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么大道可期,笑話!一個天大的笑話。
至今猶存,始料未及,不期而遇,萍水相逢,若是這樣...憑什么?憑什么!思慮不周,徒勞無功,咎由自取,與我何干?可笑我們心有不甘,可笑世生自此無望,都是一個笑話。
是不是不太明白?嗯...我們也是似懂非懂好吧。
解釋一下。
首先。知道至今猶存是什么嗎?這是創(chuàng)世期!世界對于我等而言是虛妄的,渴望而不可觸及的。
至今猶存,便是創(chuàng)世期還在,當(dāng)我們某一天掛掉了,這個創(chuàng)世期也就沒了,至今雖還存在,但不會在開創(chuàng)什么了,至今猶存,已至終末。
不說那是世界的末日,而是我們在世的終末,也就是我等并沒有轉(zhuǎn)世到世界,換個說法就是失敗了,這是非常正常的失敗,也是非常普遍的,渴望而不可及也是多數(shù)。
若失敗了,我們還存活,只是不在世界而已,這便是始料未及,因還活著,我們會接著創(chuàng)世,哪怕創(chuàng)世已無用,是徒勞無功。
當(dāng)已至終末之后,世界的創(chuàng)世期已經(jīng)成為了過去式,創(chuàng)世無用了,對于世界無用,自徒勞無功。
或許有一天會與創(chuàng)造的世界不期而遇,但更多的是萍水相逢,擦肩而過,久遠(yuǎn)的事情,早已遺忘,遇到了也不一定在記得,就算記得,對于我等來說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窮途末路罷了,因緣際會的巧合或許會讓那一世成為我們的葬身之地。
為什么會成為我們的葬身之地呢?
我們能存活,能成長到不期而遇的地步,或許離不開世界的功勞,當(dāng)擦肩而過時,窮途末路也是正常的,可窮途末路總歸是不太甘心的。
這樣便是世生大道可期,我等窮途末路,而期至之后就是面對窮途末路的絕望旅程,這是不是很可笑?嗯。
當(dāng)我們與世界擦肩而過,同理世生亦不會挽回我等,彼此皆已錯過。
要是未來注定是彼此皆以錯過,我們能轉(zhuǎn)生嗎?不能。同樣,世界也是虛妄的。
本是虛妄,當(dāng)結(jié)果衍至未來而不存,那本可以不存,因是虛妄,但世有轉(zhuǎn)機,所以世生常常會把大道可期掛在嘴巴,但可期的究竟是什么?不知道。
我們期待過,故窮途末路亦有葬身之所,那世生期待過嗎?要是期待過,就算窮途末路,亦有安生之地,這便是轉(zhuǎn)機,因曾期待過未來,所以不至于淪為虛妄,可窮途末路并不好過,每一次都是末日。
要是未來是坎坷的,期待這樣的未來嗎?不會。
所以這份期待要一分為二,其一掛在子嗣身上,其二掛在自己身上。
掛在自己身上是為了安生,以至今猶存終末的方式,讓子嗣得以安生,不至于窮途末路,而掛在子嗣腦門上,則是為了讓子嗣干出點什么來,比如挽回,挽回一個又一個猶存至今的家伙,包括我們在內(nèi),那是豐功偉業(yè)。
理論上是可以完成的,但時間上會很悠久,其中考驗的不是能力與否,而是源遠(yuǎn)流長的傳承,而怎樣的傳承,怎樣的使命,才能一直流傳,這要看對于未來的期盼究竟有多大。
那是用不計其數(shù)的犧牲,來完成永遠(yuǎn)的未來,而期限是永久。
大道可期,期至久遠(yuǎn),是不是很可笑?哈哈。
那么怎樣的事物,才能永久的流傳?傳承?可笑。無期才可永久流傳。
比如世界點滴不存,凋零至盡,抱有未來的傳承,至寂滅而終,自此無期,永久流傳。
以無盡的方式完成無期,以無期來完成永久的條件,以永久來完成永遠(yuǎn)的未來。
這樣的期待有嗎?這可不僅僅局限于個體,而是整體。
每一個小小的生靈都有這樣的期待嗎?呵呵。
無望之說。
或許其中有些會有,但不是每一個都有,是以無望,因未曾無極。
在后世已絕無可能,這回事只在先天,而創(chuàng)世先天又是誰架構(gòu)出來的?這便是后世的可能。
