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驥站立抱拳道;“敢問少主最想要什么?”
“我?。 ?p> 劉基抬頭望向天空談談的說道;“我想讓全天下之人,都吃飽飯?!?p> 此言并無大聲如牛,此言也并無引天動蕩。
平淡的一句,平淡的就連聲調(diào)都沒有改變。
如同說吃飯睡覺一般。
但就是這么用平淡的語氣說出的這么一句,讓十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全體呆若木雞愣在了原地。
他們這十人面對艱苦的訓練從未有過愣神,在雨水天里五人扛著圓木從山丘上跑來跑去也沒有愣神,但就是這么一句平淡的話,讓這千人里最優(yōu)秀的十名什長,就這樣呆愣的傻站在哪里,一動不動。
要知道這可是野外,昔日劉基無不強調(diào)一點,軍人要時刻打起精神,保持警惕。
甚至在平日的訓練里,練得就是堅韌不拔的意志。
但現(xiàn)在就因劉基用平淡的語句,講出平淡的話語,惹得十人無不愣在原地。
劉基收回仰望天空的眼神,看了十人一眼,笑了笑道;“這場仗打完,各自領十擊軍棍,馬驥二十?!?p> 這一聲直接把十人拉回到了現(xiàn)實。
”諾!“
隨即馬驥大吼道;“都干嘛呢,平日訓練之意都吃進狗肚子里去了嗎,還不警戒?!?p> ‘諾!“
其余九人連忙應答,雖然領了十擊軍棍,但他們臉上并無痛苦之色,并不是軍棍打他們很舒服,而是聽到了少主的畢生所愿。
挨這十擊軍棍值了。
少主真可謂是雄主啊,這遠大的抱負讓聽者汗然。
讓全天下之人吃飽飯。
少主真的是不能以常人度之,心中暗藏乾坤,就連圣人都沒有這個遠大的抱負吧。
但我們少主有。
跟著少主值了。
他們其實想的就是如此簡單,要的也只是食能果腹罷了。
劉基看了看面前的馬驥,微笑道;“怎么聽取我這一言,你好像有些驚訝之色啊?!?p> ”末將確實驚訝少主的抱負,少主真的可謂是天授之人,那顆仁義之心普天少有。”
馬驥對于剛才劉基的言語,深感震撼,這天下之人,所求也只不過是榮華富貴,他們這些當政之人,求的也只是自己,但少主這一句心懷天下之言,饒是馬驥這樣鄉(xiāng)下粗鄙之人,還是大為震撼。
少主真的是敢為天下先啊。
聽馬驥的話語,劉基不由的搖了搖頭;“馬將軍你可能有些誤會我,我只是有些婦人之仁罷了,當不起這個天授之人。”
“不!”
這是第一次馬驥對劉基說不。
馬驥一臉正色道;“少主,末將雖然出生草莽,當也長了一雙眼睛,雖然愚昧,但也識是非二字?!?p> “都說漢朝乃天朝之國,世間為中心之地,皇帝乃天子,但無論是誰,都沒有說出少主剛才所述之言語?!?p> “他們只為自己,什么國威,什么天朝,某是粗人并不懂這些,但也知道這天地之間沒有一個是向著我們這些百姓。”
“賦稅加持,想活下去已然難以?!?p> “但少主你不光這樣說了,而且正在做,我們這些兵卒之人雖然低賤,但也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知恩圖報,少主照顧我們家室,那是有目共睹?!?p> “少主可知犬兒對我說什么?!?p> “哦?說什么?”
這倒是讓劉基有些好奇。
“我犬兒說,等他長大也要當兵卒?!?p> “恩?”
劉基看著馬驥那雙堅定的眼神,并不像是在說謊的模樣,心中頗為震驚。
要知道這是古代,并不是現(xiàn)代,在古代入伍當兵者都是什么人,那是地痞流氓居多,只因古代軍紀并不嚴明,兵如匪,這并不是說說而已。
老百姓對兵者,那是恨之入骨,出言碎口之態(tài)。
一般好人家的子弟是不愿意當兵。
即便是有著仁臣稱號的諸葛亮募兵時,也是派去士兵挨家挨戶抓,抓完之后才以安撫為主。
沒有想到自己所做之事,竟然會有如此之大的影響,這倒是劉基沒有想到的。
其實自古國人,都是如此樸實善良,尤其是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們。
他們真的很可愛。
劉基笑了笑道;“那馬將軍你可要勸住你兒一二啊。”
“不!”
這是第二次馬驥對劉基說不。
隨即馬驥半跪與地,抱拳道;“少主,末將不才甘愿效忠于少主,以助少主之龍愿,我雖死,我兒上,我兒死,我子孫世代皆上,世世代代愿助少主完成龍愿?!?p> “啪!”
“我等世世代代愿為少主完成龍愿。”
其余九人雖然因愣神而領取十擊軍棍,但那雙耳朵可沒有閑著,少主與馬大頭(馬驥的外號),兩人的對話可是聽得真真切切。
少主乃天人也,仁德之心路人皆知,他們都是受少主照顧頗豐。
他們也是人,也有心,少主所做之事他們?nèi)伎丛谘劾铩?p> 今日少主說下龍愿,我等便甘愿大膽借少主龍愿,以完成這天下之人皆可吃飽飯。
看著一眾將領,跪拜與腳下,劉基并沒有感受到任何的興奮,而是一股巨大的壓力壓在他那還未張開的肩膀上。
雖然今日卻有立將領信念之舉,但當劉基說出那句,讓全天下之人吃飽飯的言語時,是真的有感而發(fā),并不是在做秀。
這一路走來,十戶三空,百姓見他們?nèi)缫娒突⒁话恪?p> 田野里更有散亂的尸骸,不時的有幾只紅著雙眼的野狗,死定著那已經(jīng)有牙印的尸骨。
而這就是亂世。
后世人誰道三國,那便是群星璀璨,文臣武將,各顯神通,其中產(chǎn)生了多少英雄兒女之事,就連大唐的那些文人騷客無不作詩向往之。
英雄美女,確實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年代。
但這背后呢?
再英雄輩出也遮蓋不了國家內(nèi)耗之事實。
從三國初期動輒幾萬,幾十萬兵馬的會戰(zhàn),到三國末期變成一兩萬到幾千人的決戰(zhàn),這充分說明戰(zhàn)爭嚴重造成了人口缺失。
要知道三國初期原本的人口多達四千到五千多萬,這還不算當時各個豪門隱藏的人口,可就是如此龐大的人口,在三國末期竟然演變成不到千萬的人口,戰(zhàn)爭不只是陰謀詭計,成者王,敗者寇。
而是內(nèi)耗,嚴重的內(nèi)耗。
這些不利因素導致了鮮有人知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游牧民族對漢文化的破壞,這些難道不可悲鳴嗎?
可悲,可嘆,也可恨。
劉基不由的抬起頭望向天空。
從我劉基來到東漢末年開始,我便用我一生之力,親手結(jié)束這場令華夏文明蒙羞的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