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盵67]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xiàn)在對蜀漢宮城規(guī)模和惠陵規(guī)模的嚴格控制上。
在諸葛亮執(zhí)政時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擇以充后宮。當時負責宮中事務的董允以為古者天子后妃之數(shù)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終執(zhí)不聽。[68]后主皇妃之數(shù)是一個復雜問題,涉及到皇宮規(guī)模建制等諸多問題,非董允所能決定。當時,“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罢聼o巨細,咸決于亮”。[69]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chuàng)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jié)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制定法律
諸葛亮塑像
諸葛亮塑像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zhí)法公平,有異于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tǒng)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tǒng)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tài),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tài)勢。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70]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后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盵70]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jù)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shù)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guī)。[71]
軍事
治軍思想
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笨梢?,諸葛亮治軍有方。諸葛亮善于治軍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正面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xiàn)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如《將苑·謹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這方面的內容。諸葛亮認為師出以律,失律則兇,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寬”、“信”、“敬”、“明”、“仁”、“忠”等有關道德方面的要求?!秾⒃贰⒉摹芬晃闹幸髮浺邆洹叭省薄ⅰ傲x”、“禮”、“智”、“信”的才能?!侗阋耸摺り幉斓谑芬晃闹姓f陰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賞賢罰罪”、“安仁和眾”、“保大定功”、“豐撓拒讒”。二、規(guī)定嚴格的法令規(guī)定。如諸葛亮親著的《法檢》兩卷、《軍令》兩卷(現(xiàn)存僅為《軍令》十五條),制定的《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guī)?!侗阋耸摺財嗟谑摹芬晃膶Σ宦爮慕塘畹摹拜p”、“慢”、“盜”、“欺”、“背”、“亂”、“誤”七種情形的嚴肅處理。[72]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73],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么作戰(zhàn)一定會失??;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zhí)行,那么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拼命效力的。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夫統(tǒng)武行師,以大信為本。[74]”以信為本,就賞罰而言,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就將帥而言,諸葛亮認為所謂信將,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75]。
用兵南中
蜀國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zhàn)略,在建興元年(223年)十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著,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zhàn)役準備工作。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jīng)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zhàn)的條件,于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zhàn)役。
建興三年(225年)五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shù)壤щy后,在味縣(今云南曲靖)以北地區(qū)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jīng)過激戰(zhàn),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接著,諸葛亮大軍南下到達味縣地區(qū)與李恢的部隊會師。隨后,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云南晉寧東),并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建興三年(225年)秋。整個戰(zhàn)役勝利結束。[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