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始二年六月,雍州刺史袁顗率軍進駐鵲尾。
沈攸之聞報,便遣部將張興世越過鵲尾,占據(jù)上游錢溪。劉胡攻擊錢溪,沈攸之卻不往救,采圍魏救趙之計,率眾將進攻濃湖。
袁顗命人傳話,揚言說已經(jīng)攻破錢溪,眾將都很驚慌,便勸主帥趕快回救。
沈攸之說道:此乃謠言,諸公不可自亂軍心。
諸將便問:將軍何以如此肯定?
沈攸之:假若錢溪已被敵軍攻取,定會有幾人逃回,豈有全軍覆沒之理?此定是他們進攻不利,傳播假信以恐嚇我也。諸公務必聽我之言,勒令軍中不許亂動。
不久張興世果然遣使自錢溪來報,說已擊敗叛軍,并送來俘虜數(shù)百。
沈攸之便將錢溪送來叛軍割掉耳鼻,送給袁顗。
袁顗大懼,遣使追回劉胡。又因鵲尾糧盡,遂派一千余人到南陵運米,未料復被官軍設伏打敗。劉胡見勢不妙,率先逃跑,袁顗隨之潰逃。
沈攸之率軍追趕,終于擊殺袁顗于逃亡途中。繼而攻入潯陽,擒斬劉子勛。
徐州刺史薛安都、益州刺史蕭惠開、梁州刺史柳元怙、兗州刺史畢眾敬、豫章太守殷孚、汝南太守常珍奇等附叛諸侯,皆派人到建康請求歸降。
宋明帝覽奏,認為淮南叛軍已平,欲向淮北叛軍耀武揚威,便令鎮(zhèn)軍將軍張永、中領軍沈攸之,率五萬大軍北上,迎接薛安都。
蔡興宗諫阻道:陛下不可。薛安都勇冠三軍,若歸順是實,陛下只需遣朝中重臣,一紙免罪及委命詔書即可,何須大軍前往?其見官軍耀武揚威而來,則必傷其自尊,更謂朝廷欲奪其兵、傷其性命,反不肯降也。尤其宜加安撫,勿使其投降魏國,以為心腹之患。
宋明帝不聽,反問征北司馬蕭道成:若薛安都敢反,朕正好征討之,卿意如何?
蕭道成答道:蔡公之言是也。薛安都狡猾多疑,今若迫以軍威,恐有害于國。
明帝不以為然:我平叛大軍各路人馬正銳,無往而不勝焉,卿其勿言!
于是便下詔令,命沈攸之為假節(jié)、前將軍,并命其與鎮(zhèn)軍將軍張永率五萬兵馬,前往彭城迎接薛安都。
薛安都本欲誠心歸降朝廷,但見官軍大舉前來,以為是來剿殺,驚懼之下,果然便如蕭道成所言一般,轉而遣使投降北魏,并求援兵。
魏主聞報大喜,急遣大將尉元率精騎三萬,連夜兼程南下,數(shù)日內(nèi)便抵達彭城。
薛安都出城迎接,尉元派部將孔伯恭率精銳二千人在彭城內(nèi)外布防,然后進城。魏軍入城已畢,張永率軍方到,因無攻城器具,以至無功而返。
尉元率大軍出城追擊,先切斷張永糧道,又攻陷武原,擊敗守將王穆之。沈攸之與張永二將僅以身免,梁州刺史垣恭祖被魏軍俘虜。
敗信傳報建康,宋明帝大愧,遂向蔡興宗告罪:朕不聽卿言,致有此敗,愧卿多矣!