可能已不在己,而是我等,要是換成世界來說,可能在后,這是后會有期。
轉(zhuǎn)世失敗,對于我等是可以接受的,可世界能接受嗎?不能。甚至是絕不能接受這樣的失敗,那么便對未來抱有期待吧,期待我等轉(zhuǎn)世重生,但這...很自私,至少我們覺的很自私。
算自私嗎?算。
但我們可以接受失敗不是,接受永遠(yuǎn)不存的失敗。
可以不轉(zhuǎn)世,可以不轉(zhuǎn)生,更可以凋零,但我們是不會凋零的,自信的不會凋零,非是不死,而是不滅。
至于這等自信的由來,顯而易見,我們具備一個意識體,因具備一個意識體,就算是身死燈滅,亦可轉(zhuǎn)生重來,等于說已經(jīng)具備了轉(zhuǎn)生的資本,無非是不是取而代之的問題。
取而代之是復(fù)蘇,而轉(zhuǎn)生是復(fù)活,基本上是以復(fù)活為主,復(fù)蘇為次,雖說意識體有些萌萌噠,但復(fù)蘇我們不在話下,當(dāng)然的,怎樣復(fù)蘇又是另一回事了,但不難就是了。
軀體雖沒了,但意識可以取代靈魂不是,復(fù)蘇不是什么大問題,同胞的說,而如今...我們算是不死不滅的貨色,意識不滅,而我們不死。
轉(zhuǎn)世成敗與否,不在于我們,而在于世生。
渺茫的契機寄托在世生的腦門上,而世生的未來亦可以寄托在我們身上,我等轉(zhuǎn)世是可以代表未來的,代表世生的全部未來,而這樣的未來越大越好。
創(chuàng)世是妄想,期待更為狂妄。
若成,永久的未來估計不可能,但可期。
若敗,無非是轉(zhuǎn)生重來,窮途末路,雖心有不甘,但可以接受,更何況,不在世,它們未必會讓我們留有遺憾,那心有不甘的窮途末路可能就是一個笑話。
渴望觸及、可期待來。
當(dāng)我們接觸了,世生可及嗎?若可及,待來望歸,終有期。
這是一些交代,交代世生多展望一下自己的未來。
名利權(quán)貴,財侶法地,皆有可取之處,我們不說一一道盡,但通通可以略知一二,只不過有些東西興趣不大,而且有些玩意是很靠后的說。
何為利?未來的利益大不大?
何為權(quán)?每一個家伙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前程?
何為貴?萬金之軀是否尊貴?
不說一通百通,但融會貫通沒啥大問題。
皆有名,利未來,洗滌自身,權(quán)當(dāng)以和為貴,寬衣解帶,萬金之軀。
世生無價,姻親伴侶,法相天地,子結(jié)交融,得天獨厚,這些說說也就是一個大體,在簡化一些,名利權(quán)貴構(gòu)建的是生軀,而財侶法地構(gòu)建的是世界,也可以說是蓋世,這些是虛的,但并不是沒有實質(zhì)的東西。
虛到了極致,那就是化虛為實的造物,比如丹陣符器。
虛質(zhì)的根本便是實質(zhì)的基礎(chǔ),這是前提條件,也就是需要萬金之軀,這是最基本的,而萬金之軀怎樣構(gòu)建也顯而易見。
皆有名,已自主。
展望未來既是利,以龐大的利益來洗滌自身,穿上權(quán)利的外衣,包裹住浮弱的身軀,這樣的衣裳很寬很大,大到難以解脫,接著洗滌便是將這很寬很大的外衣給縮緊,也叫束身,不然這樣的衣服大到脫不下。
當(dāng)衣服緊縮到觸及自身的根本,也就是名望帶來的自主,可以脫下了,穿衣而不自知,接觸可以脫離,而脫下的外衣至于何處,其一:歸還。
物歸原主,從哪里來,還到哪里去。
從莫須有而來,還至莫須有,別擔(dān)心一根根吸管會堵死,我們還在,要是我們不在了,這樣的歸還則會造成堵死,當(dāng)然這也是固步自封,世成無漏的步驟。
其一是歸還,這是普遍的。
其二則是蓋世,把脫下的衣裳覆蓋世界,這也是正常的固步自封,就算是我們還在,蓋世亦可以對我等造成屏蔽的效果,當(dāng)然,屏蔽之后,流淌的未來不在是無限的了,暢享未來的根源已經(jīng)斷絕了,之后潔身自好了,算是千金之體。
