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出察長安
楊曉擺擺手,笑道:“爺爺你這思想也太保守了,大隋之前,咱華夏經(jīng)過了將近200年的南北朝,北朝的民族融合了多少代人啦,哪兒還分什么華夷?即便當(dāng)朝明皇帝,不也有鮮卑族血統(tǒng)嘛,權(quán)臣宇文化及、王世充,不也是胡人之后?”
“可他畢竟是奚國人吶,”楊廣擔(dān)憂道,“孫兒所說的宇文化及、王世充雖也是外族,但這些外族,現(xiàn)如今都在我大隋版圖之內(nèi),而奚族部落仍在我大隋版圖之外,且此部落弱而狡,對周邊的突厥、高麗、我大隋等國時叛時降,反復(fù)無常?!?p> 楊廣的意思是說,宇文化及、王世充相當(dāng)于是隋朝內(nèi)部的少數(shù)民族,只是長得像外國人而已,而屈突通則是個徹頭徹尾的“洋人”,所以并不太信任他。
大興雖然是都城,但楊廣的經(jīng)營重心,并不在那里,留屈突通守大興,并不是看中屈突通的能力和忠誠,相反,楊廣看中的是此人陰險狡詐的一面,把他放在關(guān)中,扮演的是朝廷楔在關(guān)隴地區(qū)的一枚釘子,用來攪和關(guān)隴的其他家族。
楊廣對皇長孫并無隱瞞,把上述意思(算是個正治機密),也和楊曉說了。
不過,楊曉聽完,卻依舊覺得屈突通是合適人選。
“為何?”楊廣不解道。
“爺爺,我不是說過,我會預(yù)測未來么?之前我流浪到大興的時候,有幸見過屈突大人一面,您知道如果按照我的推演,當(dāng)李淵攻入大興,明皇帝被驍果軍勒死之后,他的反應(yīng)如何?”
“以奚族人之狡黠,肯定是投降李淵了唄!”楊廣嗤笑道。
“非也……”楊曉將正史上關(guān)于屈突通的記載,變成他的“推演”,和楊廣說了一遍。
此人其實并不擅長帶兵打仗,這也是楊廣放心讓他留守長安城的原因之一,知道他沒法憑借自己的本領(lǐng)興風(fēng)作浪,當(dāng)李淵進攻關(guān)中的時候,屈突通節(jié)節(jié)抵抗,節(jié)節(jié)敗北,李淵對此人還是很器重的,先后四次勸降,都被屈突通拒絕,甚至李淵派屈突通的兒子來勸降,屈突通還命人用箭射自己兒子這個不忠之臣。
要知道,李淵晉陽起兵的時候,楊廣在揚州,早成孤家寡人,李淵、王世充、竇建德三家爭奪天下,隋朝名存實亡,可屈突通依然選擇效忠大隋。
最終,屈突通的兵力被李淵的唐軍磨得毛都沒剩下,要么戰(zhàn)死,要么投降,就剩屈突通自己了,他仰天長嘆,對著揚州方向拜了三拜,這才投降了李淵,連李淵都對他非常敬重,說這才是大隋的忠臣吶,非但沒有因為抵抗唐軍降罪于他,反而封屈突通為兵部尚書、蔣國公。
楊廣聽完,不覺老淚縱橫,大受感動。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對自己非常忠誠,諸如宇文化及、司馬德戡之流,到了窮途末路之時,卻選擇把自己勒死!
而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偷奸?;?,陰險狡詐,諸如陳棱、屈突通,到了關(guān)鍵時刻,卻選擇為皇帝、為大隋盡忠!
“反正我覺得這人挺靠譜的?!睏顣钥偨Y(jié)道。
楊廣對于楊曉的相術(shù)深信不疑,點頭道:“好,那尋找硝石的任務(wù),便交給屈突大人?!?p> “不不,不是交給他,”楊曉糾正,“硝石需要提煉,提煉需要技術(shù),我料想,大興城中,應(yīng)無人掌握該技術(shù),所以,我得過去一趟,只需陛下給屈突大人下一道旨意,讓他全力配合我,并保守秘密即可?!?p> “吾孫非得親自去嗎?”楊廣皺眉。
如今天下大亂,去長安的路,幾乎要從所有反賊的地盤上穿越一遍,楊廣有些擔(dān)心皇長孫的安全。
“必須得我親自去。”楊曉正色道,提煉硝石,需要取含硝的土塊,擊碎后,置柄內(nèi),加水浸泡調(diào)勻,再經(jīng)多次過濾,取濾液澄清,再置于蒸發(fā)鍋內(nèi),加熱蒸去水分,再取出冷卻,方可析出硝石結(jié)晶。
過程極為復(fù)雜,即便楊曉把方法告訴屈突通,他都未必能提煉得出來,只能楊曉自己去搞。
楊廣猶豫片刻:“好吧,那爺爺奏請皇上,讓來六郎帶兵,護送你過去?!?p> 楊曉點頭:“此法可行,反正江都有驍果軍守著,而且,李子通部覆滅,短時間內(nèi),諒其他義軍也不敢貿(mào)然行事?!?p> 楊廣樂了:“可不是嘛,這都是吾孫的功勞?。 ?p> “哈哈,多謝爺爺夸獎,不過,如果我去大興的話,就沒法督造戰(zhàn)船,不知道皇后那邊,能否給緩一緩期限?”楊曉試探問。
“沒問題,這個爺爺去說,爺爺和皇后關(guān)系也賊鐵!”楊廣笑道。
“好吧,那我在家,等爺爺去求明皇帝的信兒……”楊曉一聽爺爺這話,難免會覺得,長相帥氣的爺爺,會和風(fēng)韻猶存的蕭皇后有一腿?
“好!爺爺這就去!”楊廣起身,他就是明皇帝,還求個球,回宮直接寫詔書便是。
楊廣離開了小院沒多久,王珞珈就送飯來了,她也聽說了昨天楊曉和李子通“斗法”的事情,楊曉不得不再和王珞珈解釋了一遍,王珞珈聽得入了神,甚至覺得,楊曉會用火銃這件事,比他會使用道術(shù),更為神奇!
沒等王珞珈離開,陳公公便來傳圣旨,楊曉驚訝于爺爺?shù)男剩@訝于他和隋煬帝的關(guān)系,感覺爺爺甚至都不需要奏請,爺爺說什么,隋煬帝就聽什么,和蕭皇后的枕邊風(fēng)似的。
難不成,爺爺真的和蕭皇后有什么瓜葛?
倒是挺方便哈!
明皇帝御旨有二,皆為秘旨。
一是命工部的一位員外郎,叫陳九陵,為馬鞍山黃鐵礦御史,復(fù)開馬鞍山官礦,全權(quán)督辦硫磺開采事宜。
二是加任楊曉為從三品大理寺少卿,并加封御史大夫(同樣是從三品),名義上是代表隋煬帝回大興進行例行巡察,這樣可以掩人耳目,方便楊曉去練制硝石。
楊曉對隋煬帝這個安排比較滿意,沒想到皇帝想得還蠻周到,只不過,自己這個江都太守的正式任命,又得往后拖一拖了,以為楊曉決定即刻啟程,先把硝石搞定,再回來測試戰(zhàn)船和大炮,這一來一回,估計得小半個月。
陳公公又傳了皇后口諭,說可以給竇彥寬限幾天造船期限。
楊曉很高興,希望竇大人能借此機會,慢工出細活,確保日行八百里的戰(zhàn)船順利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