事已至此,蔡興宗夫復何言。
其后經(jīng)過連番激戰(zhàn),朝廷大軍終于平定潯陽之亂。殷琰據(jù)守壽陽,直至泰始二年十二月才降。宋明帝敘論戰(zhàn)功,詔封蔡興宗為樂安縣開國伯,食邑三百戶。
至此淮南各地叛亂,終于平定。但薛安都為求自保降魏,致北魏大軍在四年之內(nèi)陸續(xù)攻下淮北、山東等地,劉宋國力大衰,人民苦不堪言。
泰始三年七月,宋明帝命沈攸之進攻彭城。
沈攸之奏道:糧運不便,不可出兵。
宋明帝怒道:卿自春天請求北伐,朕恐去歲大軍新敗,士氣低落,故未允許。今士兵得息,秋水正盛,卿反而推托不肯出兵,系何因哉!卿若不去,朕命副將吳喜獨往可矣。
沈攸之見皇帝語帶激憤,只好奉命出兵。
大軍剛到遲墟,宋明帝卻又后悔,詔命撤軍。沈攸之退回下邳,魏軍自后緊追不舍。沈攸之返兵交戰(zhàn),結果身受重傷,趁夜進入部將陳顯達營寨,方得脫險。
當夜宋軍潰散,沈攸之逃回淮陰,北伐再次失敗。
因薛安都等江北諸侯投降北魏,與北魏軍合力擊敗宋軍,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兗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后被北魏奪去,南朝疆域又一次縮小。
宋明帝劉彧不以北伐失敗為恨,反而認為政局已穩(wěn),遂致剛愎自用,不納群諫。
復又接受幸臣王道隆與阮佃夫建議,大殺諸弟。只有劉休范因才凡能弱,得以幸存。同時殺害重臣,功臣壽寂之、吳喜與高門名士王景文皆為所誅。
泰始二年,才子江淹在宋始安王幕下任職,自此開始仕宦生涯。
宋明帝派將軍蕭道成鎮(zhèn)守淮陰,蕭道成由此開始擴展自己勢力。
鏡頭轉換,按下劉宋,再說北魏。
魏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拓跋濬在太華殿去世,時年二十六歲。
長子拓跋弘鮮卑名第豆胤,于太安二年正月被立為太子,此時繼位登基,史稱獻文帝。乃尊奉嫡母皇后馮氏為皇太后,次年改元為天安元年。
字幕:馮太后出身北燕皇族長樂馮氏,祖父馮弘乃北燕國君,父馮朗封遼西郡公。母親王氏本是樂浪郡人,先生長子馮熙,次生馮太后。
馮氏出生不久,兄長馮熙就因叔父馮邈戰(zhàn)敗沒入蠕蠕,多年以后方才找回。其后父親馮朗因受一樁大案株連,被太武帝下令誅殺。馮氏被按照慣例沒入宮中為婢,因姑母為太武帝昭儀,蒙其多方照應。文成帝登基不久,選馮氏為貴人,此年只有十二歲。
太安二年,馮氏被文成帝立為中宮皇后,年十五歲。次月,不足兩歲之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依照“子立殺母”祖制,太子生母李氏被賜死,馮后便擔當養(yǎng)育太子之責。
獻文帝繼位兩年后,皇妃李夫人生長子拓跋宏。
馮太后喜得長孫,決定停止臨朝,還政于帝。由是獻文帝拓跋弘親政,時年十四歲。
獻文帝親政時雖然依然年幼,但卻頗有作為,先貶斥馮太后寵臣男侍,又試圖提拔雖有才能而為馮太后不喜者,以結成心腹。
皇興四年,因官宦子弟李弈儀表堂堂,風流倜儻,又多才多藝,兼有朝政之望,因而深得馮太后寵愛,經(jīng)常入侍宮中。
獻文帝甚是不喜,以為后宮淫亂,世人也常有異言。
是年秋,李弈兄長尚書李敷好友及同宗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發(fā)。獻文帝借機下令,將李敷、李弈、從兄李顯德同時誅殺。因李弈之死,馮太后甚不得意。
獻文帝又因李欣反告李敷為功,將其擢為尚書。
馮太后更無法容忍,逼迫獻文帝交出皇位。獻文帝受太后之迫,欲傳位叔父拓跋子推,遭到宗室大臣及宦官聯(lián)合反對。
皇興五年八月,獻文帝禪位給五歲太子拓跋宏,自己退為太上皇,時年只有十八歲。
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貪權狂傲,因見皇帝年幼,便趁機大肆排斥異己,復欺凌孤兒寡婦,陰謀篡位。又欲為妻子求封公主稱號,屢向吏部尚書賈秀說項,但賈秀不答。
乙渾怒道:凡卿求見公職之事,孤無有不辦者。我請公主之號,卿屢不許,卻是為何?
賈秀答道:公主名號,王姬稱謂。賈秀既死無懼,亦不使后人取笑也。
乙渾怒不可遏:卿掌吏部,何不求朝廷給你妻加封公主名號耶?
賈秀答道:我等庶姓,拙妻何配稱公主之名?賈某不會自不量力,作此妄想。
乙渾圖謀未成,于是指桑罵槐,對階下家仆高聲罵道:老奴官,真乃不識相耳!