這是因蓋世而成就的千金之體,脫下的衣裳成為了千金之體的根本。
富家千金之說,而這樣的千金之體,只有一位,而這一位就是看誰解脫的次數(shù)更多了。
若世界磅礴,非一次解脫就能斷絕的,也就是說可以脫離多次,直至斷絕,而次數(shù)最多的那一個就是富家千金了,而世界則是萬金之軀。
一個是千金,一個是萬金,其中的差距可想而知,而且這個千金真的是解脫次數(shù)過千嗎?呵呵。
世生有一千嗎?沒有吧。
若世界是公平的,則沒有千金這么一個說法,也就是金貴,雖說千金流傳,但也僅限于流傳罷了。
金貴玉足,才是常數(shù),玉體安康,立足于世,千金之說在于世,當(dāng)世是穩(wěn)如泰山的,它并不會挑選出一位千金,讓余者皆為賤。
千金一出,余者皆賤,故世會以千金打底,蘊養(yǎng)出一位又一位千金來,這是世界的方式,也是本能,而這對于世生來說是利好的,世生皆金貴而不賤,但萬金之軀是一具空殼就是了,所以才能蘊育出千金來。
底蘊兩分。
萬金作底,千金待蘊,金身玉足,小巧玲瓏。
這建立在世界是活的,要世界不是活的,世生爭取,貴賤立分,萬金散華,千金易出,賤者是貧,這樣會立即出一位千金,而余者貧而不賤。
那么什么又是貧?分散。離心離德,因貧散分,天命四散,重聚那是千難萬難,需以千金為核,聚富貴之身
非無千金左右,貧民聚攏,非富是福,而福祉期禍。
聚是福祉,但聚的過程則是期禍,如天命四散是大勢,逆大勢而為是不是禍?是。期間坎坷自不用多說,重聚福祉之日,也是大禍臨頭之時。
每一片福祉,那都是一片廢墟,在廢墟中重立可是會遭殃的,舉步維艱,當(dāng)為貧時,可沒那么容易扭轉(zhuǎn)。
期間不僅要面臨重聚禍難,而要遭受福祉災(zāi)劫,非千金不可為,但千金會違逆嗎?通常是不會的。
萬金散華,成就一位千金,而這個千金的使命則是重塑萬金之軀。
那么怎樣重塑?若有氣運之說,貧者淪窮,以此來重塑萬金之軀,舍天下生而成一己,這可以是私,萬金之軀未必再會散華。
若散華與之前別無二致,余者金貴玉足。
要是一己之私,那...離世吧。世界供養(yǎng)一位萬金之軀,會窮盡的。
要是窮民自力更生,則是賤,以諸多賤民來供養(yǎng)這么一位萬金之軀,至于為什么會是賤,動點腦子想想,明明養(yǎng)不起,卻非要養(yǎng),這是自己要養(yǎng)的,還是萬金之軀逼迫的?
自己要供養(yǎng)則是賤。
若是逼迫則是驅(qū)逐為主,若是誘使那也太笨了,雖非賤,但卻是塵埃,而堆積的塵埃會蒙蔽這位萬金之軀的光芒的。
萬金之軀,不離不棄?嘖嘖。打落塵埃,是賤歸由自身,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世界還健康,可就算世界還健康,打落一位萬金之軀,亦會蒙塵,這也算是兩敗俱傷了,這是世界的放逐,不惜兩敗俱傷,要是萬金之軀腦子沒病,一般都是會跑的。
真等到放逐之日,那下場可不見得有多好,當(dāng)賤歸由己身時,則是放逐之日,而世生本窮,終有一盡。
誘使非賤,但窮盡一生,亦是作踐。
這是非常糟糕的結(jié)果,不論是對世,還是對生,還是對萬金之軀來說,都是敗壞的結(jié)局。
所以當(dāng)以一己之私,成為萬金之軀的那一刻,可以離開了,就算不為世,也要為自己想想不是。
養(yǎng)出這么一位萬金之軀,讓世生貧窮,但它離開了,不過這份貧窮終有一盡,總歸是有結(jié)余的,當(dāng)結(jié)余的財富多了,又會養(yǎng)出一位萬金之軀,不是每一位萬金之軀都不會散華的。
雖說不會的離開了,留下的不一定是會的,但甘心嗎?不甘心自有期望在。
不會的離開了,留下的是會的,因期望而存,也因不甘。
這就像是吃了那么多苦,但卻灰溜溜的跑了?不能忍!就算要跑,那也拿到報酬在跑,未嘗不能順帶報個血仇,嘗嘗自己的鮮血,究竟是個什么滋味。
嗯...報仇雪恨!
