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祥林嫂的各種解讀,有一句話最好。叫“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好人”。
一個人以受害者姿態(tài)躺平在別人的惻隱中,沒人能拯救。
其實關(guān)于祥林嫂的討論,最本質(zhì)的意義是,人,思想層面過低活成動物,有沒有罪。按照命運的懲罰,很顯然,這是一種罪。倫理在進行殘酷的生命淘汰。
罪的反義詞是罰。有罰說明有罪。罪得無可挑剔、無可厚非、令人同情和惻隱、被包裝成樸實與善良,但罰不會陪世俗道德演戲。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也深深追問過,為什么自己會受到命運猛烈的懲罰。他問罰的反義詞是什么。最后得到答案,是罪。(陀思妥耶夫斯基耶也這樣認為)。他在父親映照下尊嚴遭到極大損毀,作為男性這便是他的原罪。所以后來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實際上是在對罪進行叩首。他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自己活著像是欠了什么,本質(zhì)上就是欠了家族代際倫理上的罪。
有個詞,叫謝罪。謝罪是什么?是叩首、承擔(dān)、自戕、犧牲。
可以理解為,一些無形的精神、情感資產(chǎn)的代際忽略和虧空,是欠了人類這個物種完整形式的罪。一些無形的東西,今天丟一點明天丟一點,混點生存錢、煙火氣,但實際上,這是在對完整的個體進行犧牲,犧牲到一定程度,會迎來懲罰。有些人現(xiàn)世懲罰,有些則是代際被懲罰了。
有一個直男學(xué)者不是罵過,你們都干什么了當(dāng)個人你那么抱歉。這就是沒有這種類型的原罪、也沒有人文領(lǐng)域知識的人的圍觀感受和不解。
一個遭受苦難的人之所以令人無法欣賞,是命運都罰到這種程度了,連叩問一聲“為什么是我”的自我覺醒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