賈秀神色自若,故作不聞,從容告辭以歸。
乙渾知道賈秀歷奉五朝魏主,始終掌握機要,奈何不得。但急于排除異己,終將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zhí)於?、司衛(wèi)監(jiān)穆多侯、平原王陸麗等先后害死。
至此政敵皆除,朝中重臣為之一空。獻文帝乃命乙渾為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為司徒,尚書左仆射和其奴為司空。
乙渾既掌太尉重職,欲望愈大,準備伺機發(fā)動宮廷政變。
侍中拓跋丕暗中聞知此事,急告朝廷。馮太后胸有成竹,當即秘密布置,定下大計,暗令侍中拓跋丕、隴西王拓跋源賀、中護軍將軍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渾,夷滅三族。
可憐乙渾空有異志,奈無才能,至此敗于女子之手。
平定乙渾之亂后,馮太后再露鋒芒。先暗使拓跋丕等眾臣上疏奏請,再借帝詔宣布由己臨朝稱制,掌控朝政大權。繼而重用高允、高閭、賈秀等漢官,治理魏國政務。
未幾賈秀病卒,詔贈冀州刺史、武邑公,謚號為簡。
拓跋宏五歲即位,改元延興,史稱之孝文帝。
太上皇獻文帝雖曰退位,此時仍然牢固掌握北魏朝政,不僅朝廷大小國務皆親自處理,另屢頒詔書行使大權,甚至多次親率兵北征南討,取得大勝,頗有世祖太武皇帝之風。
延興五年冬十月,獻文帝在平城北郊舉行大閱儀式,天下震動。馮太后由此不安,自謂需要重新執(zhí)掌朝政,以防獻文帝對己不利。
承明元年六月,朝廷突然宣布戒嚴,京師氣氛緊張。
太上皇獻文帝拓跋弘應召前來晉謁馮太后,被伏兵一擁而上擒住,強行軟禁。隨后不久,拓跋弘離奇死于平城永安殿,時人多言是為馮太后殺害。
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再度臨朝聽政,復掌北魏政權,史稱文明太后。
在此時期,西域各種勢力急劇變化。
先是北魏王朝聯(lián)絡高車民族、悅般,對付吐谷渾、柔然民族及峻噠。后峻噠族與高車結好,又和柔然通婚,向北魏王朝朝貢,與吐谷渾民族和睦相處。北魏復與柔然爭奪西域,柔然對高車屢戰(zhàn)屢敗,北魏王朝便在西域占據(jù)上風,成為西域主宰。
畫外音:文明太后在位期間,詔令實施班祿制,規(guī)定官員俸祿標準,嚴懲貪官污吏;又推行均田制,建立三常制,使北魏政治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復說南宋。
建興五年,南朝劉宋朝廷欺負北魏主少臣疑,太后當政,遂令北瑯邪、蘭陵兩郡太守垣崇祖北伐,趁機收復淮河以北失地。
垣崇祖受命進兵,入侵北魏國境七百里,力挫北魏鎮(zhèn)南王劉昶。
宋明帝劉彧因北伐獲勝,故對垣宗祖頗為重用,以為國中梁柱。
復因蕭道成掌軍太久,且民間有流言說其生有異相,能為天子,于是產(chǎn)生疑忌,便將蕭道成征召回朝,升任散騎常侍、太子左衛(wèi)率,奪其兵柄。
延興二年,明帝病篤,臨終前遺詔鎮(zhèn)東將軍蔡興宗、尚書令袁粲、尚書右仆射褚淵、中領軍劉勔及鎮(zhèn)軍將軍沈攸之,同受顧命,并以蔡興宗為使持節(jié)、都督荊、湘、雍、益、寧及南北秦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仍加散騎常侍,征召還都。
當時右軍將軍王道隆掌握朝政,見蔡興宗剛正不阿,不欲其據(jù)荊州上流要地,于是改其為中書監(jiān)、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蔡興宗辭讓不拜,還歸府第不出。八月戊午日,突發(fā)疾病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宋明帝既死,太子劉昱繼位,改元泰豫元年,是為后廢帝。