至于仇家是誰,可以是我們,可以是世界,可以是世生。
金貴玉足之際,報仇雪恨,轉(zhuǎn)世而離,前提是有貧窮這回事,而不是我們塑造的經(jīng)歷。
不然?報仇?
確定這種貧窮且能自主體會的經(jīng)歷是仇嗎?小心追殺到天涯海角也要清理門戶的說,而這等經(jīng)歷帶來的是轉(zhuǎn)世的契機,雖說會轉(zhuǎn)世到窮苦人家,但卻天賦異稟,而轉(zhuǎn)世不是離世,不是一去不歸的那種,而歸來的方式則在于這戶窮苦人家了。
家門不幸,寒門貴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兼濟天下的作用便是折返。
世界總有誰很窮,總有誰很富不是?拿富的兼濟窮的唄。
雖說有些富理所應(yīng)當(dāng),但對于外來者而言,這份理所應(yīng)當(dāng)并不適用,所以可以重分,這種不講它世規(guī)矩的情況,自然而然會面臨遣返。
不在一世,僅在一時,不尊其理,時盡返生。
金貴玉足是可以轉(zhuǎn)世的,這是作用,而千金之體和萬金之軀的作用更大。
有那么一回事是良緣,千載難逢的良緣,它可以適用在千金之體身上,萬金之軀更是不世良機。
有緣那回事,未必有什么機會,而萬金之際它可以給無緣的事物創(chuàng)造出空隙,讓其有機可乘。
如金貴玉足是怎樣來的?萬金之軀帶來的,那金貴玉足它的作用是什么?轉(zhuǎn)世!
不世良機,千載難逢。
這些是固步自封的一些情況,解脫的次數(shù)是有限的,而且還得不爭,若不爭則僅有一次。
至于另一種則是用未來不停的洗禮了,一次又一次的脫下權(quán)利的外衣,物歸原主。
這是無限的,可能脫多少次?世生能妄想多少未來給自身洗滌?雖無限,亦有盡,是極。
能洗禮多少次,在于自身的前程是否遠(yuǎn)大,而能解脫多少次,則在于自主,而多少多少,這是切割的情況。
妄想未來,洗禮自身,解脫外衣,這便是一次切割,而未來是可以一直穿戴的,解脫也可以是只有一次的,不然能切割的次數(shù)可不多,因切割多了,不在知覺。
那所謂的萬金之軀,說是這么說,但主要是靠疊加而來的。
不然誰還能解脫一萬次?開什么玩笑。
雖有可以有那個期望,但那個期望是不切實際的,或者說重復(fù)了,所以通常是疊加。
世生可能過百了,但不一定過千了,而過百也行,每一個都是千金也可以,要求也不高,解脫一次就行了。
世生過百,解脫不過千數(shù)。
算作一百好了,每一個世生脫了一件小衣服,總共脫了多少?一百!而世界是一個整體,這一百可以當(dāng)做是世界的上限。
當(dāng)世界具備這個上限時,世生的上限理論上可以脫一百次。
要是每一個世生的上限是解脫一百次,那世界的上限又是多少?萬!哪怕這份萬金之軀是一具空殼,但它仍有堪比無限的前途。
因世生解脫是歸還,所以萬金之軀是空殼。
那么世生究竟有沒有過百?不清楚。
肯定不止十,但究竟有沒有過百就是問號了,忘記了,可能過了,但也有可能沒過。
折中一番,那就是剛好百數(shù)。
金貴玉足是自力更生,而萬金之軀則是空殼,這代表誰都有成為萬金之軀的可能性,折中百巧,萬金是極。
甚至于根本不用世生自力更生,那衣服我們早就準(zhǔn)備好了。
穿戴之衣視為前程,那堪比世界的前程每一個世生都有一份不是,而解脫之衣視為貧窮,以貧窮來解開那份前程,從而物歸原主,由我們來伺候。
就算不過百,但一番折騰,世生自己還能穿上一次,解脫一次,那也過百了,不過百,五十總有唄,不止十,折百少五,而至萬。
少折極有限,多貴無極生,萬金之軀,無極之列,太過縹緲。
