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后就是立業(yè)。唐初地多人少,實行均田制,十八歲以上就能分到一百畝地,到二十一才有庸,也就是勞役。老仙認(rèn)為道士身份證沒多少油水,不如換地。
王掌柜家沒什么親戚,因為商賈身份,一個丁男只有五十畝地,地倒是不錯,被認(rèn)定為上田,在城東某村。這樣的家庭必然受欺負(fù),租給村里人種植,自然不會有什么收成。王孫兩家結(jié)親,雖然孫家的人看起來不怎么靠譜,總比外人親近。所以老夫妻商定,家里的地與孫家換到一起。
孫老仙比孬蛋還要腦熱,滿腦子房地產(chǎn),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地都劃到孫家,沒談條件就答應(yīng)王掌柜的請求?,F(xiàn)在王家有王遂志、王柔中兩個丁男,均為注冊商賈,每人五十畝地。
唐朝還有個規(guī)矩,每戶多給二十畝地,老仙自然以地多為目標(biāo),孫家四戶,王家兩戶,共六戶。老楊、老陳暫時只能做奴婢,不能獨立成戶,老仙打包票,等村子建起來,一定會幫兩家成戶,怎么著都不能絕嗣。
選地塊比較麻煩,一家人與王掌柜一起晃悠了半個月,東走西看,看中邙山上一塊荒地。孫孬蛋好歹是官,主管的同僚怎么都要給面子,手續(xù)很方便,而且被認(rèn)定為下田,可以少交稅。老仙的年齡也減到四十,具體減了多少,老仙自己也不清楚。同僚很奇怪,別人都怕服勞役,故意將年紀(jì)加到六十以上,甚至自殘的人都不在少數(shù);這個老仙減歲數(shù),肯定是想多拿地,沒見過這么見地眼開的人。
這塊地被瀍水切割,成為獨立的地塊,是隋朝時期的熟地。瀍水發(fā)源于邙山,由北向南流進(jìn)洛陽城,在這個位置東勾而南折,從西、從南包圍。隔著瀍河,西南不遠(yuǎn)處是上清宮。這里有前人留下的窯洞,所以很方便。老仙起名曰孫圪垱村,為什么叫圪垱呢?老仙解釋道:
“圪,墻高也,這里有高高的河堤,像土堆。垱,筑堤圍塘?!?p> 眾人沒明白,老仙又解釋道:
“這里以前有個小水塘,可以存水澆地,咱們以后還要將水塘建起來。另外啊,孬蛋,你這個芝麻官太小,除了給家里惹禍沒多少好處。所以,咱們不能選上田,只能選這種看似下田的中田;還不能選埋死人的風(fēng)水寶地,那樣的地咱家保不住?!?p> 孫孬蛋指著孫圪垱東南,地勢低一些、緊靠瀍水的大片平地,問道:
“怎么不選這里?這里地平,澆地、干活都方便?!?p> 老仙神秘兮兮地說道:
“到將來某個時間點,你就會知道哪里不是好地方。再一說,咱們孫圪垱后面全是樹林、荒坡,里面可都是好東西,等把樹砍了咱們還可以開荒,咱這里養(yǎng)活兩百人不成問題?!?p> 王掌柜贊同老仙的說法,至于原因,同樣笑而不語。按照大唐的規(guī)矩,老仙、石頭、小豕分到三百六十畝地,孬蛋是九品官有兩百畝職分田、兩百畝永業(yè)田;王家一百二十畝地,總共將近九百畝地。因為新上戶籍,一直到明年都沒有租、庸、調(diào)。老仙算了一筆賬,嘆息曰:
“還是當(dāng)官的厲害,一個芝麻官占了咱家一半的地,每年還有三十石俸祿?!?p> 建新家不容易,一切都要重新開始,一大家子十來口人一起動手,希望夏播的時候,能夠開墾出更多的地。孫圪垱村離通遠(yuǎn)市約十里地,大約半個時辰的路程。這里撂荒幾十年,長滿了荒草、灌木、荊棘;與后山的林子相比,這里的樹不多,成材的更少。
買齊工具,簡單收拾窯洞、院子,眾人全部搬進(jìn)村子。第一天干活,男人開荒,女人做飯、幫閑。以老仙歷來的威望,自然而然成為開荒隊隊長,石頭靠邊站當(dāng)勞力。與老楊、老陳簡單商量后,就立即動手。
麥子真正成為女管家,帶著四個婦人采摘野菜,做飯,做鞋?;牡氐匦螐?fù)雜,穿草鞋容易傷腳,所以必須穿布鞋或者皮靴。以老仙的身家,皮鞋有些難度,布鞋還湊合。所以紡線、織布也是必須的活計。麥子一直跟男人混在一起,說話、做事跟男人沒什么不同,話不多手很,楊五娘、陳三娘倔強不聽安排,狠狠地打了幾次,眾婦人都變的服服帖帖,也不敢去找夫君告狀。
孫家還是按照正常人家吃飯,朝食、餔食。到了晚上,老仙有點脫力,這么重的活,兩頓飯會將人累垮。所以決定,改成一天吃四頓飯,麥子帶領(lǐng)婦人連夜準(zhǔn)備第二天的晨食。
天不亮起床,飯已經(jīng)做好,小米湯泡小米窩頭。量不多,也就填肚子。朝食,婦人送到地頭,小米湯,小米飯,燴野菜。同樣,餔食也是送到地頭,小米菜粥。晝食回家吃,小米湯,小米窩頭,燴菜??傊?,孫家主食就是粟,或者說小米,小麥面很少,偶爾一點也是與小米面混在一起做窩頭。
最先受不了的是石頭、小豕,小伙子干活太猛,耐力不如老人家,老仙精明,跟著老陳、老楊的節(jié)奏,不緊不慢。到了晚上兩老頭沒什么事,老仙湊合,兩個年輕人基本上精疲力竭。老仙看著墾荒的進(jìn)度直搖頭,跟孬蛋講,這樣下去,夏播時地太少。孬蛋有什么辦法?只能巡邏的時候到處去取經(jīng),問各個里坊的老大,怎么能加快墾荒的進(jìn)度。
這些老大大多是孤兒出身,沒人懂怎么種地,但都明白,孫家勞力不足,墾荒有大麻煩。幾天以后,像是約好了一樣,不時有少年帶著工具來到孫圪垱,與老仙、石頭等打過招呼后,就動手墾荒。老楊、老陳不得不給他們講解,做什么,怎么做,怎樣才能省力氣,避免精疲力竭,第二天爬不起來。
幾天時間來了十幾個壯少年,孫老仙這才有精神合理安排,田地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平整出來。這些少年也不虧,平常賣苦力,只能混個半飽,現(xiàn)在幫忙,不但落人情吃飽飯,還學(xué)會墾荒種地。麥子等婦人的勞動量加大,每天也是累得半死。采摘野菜、做飯,保證十幾人吃飽,也不容易。尤其前幾天,每天都有新人,飯菜不足,只能麥子帶頭餓肚子。麥子這點好,打人的時候沒情面,干活吃苦的時候總是帶頭。麥子有句話總是掛在嘴邊:你們身體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