劉昱為人殘暴,國中內(nèi)亂更加熾烈。
巴西李承明趁機造反,擒獲太守張澹。當時荊州刺史離職,新任刺史尚未到任,后廢帝遂命沈攸之暫管荊州事務。
沈攸之到任后,李承明已被平定,于是被正式任命為都督八州諸軍事、鎮(zhèn)西將軍、荊州刺史。沈攸之暗藏反意,將郢州精兵也帶至荊州任所。
此時就任荊州,沈攸之便以討伐蠻族為名,征發(fā)民力,召集士卒,部署軍務,又征收重稅,修繕兵甲,養(yǎng)馬兩千余匹,造船近千艘。此外還任意截留過境士子、商旅,藏匿亡命之徒,對朝廷制度從不遵奉,富貴程度不亞王公,后房妓妾達數(shù)百人,皆為一時絕色。
元徽二年,江州刺史桂陽王劉休范密謀造反,命道士陳公昭送信給沈攸之,稱其為沈丞相,欲引以為同黨。
沈攸之只看封皮稱呼,已明其意,故此并不拆信,即將陳公昭交付朝廷。
不久劉休范起兵襲擊京城,沈攸之對僚佐說道:桂陽王如今造反,必定聲稱與我同謀。我若不勤王,則定會引起朝廷懷疑也。
于是派部將孫同、沈懷奧率兵東下,接受郢州刺史晉熙王劉燮指揮。孫同等奉命起兵勤王,大軍剛過夏口,探馬報說劉休范已被朝廷平定,便復率兵返回荊州。
因沈攸之有勤王之舉,故此同謀造反謠言不攻自破。朝廷由此進封沈攸之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沈攸之拜受征西大將軍,但固辭開府之賜。
眾臣以皇太后名義派中使去荊州,探查沈攸之意圖。中使試探道:朝廷皆謂明公在外辛苦鎮(zhèn)邊,宜回京城執(zhí)政。然明公職位特重,極難使他人替之,去留大計,惟明公自決。
沈攸之答道:臣蒙受國家大恩,勉為此職。某本來不配朝廷重職,今防守邊疆,討伐反叛蠻族,尚能勉強勝任。若皇太后命我歸朝,某則焉敢自定去留?惟聽朝廷旨意。
中使以此回報,朝廷愈加忌憚,調(diào)其回朝之事只得作罷。
元徽四年,巴東建平蠻叛亂,沈攸之派兵討伐。不久劉景素復據(jù)京口造反,沈攸之權衡利害輕重,便又下達指令,遣使追回討蠻之軍。
巴東太守劉攘兵與建平太守劉道欣皆疑沈攸之有野心,截斷巫峽歸路,不使荊州軍回。
當時劉攘兵長子劉天賜為荊州征西大將軍府西曹掾,正在沈攸之帳下效力。沈攸之便獨召劉天賜說道:今劉景素起兵謀反,我故將平蠻大軍撤回,以討叛逆。未料卿父疑我,阻我大軍歸路。卿可歸勸尊父,放我荊州兵回軍,休因聽信讒言,誤了朝廷大事。
劉天賜奉命,遂還巴東,以沈攸之所云轉告其父。劉攘兵聽了其子勸告,得知荊州兵確因劉景素造反回軍,便解除武裝,親自修書令子帶回,向沈攸之謝罪。
巴東軍雖然讓開道路,劉道欣卻仍堅守建平,阻攔荊州軍回師,不肯讓路。
劉攘兵便與荊州伐蠻軍一起奪取建平,斬殺劉道欣。
鏡頭閃回,按下沈攸之,復說宋后廢帝劉昱。
劉昱生性好殺,剛即位時內(nèi)畏太后,外憚大臣,不敢過于放縱,后來便無所顧忌。
元徽四年起,劉昱與心腹解僧智、張五兒常夜出承明門,從者皆持鋋矛,夕去晨返。若于途中遇行人男女及犬馬牛驢,逢上便刺。民間畏懼,晚上行人絕跡。
劉昱并置棍棒數(shù)十根,各有名號,針錘鑿鋸,不離左右,用以擊腦、錘陰、剖心,日殺數(shù)人,見臥尸流血,方覺開心。常常殺人之后親自切割,一日若不殺人,便覺怏怏不樂。
又多奇思怪想,常在耀靈殿上養(yǎng)驢數(shù)十頭,更將所乘駿馬均養(yǎng)在御榻之側。因見領軍將軍蕭道成肥胖肚圓,煞是驚怪,執(zhí)意要將其肚臍作靶練習射箭。
蕭道成驚嚇欲死,卻不敢忤旨,只好聽天由命,禱其射之不中。多虧內(nèi)侍尚存憐憫,勸改用骨簇來射,劉昱從之。
劉昱引弓搭箭,覷得清楚,弓開如滿月,箭發(fā)似流星,一箭射出,正中蕭道成肚臍,透其衣裳,血流滿地。
因其箭矢是用骨簇,蕭道成免于一死,回家養(yǎng)了月余,傷勢方痊;于是從此切齒痛恨劉昱,便起反心,為此后篡宋張本。