架構(gòu)出每一個都有萬金之軀的可能,便是為了化實,為了造物...所以萬金之軀存在極限,以少為主,至于這樣才能干破這樣的極限,這便需要外物了,但還是不要干破的為好。
外物雖是實體,但如果有誰干破了極限,所有的實體都會遭受虛幻,無極之日,萬物歸墟可不是什么笑話,可萬物能自行生長,所以不至于歸墟,但凋零是必不可免的,而且破限那玩意畢竟帶了一個破字。
說是說不破不立,但關(guān)鍵你它丫要能立起來丫。
基礎(chǔ)條件是湊好了,然...財富成空。
五十而至萬是我們的方式,而世生應(yīng)以多為主,以百而至萬,在折五十以補財富空缺。
生生百位,輪空過半,四九之?dāng)?shù),這遁去的一不是為了別的,而是這個一可以頂五十,成九九至極,這樣就算誰破限了,也能構(gòu)成一個圓缺,你不能說它缺了什么,也不能說它是圓的,而是一個巧合。
通過這樣的圓缺巧合不停的彌補,來完成圓滿的五十,自此輪空不必,空則多余,反正玩是這樣玩的,就是有些遠(yuǎn),遙遠(yuǎn)的事情不用那么太在意。
于我們來說,不過是借助這檔事,來溝通侶的渠道,不然空空如野的財富可沒法溝通。
與世生而言,這樣的侶是世與生的溝通,也就是生靈與世界兩者溝通,但于我們來說則是世生于我等。
生靈與世界溝通,可行造物之舉,但多是以仿制為主,因創(chuàng)新不易。
至于怎樣勾連,生靈本在世,勾連這一步那是水到成渠的事情,沒有水到成渠這回事也簡單,化生養(yǎng)世,在通過世界蘊育而出,返本溯源,也是勾連也是給自身的一次洗禮,讓本身可以超然世外,達到創(chuàng)新的地步。
雖說世界之外還是世界,但卻可以看到,而看到的這部分則是對于本世界的創(chuàng)新。
返本溯源這回事,完成了侶的這一步,之后則是法。
若造物造的是實質(zhì)的東西,那么有得必有失,這等同于是交易,拿自己拿世界去外在換取本身不具備的事物。
那么自身有什么是多余的嗎?沒有!所以多是以世界的東西來作為交換,拿世界的東西交換了外在的產(chǎn)物,那么還能創(chuàng)造出來嗎?要是創(chuàng)造不出來,這對于世界便是缺失,而新的事物則是對這份缺失的彌補。
平白無故給世界彌補一下,這是虧本。
能造物,但卻是虧本的買賣,這也是限法,那法不輕傳之說,純屬因為傳了造物是虧本的。
不明所以之輩,行造物之舉,不行彌補,反而己用,這對于世界可就是災(zāi)難了,世界會因此越來越薄弱,丁點舉動可能就是重創(chuàng)。
所以法這玩意不是不輕傳,而是壓根就不傳,不明不傳,明則自悟,需要傳嗎?不需要。那傳的是一份告誡,告誡其為什么是虧本的。
當(dāng)涉及世外時,多是以吸取養(yǎng)分為主,但以超然世外,這樣的養(yǎng)分可以用于世內(nèi)嗎?不行。
外在的養(yǎng)分,對于世內(nèi)是雜志,不是原本的渠道,或者說到了法這一步,世生能開辟自己的渠道了,可這樣的渠道不能用于世界內(nèi)部,就算要用,這需要一層又一層的過濾,那么自己過濾試試看唄。
返本溯源之后,自身相當(dāng)于一個小小的世界了,能過濾這樣的雜質(zhì)嗎?吃下去的會吐出來,難受的想吐,體會體會世界的感覺,為什么它會吐。
所以唄,當(dāng)感受外界時,吸取的要是親近的事物,別什么東西都啃,當(dāng)然啦,外界的事物可能是無形的,更是空的,吐出來不一定會難受,而是本能,但本能的會吐就是難受的反應(yīng)了。
或者說初入法則之境,不會讓其吸取什么難受的事物,畢竟是從小到大不是,給一個娃娃上手不是地獄難度,除非世界本身就很困難。
這樣的話,法則便是空的,但它其實不是空的,這是感悟法則的過程,不空是什么?
難!
