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爺爺?shù)臍v史功績
“這第一大功績,便是推行科舉制度。”
“難道不是掛帥滅陳,統(tǒng)一天下么?“楊廣皺眉,在他心里,這才是自己排第一位的功績。
楊曉笑笑:“誒,滅陳之戰(zhàn),明皇帝只不過是掛名而已,沒錯,確實是明皇帝掛帥,擔任行臺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統(tǒng)兵五十萬,渡江滅陳,但實際上,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也都是元帥,明皇帝的這一路,領(lǐng)兵的是高颎,由他具體指揮五路滅陳大軍,我記得這人是鮮卑族,本名叫獨孤颎?!?p> “吾孫知道的可真不少……不過你說的這倒是真的,“楊廣老臉一紅,但還在給自己找借口,“滅陳大軍之實際指揮者,確是高元帥,前線指揮者,乃賀若弼、韓擒虎等名將,關(guān)鍵是我……我們的明皇帝,那個時候才20歲嘛,沒什么實戰(zhàn)經(jīng)驗,哪兒有本事統(tǒng)領(lǐng)五十萬大軍,只能仰仗高老帥?!?p> 楊曉可沒看出來,楊廣是在給自己找臺階下,絲毫不給這位隋煬帝面子,自顧自說道:“哈哈,爺爺此言差矣,自古英雄出少年:霍去病17歲領(lǐng)兵出征,北擊匈奴,名揚天下;前朝北齊權(quán)臣高儼,14歲就專橫朝野,殺伐決斷;明皇帝20歲才領(lǐng)軍伐陳,已經(jīng)算是晚熟啦!“
楊廣的臉,由紅轉(zhuǎn)黑,沒想到堂堂天子之尊,居然被自己的大孫子給懟了。
“再說了,隋滅陳之戰(zhàn)乃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水到渠成,”楊曉繼續(xù)道,“別說是明皇帝掛帥,就是換個阿貓阿狗掛帥,也照樣能打得贏?!?p> 楊廣一聽這話,眼鏡瞪得老大,差點急眼了,想揍楊曉!
不過楊曉很快又道:“唉,其實滅陳這個事情吧,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tǒng)一之事常有,統(tǒng)一之人常在,這不算什么大功績。和我要說的五件明皇帝的功績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p> “喔?那你小子說說看!“楊廣臉上慍色稍減,興趣又被楊曉給勾了起來,難道自己,還有比統(tǒng)一全國功績還要大的事情?
楊曉給楊廣倒了杯茶,自己也斟上一盞,抿了一口,本身他對歷史就頗為了解,現(xiàn)在又有系統(tǒng)給予的史書加成,讓楊曉對于隋煬帝這個歷史人物的理解,也更為精深。
“適才我說了,明皇帝之第一大功績,便是推行科舉制度。一舉打破了自春秋以來,諸侯、門閥、世家、貴族對權(quán)力的壟斷,打破了階層壁壘,給真正有才華的人提供平臺,可以為國效力,最重要的是,科舉制度給了平民百姓一個希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于推廣教育,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zhì)、傳承文化,利在千秋,只要有這個制度在,華夏的民族統(tǒng)一性,就會一直在,國運就會一直在,縱使社稷更迭,但這個民族,絕不會亡!”
“說得好!”楊廣思量片刻,才撫掌道。
楊廣推行科舉制度,只想淡化關(guān)隴貴族的影響力,把權(quán)力這張大餅攤得更平,便于中央集權(quán),沒想到皇太孫對這項制度,理解的更為透徹和長遠,甚至上升到了國運、民族存亡的角度,聽他這么一講,還真是這么回事兒。
“這第二大功績,便是開鑿大運河?!?p> 楊廣點頭,這也是他引以為豪的事情。
“大運河從地理上,將華夏的南方、北方聯(lián)系了起來,讓南北兩個地域,有了更深層次的聯(lián)系,加速南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融合,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又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功績,在我看來,明皇帝開通大運河的功績,遠比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更偉大!”
“哦?你的意思是說,當今圣上的功績,超越了始皇帝?”楊廣興奮起來,兩眼放光。
“可以這么說吧?!睏顣院艿?,主要是長城實際上起的作用,遠沒有預(yù)想中那么大,未能擋住來自北方的威脅。
“吾孫繼續(xù),繼續(xù)!講得很好!”楊廣半前傾著身子,聽得津津有味。
“嗯。明皇帝的第三件功績,便是興建東都洛陽。不得不佩服明皇帝的戰(zhàn)略眼光啊,這招太絕了!大興(長安)偏安一隅,易守難攻,土地肥沃,適合'猥瑣發(fā)育'——”
“等下,”楊廣皺眉,“猥瑣發(fā)育……什么意思?”
“這個嘛……”楊曉撓了撓頭,這是從游戲用語引申出來的,已經(jīng)變成楊曉那個時代的常用語了,不過具體怎么解釋,楊曉卻沒研究過。
“反正大概意思就是說,不著急稱王稱霸,積蓄力量,聚攢實力,等到條件成熟之后,再一舉統(tǒng)一天下?!?p> “哦,那應(yīng)該算是個好詞兒吧?!睏顝V猜測,畢竟,無論古今,猥瑣,從來都不是個好詞。
“沒錯,是褒義詞,爺爺您看,無論是周武王,還是始皇帝,還是高祖劉邦,乃至之前咱大隋的開國皇帝楊堅,都是從大興(長安)附近發(fā)跡,進而取得天下;當年諸葛孔明北伐的策略,也是先取隴上,再圖長安,只要占了大興(長安),便有奪取中原的希望?!?p> 楊廣熟讀歷史,稍一思量:”咦!確是如此,怎么之前就沒有人總結(jié)過出這一條呢?小子你是自己想的,還是聽那位袁天罡先生說的?”
“我自己想的。”楊曉道,這還真不是他吹牛。
前世,楊曉在上大學的時候,疑惑于太祖為何能從區(qū)區(qū)陜北根據(jù)地,進而得全中國。
楊曉學歷史的,自然首先想到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漫溯各個朝代的發(fā)跡史,尤其是宋朝以前,楊曉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有趣的“陜省發(fā)跡定律”。
古人之所以沒想到,可能是地圖還不夠完善,沒能把歷史和地理,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楊曉估計,太祖正是從浩瀚史書中,發(fā)現(xiàn)了這一定律,所以,才決定往陜省那一帶走。
“厲害,厲害!不愧是吾孫!”楊廣捋捋胡須,龍顏大悅,氣色都好了很多,“既然大興(長安)這么好,那孫兒為何又說,明皇帝遷都洛陽,算是一件功績?這一點,明皇帝可是告訴過爺爺喔,爺爺現(xiàn)在想聽聽你的想法,是否會和明皇帝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