楊玉夫本是劉昱心腹侍從,一日劉昱忽然翻臉,咬牙切齒要殺楊玉夫,取其肝肺,眾人求告得免。劉昱種種惡行,不一而足。
劉昱即位后,尊皇后王貞鳳為皇太后。但自知并非王貞鳳所生,則不受太后控制。
元徽五年端午節(jié)時,王貞鳳賜給劉昱一把玉柄毛扇。劉昱非但不感恩,反謂扇子不夠華麗,因而對太后心懷不滿。乃命太醫(yī)熬制毒藥,準備殺死王貞鳳。
隨從阻止道:皇上若毒死太后,則要每日在宮里守喪,不能到外面去游玩了。
劉昱怕受拘束,這才作罷。太后尚且不知,因天子因不耐服孝,自己僥幸得以活命。
忽有一日,劉昱嗅出親信孫超口中有蒜味,問而不肯承認。為證明自己所斷不爽,劉昱便以刀剖開孫超之腹,探視其內(nèi)有無蒜頭。
孫超慘叫狀如殺豬,血流遍地而死,腹中自然并無蒜頭。
劉昱又聞大臣孫勃家里廣有金銀,一時興起,親自扮作盜賊,率領心腹侍衛(wèi)前去劫掠,挺刀沖鋒在前,身先士卒沖入府中。
劉昱雖作強盜打扮,孫勃焉有認不出來之理?眼看皇帝帶兵前來,知道家族不免橫死,就撲上前揪住劉昱,撕扯其耳罵道:你這賊頭暴逾桀紂,日后必遭屠戮!
左右一齊上前,殺掉孫勃。劉昱因怒被其揪耳,遂親自臠割尸體解恨。
劉昱一日又入領軍府,當時天氣酷熱,蕭道成正解衣袒腹臥在堂中,見到皇帝親至,急忙起身相迎,施以臣禮。
劉昱手指蕭道成之腹笑道:卿好大肚量也。
忽想起前番射臍之事,頓時興起,便命蕭道成站立室內(nèi),在其腹部畫上靶心,然后持弓引箭,就要發(fā)射。
蕭道成亡魂皆冒,急忙叫道:老臣無罪!
左右亦都勸說:蕭領軍腹大難尋,國中無雙。陛下神箭,必會射死,則后不能再射矣。
劉昱聞說有理,遂令去其鐵簇,以布包箭頭,引弓發(fā)射,正中蕭道成肚臍。
此番雖然未致流血遍地,但蕭道城仍是痛不可當,只好趴俯于地,大贊陛下神射。
劉昱甚覺不爽,又去院中磨礪佩刀,口中說道:既不讓我射,翌日便以此刀殺之。
然后引眾而去。蕭道成十分憂懼,密與袁粲、褚淵商量,欲廢劉昱。褚淵閉口不言,袁粲則不同意。蕭道成無奈,于是寄書給兒子蕭賾,令其暗中準備。
因知劉昱喜歡夜出殺人,蕭道成忽思一計,便命越騎校尉王敬則身穿夜行黑衣,伏于皇宮門外,聽察劉昱行蹤。囑令一有動靜,疾速來報。
是夜七月七日乞巧節(jié),劉昱臨睡前吩咐內(nèi)侍楊玉夫道:你在庭院里等織女渡河,見時立刻奏報,若看不見,明日我就殺你。
牛郎織女相會只是神話,哪里能看見?楊玉夫想起前番險被挖出心肝之事,不由十分恐懼,便趁劉昱熟睡之時,以刀殺之。
劉昱被殺之時,年僅十五歲。
越騎校尉王敬則夜伏宮外,見久無動靜,于是忍耐不住,遂施展飛檐走脊之能,摸進內(nèi)宮,來探消息。
此時恰逢楊玉夫殺了劉昱,躡足潛蹤從內(nèi)宮出來,被王敬則看個正著,不由又驚又喜,急翻墻出宮而去,來領軍府報于蕭道成。
蕭道成聞知大喜,急率本部兵馬束甲而出,吵吵嚷嚷入宮,命擒拿弒帝兇手楊玉夫。
楊玉夫正在值宿殿中佯睡,被人自被窩中扯起,不知如何走漏消息,猶如夢里一般。
蕭道成遂命召集朝廷重臣,公布楊玉夫弒帝罪狀,下令夷其三族。復擁安成王劉準登太極殿為帝,改元升明,史稱宋順帝。
字幕:劉準,字仲謀,小字智觀,史載為宋明帝劉彧第三子。蕭道成,字紹伯,小名斗將,西漢丞相蕭何后裔,父為劉宋名將蕭承之。
宋順帝劉準既立,蕭道成因有擁立之功,詔命進位侍中、司空、錄尚書事,任驃騎大將軍,總掌軍國大權。
朝中重臣袁粲、劉秉不滿蕭道成一步登天,合謀意欲滅之,準備于十二月二十三日舉事。不料事泄,蕭道成搶先下手,殺死袁粲、劉秉,清除兩個政敵。
升明三年三月初二日,宋順帝任命蕭道成為相國,總領百官,封以十郡之地,號稱齊公,賜九錫,仍任驃騎大將軍、揚州牧、南徐州刺史如故。
蕭道成見朝中再無敵手,遂令部下上疏,要求劉準禪位,且派部將王敬則率軍進宮。
劉淮已知再無任何轉機,更無力與蕭道成力抗,遂親撰禪讓詔書,寫畢擲筆于地,長嘆道:某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耶!
