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的很多角色、很多情節(jié),該如何理解?
其實很多時候,要看你是怎么去看《紅樓》的——
是把它當做一部言語直白、沒有隱喻沒有深意的快餐小說,還是將之當做一部言語考究、意味深長的經典?
將之當做快餐小說的話,后面的就不用看下去了。
只因效顰是將《紅樓》當做不易經典來看的。
在那個**盛行,幾乎倒退回奴隸社會的清朝,曹公的用詞遣句必須小心謹慎,譴責與叛逆也必須隱藏在虛假的頌圣聲中。
十年心血,紅樓的經典,有一部分就是曹公的無奈造成的。
可即使如此,紅樓也有四十回失傳——這后四十回,除了曹公自己之外,顯然也只有脂硯齋等親近友人看過。
而效顰相信,這后四十回,很有可能是因為逗漏得多了點兒,觸動了當時的敏感神經,又來不及流傳天下,于是就此被和諧了。
而在前八十回,也有許多“將真事隱去”的地方。
展露在讀者們面前的,有些壓根兒就不是“真事”,而有些作者的真心,又只用三言兩語輕巧帶過。
但不管是輕巧帶過的,或者是被隱去的,曹公又必然嘔心瀝血的在前后點明,讓有心思考的人能夠發(fā)覺。
在效顰個人的感覺里,“釵黛合好”,作為主線中重要的一個情節(jié),就是前八十回里被隱去的真事里相當重要的一件。
那么,為什么說是被隱去的真事呢?
只因在這件事里,寶釵黛玉,尤其是黛玉的表現,是不合情理、不能呼應前后的。
&
首先,來回顧一下合好的過程本身——
黛玉在游戲中不想被罰,兩句詞脫口而出。
“良辰美景奈何天”
“紗窗也沒有紅娘報”
一句出自《牡丹亭》,一句來自《西廂記》。
然后,寶釵找上黛玉,指出這兩句話,以貌似誠懇之言,讓黛玉不要讀了雜書,移了性情。黛玉心虛,覺得寶釵不去宣揚還反過來勸自己,就此和寶釵合好,視寶釵為姐。
但事情有那么簡單嗎?
首先看黛玉說的這兩句詞,其中一句有明確的出處。
紅樓第二十三回,黛玉從梨香院走過,聽見戲子演習戲文,“良辰美景奈何天”一句,就出自戲文。
本就從戲文上聽來,何必心虛?
此后也有印證——
紅樓第五十一回,寶琴編懷古詩十首,其中八首是真有歷史,唯有最后兩首,卻也恰好是寫的《西廂記》和《牡丹亭》!
當時寶釵就說,“后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為是?!?p> 這是要撇開關系了。
但這時候黛玉的反應是什么呢?
她說——
“這寶姐姐也忒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這兩首雖于史鑒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里,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
這才是黛玉該有的反應!也是她對之前合好一節(jié)的解釋、辯白!
且寶釵雖平時人緣比黛玉好,探春李紈都和寶釵更為親近,但在這個時候,探春和李紈卻同時出聲贊同黛玉。
李紈也進一步說——“況且她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凡說書唱戲,甚至于求的簽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語口頭,人人皆知皆說的。并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
在紅樓的其他地方,對這個情節(jié)也多有照應。
比如說,元春省親,演了《牡丹亭》和《釵釧記》里的戲——換成話本,哪本不是“禁書”?
此后女先生說書,也不忌諱在女孩子們面前說才子佳人的故事。
更有大觀園里的丫鬟,開口紅娘鶯鶯……她們難道是哪里看到“禁書”了?
看書不行,但聽戲曲就可以。而“聽戲”,又是這些大家小姐逢年過節(jié)時常有的娛樂項目之一。且本來就是有從戲曲中聽來的。黛玉順口說上兩句,心虛害怕什么?
寶釵難道是傻的,拿這種不靠譜的東西去指責黛玉看禁書?
黛玉難道也是傻的,還真能被她唬???
說得難聽點兒,就是一時間被唬住了,日后回過味來,哪里還能視寶釵如姐?
是以,只要看看前后的諸多照應,是很容易肯定的,寶釵黛玉的合好過程,寫出來的,不是“真事”,而是“假語”。
那么,寶釵和黛玉到底是為何合好?怎樣合好?
好吧,說到這兒,效顰就有點兒啞口無言了。
這是一個謎團。
擺在面上的東西,推斷有假很容易,確認真情卻很難。何況紅樓缺失了四十回,謎團本身就缺了很重要的線索。
且作為紅樓正釵的其一其二,黛玉寶釵身上,可寫的、能寫的實在是太多。
而個人感覺,她們之所以合好,和她們的性情有關,也和她們在賈府的經歷、處境有關。但不管怎么說,既然被隱去了,那么真情就只能是腦補了。
在遠沒有曹公筆力的情形下,不敢亂來。
等到分別為黛玉寶釵開單章時,再來寫對這件事“真情”的推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