大至,各自驚懼,大部奔散。王敦大慌,忙遣使向甘卓求和,請其罷兵退回梁州。

  甘卓再次猶豫,行至潴口,便停軍不進。

  卻說魏乂、李恒,奉了王敦之命,領兵來攻湘州漢所長沙。當時長沙城池不完,資儲又乏,聞說大軍來伐,不由滿城皆驚,人情恐怖。

  諸將皆勸譙王司馬承道:長沙城廓不完,兵甲不堅,糧草不敷,人心渙散。殿下不若南下往投陶侃,或退據零陵固守為上。若此時沉吟不決,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矣!

  司馬承大怒:我豈可貪生懼死,為奔敗之將!事若不濟,亦使全城百姓知我忠心。

  乃據城固守,不肯棄民而逃。

  魏乂、李恒兵臨城下,陣斬守將虞望,復將長沙團團圍住,四面攻打。

  此時劉隗與戴淵已奉天子之詔,相繼引軍趕回建康。遂與刁協(xié)一同向司馬睿奏道:王敦造逆,其弟王導尚在城內,若與其兄內應外合,則朝廷大事去矣。不如先斬王導等京中瑯邪王氏族眾,然后出城迎敵。

  司馬睿念及王氏擁立之功,遲疑不決。

  王導亦聞劉、戴回京,必當奏請?zhí)熳颖M誅王氏,于是大恐,急率從弟中領軍王邃、左衛(wèi)將軍王廙、侍中王侃、王彬及宗族子弟二十多人,每日至臺城詣闕待罪,跪倒午門以外。只是皇帝司馬睿整日與近臣商議御敵之策,無由得見。

  時值仆射周顗奉詔入朝,經過午門。

  王導即呼其名道:伯仁兄!我今以百余家口相托,累公說與天子,望憐而救之。

  周顗好酒,來時已經酒醉七分,又因元帝呼喚甚急,黃門在前引路,于是不顧其呼,直入殿中見駕,先議軍情。

  其后趁議論軍情間隙,周顗想起王導午門之托,遂秘奏天子:司空王導因聞其兄王敦謀逆,率領兄弟宗族二十余人,每日到闕下待罪,不敢見駕請脫。臣見王導平素忠誠,必無反叛之心,亦未必與兄同謀。陛下請思,若其與兄私有異志,安肯與全家自陷于建康耶!望陛下念其當初草創(chuàng)之功,赦其如今無貳之愆。

  元帝頷首道:朕亦思王導無背叛之意,且具不二之心。

  遂納周顗之諫,詔命赦免王導全家之罪。

  周顗見天子答允赦了王導,于是辭帝出殿,其酒未醒。

  王導見周顗出來,又呼其姓字而問:伯仁兄,可曾替我于陛下面前分辯?(本集完)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