一個十余歲孩兒說出此話,一言道盡身為末代皇帝悲哀,令人心酸。
升平三年四月十六日,蕭道成禪位,改國號齊,是為齊高帝。
于是詔命改元建元,封劉準為汝陰王,允其不行君臣之禮,上書不稱上表,帝答表不稱下詔。遷居丹陽宮,并派兵監(jiān)管。
建元元年五月六日,監(jiān)視劉準兵士聽得門外馬蹄聲雜亂,以為發(fā)生變亂,便擅自殺害劉準。汝陰王死時十三歲,謚為順帝。齊高帝敕葬劉準于遂寧陵,劉宋宗親都被幽禁而死。
劉宋政權到此滅亡,共歷九帝,國祚六十年。
齊高帝蕭道成受宋禪登基為帝,立王妃劉智容為皇后,長子蕭賾被立為皇太子。分封百官,治理朝政。遂革除宋孝武帝以來諸多暴政,下詔修建儒學,精選儒官,削除部曲私兵,整頓戶籍,禁止宗室封山占水,減免賦役,安撫流民,朝政嚴明,官民始得安業(yè)。
建康作為南朝京都,自從晉朝以來,宮室外城只用竹籬環(huán)繞,設有六門。
朝中有人揭開白虎樽蓋,飲其酒言道:建康白門三層關,竹籬穿破不完全。
齊高帝聞言有所觸動,遂命令于建元二年著手改建城墻,以加強建康城防務。遂聚集工匠掘土燒磚,將四面城墻皆以青磚砌筑,使其堅不可摧。
工程即罷,建康城遂成堅固堡壘,城郭亦大為改觀,整齊劃一。
畫外音:蕭道成為人大器,性格沉靜,喜怒不形于色。且博學多才、擅長草隸書法,在文學上亦有造詣,文體風格與謝莊相近,推崇陸機、潘岳。蕭道成還酷好圍棋,親自撰寫《齊高棋圖》二卷,乃史載首位親著圍棋書譜之皇帝也。
齊高帝雖文治武功俱善,奈天不假壽,在位四年,即患重病不起。建元四年春,蕭道成駕崩,太子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年號永明。
蕭賾根據(jù)齊高帝遺詔,升任司徒褚淵為錄尚書事、左仆射王儉為尚書令、車騎將軍張敬兒為開府儀同三司,共同輔政。六月初一日,立長子蕭長懋為皇太子。
齊武帝關心百姓疾苦,即位后便遣中書舍人前往賑恤長江兩岸。永明二年,復下詔酌情遣返軍中囚徒,大赦天下。賑濟鰥寡貧窮,獎勵農(nóng)桑,災年減免租稅,以為永制。
齊武帝提倡節(jié)儉,詔以富國為先,提倡農(nóng)業(yè),令多辦學校,挑選有學問之人任教,以培育國人德行。為緩和南北局勢,齊武帝派尚書殿中郎范縝出使北魏,和親修好。
范縝奉公主車駕北上平城,以其淵博學識及外交言辭能力,折服北魏朝野眾臣。
字幕:范縝,字子真,南鄉(xiāng)舞陰人,出身于順陽范氏。祖父范璩之劉宋時官至中書郎,父親范蒙,劉宋時奉朝請,在范縝出生不久病故。
范縝自幼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并以孝謹聞名。貧而好學,十多歲時即到千里之外沛郡相縣求學,拜名儒劉瓛為師。范縝勤奮好學,成績遠超同門學友。
劉瓛十分鐘愛,親為行加冠禮。劉瓛頗有聲望,門生多是車馬貴游子弟,錦衣玉食,狂妄自大。范縝常布衣草鞋,步行攻讀,卻并未因此自卑自愧。
范縝懷才不遇,二十九歲時已白發(fā)皤然,寫下《傷暮詩》及《白發(fā)詠》,抒發(fā)不平,寄托不屈厄運之志。
建元元年,蕭道成奪取劉宋政權,建立南齊。為鞏固統(tǒng)治,齊高帝起用新人,范縝由此踏上仕途,任寧蠻主簿,后遷為尚書殿中郎。齊武帝甚賞其才,故遣為使,與北魏和親。
時有齊竟陵王蕭子良,精信佛教,常聚會名僧,講論佛典;同時在京都雞籠山西邸官舍禮賢納士,交游賓客,聚會文學名士。
蕭衍、沈約等“竟陵八友”及范縝等人,皆游于其門。這些名士多為佛門信徒,篤信因果報應,唯范縝對這此嗤之以鼻,大唱反調(diào),盛稱世上無佛。永明七年,竟陵王蕭子良聚集門下佛徒名士,與范縝展開論戰(zhàn)。
蕭子良率先問道:卿言不信因果報應,則人何有富貴貧賤之分?
范縝答道:人生如花,同時開放,隨風飄落,各擇其居。有因風拂簾帷而飄落廳室,留于茵席;有因籬笆遮擋而掉入糞坑,或陷泥渠。殿下猶如花留茵席,下官則是落于糞泥者也。貴賤雖然不同,因人際會有異而已,何來因果報應哉?
蕭子良不以為然,但無言以駁。
坐中名士亦各言出機鋒,紛紛辯難,范縝皆以鋒芒相對,不肯折服。經(jīng)過交鋒,范縝乃著《神滅論》,提出“形存神存,形謝神滅”無神論觀點。
《神滅論》甫經(jīng)問世,士林爭相傳抄,朝野一片嘩然。
蕭子良不服,調(diào)集眾僧名士,軟硬兼施,輪番圍攻范縝。太原名士王琰借儒家孝道撰文立著,范縝以反問而駁,使王琰啞口無言敗陣。
由于難以辯倒范縝,蕭子良便派名士王融以官爵拉攏,范縝復不為所動。
齊明帝建武中葉,范縝遷領軍長史,改任宜都太守,仍堅持神滅論,不信鬼神。
宜都轄境夷陵有伍相廟、漢三神廟、胡里神廟,鄉(xiāng)人篤信三廟有靈,經(jīng)常祭祀。范縝下令斷其香火,嚴禁祭祀。后因母去世,范縝辭官守喪,自此直至梁初,居住南州不仕。
永元三年,梁武帝蕭衍自襄陽舉兵東下,范縝喪服出迎。
畫外音:蕭衍平定建康后,任范縝為晉安太守。范縝在任四年,清廉節(jié)儉,除俸祿以外一無所取。梁武帝下詔尊佛,命范縝為尚書左丞,后因事被謫徙廣州。流放期間,范縝再次將《神滅論》充實完善,修訂成稿。其后調(diào)回京師,梁武帝命大僧正法云批駁范縝神滅論,響應者六十四人。不乏蕭琛、曹思文、沈約等一眾名士。范縝據(jù)理駁斥,辯摧眾口,日服千人,終獲勝利。梁天監(jiān)十四年,范縝病逝,壽六十五歲。
齊武帝沿襲前朝之政,優(yōu)待世族門閥,允其可以免賦。庶族為入世族以免賦役,往往向官吏行賄,在世族戶籍中偽造父祖爵位。
齊武帝繼續(xù)其父校籍之政,將偽造戶籍一律退回本縣改正,稱為卻籍;使本應服役納賦但造假逃避者皆承擔賦役,稱為正籍。但因檢籍官貪污作弊,反致“卻籍不卻,正籍不正”,賄賂公行,天下擾亂,檢籍政策依然受到庶族激烈反對。
永明八年,齊武帝被迫妥協(xié),宣布卻籍無效,對因卻籍而被發(fā)配戍邊者準許返鄉(xiāng),恢復劉宋升明時期戶籍所載原狀。
齊武帝因與北魏通好,使得邊境安定,并無重大軍事沖突。齊武帝在位十一年,可謂政治清明,國內(nèi)安定,帶動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史稱小康安定之局。
鏡頭轉換,按下南朝,再表北魏。
太和十年正月初一,魏孝文帝始服袞冕,朝饗萬國。
馮太后有意使其獨理朝務,養(yǎng)其政治才干,有關詔敕冊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孝文帝亦謹慎而為,優(yōu)游恭己,玄覽獨得,著不自言,從不過多發(fā)表意見,更不參決朝政大事。
馮太后親作《勸戒歌》三百余章及《皇誥》十八篇,使孝文帝以為行則,同時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更令取消鷹師曹,禁止各地上貢鷹鷙猛禽,偃息皇親貴族平日游獵之事。自己平日穿戴皆是縵繒,從無錦繡裝飾,膳食亦改花樣繁多舊制。平日幾案寬僅數(shù)尺而餐,食譜減少十之八九,杜絕奢侈鋪張。
孝文帝也力效太后節(jié)儉樸素,平日穿浣濯之衣,坐騎鞍轡乃為鐵木,并無金雕玉鏤。馮太后常外出巡視,皆令孝文帝隨行,以便其磨煉。
太和十四年九月,馮太后崩于平城皇宮太和殿,終年四十九歲,謚號文明太皇太后。
文明太后遺旨: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務行儉約,幽房設施、棺槨修造,不必勞費。陵內(nèi)不設明器,至于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太后臨終之前,單獨召見國丈李沖,自暗室將出一只錦匣賜之,囑道:此乃先太武帝所遺羌胡令牌,亦名五胡令。先帝在時,因暗受宋宣城太守范曄所托,受此令牌及鬼谷門兵書戰(zhàn)策、武功秘籍,欲圖統(tǒng)一華夷,平定天下。后其志未果,只掃平北方五胡;復傳于獻文帝拓跋弘,乃為鬼谷門第三十四代掌門,使我監(jiān)管。匣內(nèi)另附歷代掌門譜系圖表,預言當傳于卿,命為第三十五代掌門。卿習熟其中文韜武略,則必能助我孫兒統(tǒng)一天下,成其大業(yè),切宜慎之。此間天機不可泄漏,無論成功與否,皆不可言于他人。戒之戒之,慎思莫忘。
李沖再拜領命,受匣而出。五胡令牌及鬼谷門掌門之位,即此落于李沖之手。
字幕:李沖,字思順,隴西省狄道縣人,曾祖乃西涼武昭王李暠,祖父酒泉太守李翻。李翻生敦煌公李寶,李沖即是李寶幼子。
李沖少時便為孤兒,被長兄榮陽太守李承撫養(yǎng)。當時牧守子弟多侵害百姓,獨李沖和李承長子李韶高潔寡欲,光明磊落,時人贊之。
孝文帝拓跋宏寵待李沖,升為內(nèi)秘書令、南部給事中。李沖曾創(chuàng)三長制上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應趁征賦時令知均平,且得好處,則易推行。
馮太后大喜道:設立三長,則民稅有固準,租有定量,陷戶可查,何不行之!
于是設立三長制,并重用李沖,升中書令,加散騎常侍,不久轉為南部尚書,賜爵順陽侯,賞賜錢財每月達數(shù)千萬,復進爵為隴西公。
李沖向來清貧,至此始為富豪。但以謙虛自約,近自親戚遠到鄉(xiāng)里,無不均沾其利。漂泊貧寒之人,門第衰敗舊友,依其晉升者極多。
文明太后去世后,文帝對李沖厚待更勝于前。李沖精習鬼谷門絕藝,盡忠侍奉皇上,勤勞憂國,朝中舊臣皇親國戚無不佩服。于是天下歸心,境外皆視作天下奇才。
孝文帝改設官署,制定五等爵制,特命李沖參與制定典禮,封為侍中、吏部尚書、咸陽王師。冊立太子后,復拜李沖為太子少傅。
至此李沖便以鬼谷掌門之責自任,欲助孝文帝平定天下。計議已定,便以少傅身份,日行間言,游說孝文帝遷都之事。
李沖:陛下既為皇帝,是欲偏安塞北,還是平定天下,君臨萬方?
文帝:國丈是何言耶!朕自然欲效漢高帝劉邦,平定天下。
李沖:陛下既欲平定天下,則應恢復中原故都洛陽,不可偏安于塞北之地。
文帝:我北魏自建國以來,長期都于平城,未曾改易。遷都洛陽,有何好處?
李沖: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飛雪,風沙常起,且遠離中原,對江南更是鞭長莫及。陛下圣明,可見自古以來,曾有遠居塞北而遙控天下者?
孝文帝即已胸懷天下之志,被李沖多日開導,便決定遷都洛陽。為保證順利遷都,先行周密部署安排;因召集百官,宣稱要大舉伐齊,以繼列宗列祖遺志。群臣聞聽大嘩,任城王拓跋澄率先出班反對,鮮卑勛臣大半附議。(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