讓空空的法則成為難,成為險,在遇難呈祥,逢兇化吉,這便是把法則理解成困難的事物,在解決這樣的困難,解決了困難的法則,在吸收這樣的法則,這樣便不會吐了,只進不出的那種。
理解困難,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吸收法則,這便是過濾,一層又一層的過濾。
有些法則,那是極為精純的,雖說用完就沒了,那不知過濾了多少遍,這樣的法則在世界用則是反哺,無論是用來干什么。
用于殺戮,這樣的法則便是殺戮,因它本身空的,是被理解出來的。
用于搶奪,則是搶奪。
用于長生,則是長生。
法則是養(yǎng)分,但用了便是法則,前提是這樣的法則是純凈的,世界不會吐,那么它可以成為世界的法則。
用于世界是一種方式,而用于己生又是一種方式,當(dāng)法則用于己身,說效果沒什么特別的效果,就是世界親睞有加。
這樣就像是世界是一個寶寶,世界親睞你,為的是你身上的法則,讓你喂食,不喂就是纏著你。
要是本身對世界造成了破壞,這份青睞則會遠(yuǎn)離,害怕了,站在世界的角度,那就是你它丫不僅不喂我,還打我,疏遠(yuǎn)!
那樣的親睞可以是一定程度上違反世界的規(guī)矩,不講理的說,世界對其有很大的容忍度,可要是太過分,膽小的世界可能會鼓起勇氣直接將其拍死。
這可不是什么一步步的刁難了,而是一次到位的拍死。
當(dāng)拍死了這么一位法則之體,世界嘗到甜頭了,那往后的法則之體就倒霉了,因世界在使用武力,這個就不是一次性拍死了,而是類似于剝奪,這就像世界開始不知道香香的是什么,故而圍繞糾纏,但之后感應(yīng)到了,不給?我自己拿。
理解法則,不代表理解世界的作為,更別提給世界開口了。
生靈會交流,世界其實也是會交流的,但生靈聽不懂就是了,當(dāng)然世界也并不孤獨,生靈的交流,世界會以為在跟自己說,雖說同樣聽不懂,但也不會嫌煩,嘰里咕嚕也挺有意思。
世界說話也是同樣,嘰里咕嚕的完全聽不懂,而之所以有那么小小一部分是聽得懂的,那是因為生靈有些話是的的確確是對世界說的,這就造成了紛亂雜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能聽懂的完全說不出口,這不是截取其中的內(nèi)涵就能說出來的,而是要言盡其說。
那回事叫什么來著?眾生語錄,言出法隨,完成言出法隨那回事可是非??量痰模@個前提門檻便是眾生語錄,而且還僅僅是門檻,法隨也僅僅是法隨而已,無法隨個屁,額...可以隨份法力。
世界拍死的,剝奪的,不是法則,而是法力,借法力一用,當(dāng)用法力干點什么,則是法則雛形,這樣的法則誰都可以用,但需要法力,這是修練法則,獲取法力,調(diào)用法則,而前者反哺世界的屬于基本法,用于殺戮,則是殺戮的根基。
基本法會因殺戮而壯大,但世界可能也會因殺戮而毀滅。
這是基本法,殺戮可以壯大殺戮法則,不代表誰都可以修練殺戮法則,法則雛形是屬于世界的,但殺戮法則是屬于個體的,比如誰用法則在世界施行殺戮,世界則具備殺戮根基,當(dāng)世界有殺戮時,這份法則會被壯大,而壯大了可以被注入的家伙使用。
使用于內(nèi),既是賦予,比如多個什么殺戮之子的家伙,這是法則層面的賦體,讓其成為誰誰誰的天賦等等,同樣,這也是消耗壯大的法則,避免不可控。
注入殺戮的家伙可以局限住殺戮,但如果這份法則過于壯大,則難以局限住了,這樣世界便會有更大的殺戮,致使毀滅也并非不可能,至于法則雛形,本是純凈養(yǎng)分。
這是注入者未用法則來干點什么,而是純粹的注入世界,那么想要使其成為法則雛形的基本條件便是和世界溝通,要是溝通好了,可以用世界之力來干點啥,形成所謂的法則雛形,純凈的養(yǎng)分世界可是只進不出的,且溝通很難。
額...也并非只進不出,比如說純凈的養(yǎng)分要是使世界脫胎換骨了,那么遺骸自然會被吐出來,別名升華了,自身的全部已全部被這一個層次的養(yǎng)分取代,但升華這玩意更難。
難點之一,世界很大,而法則真的能全面覆蓋嗎?而且法則的精純程度是不同的,若非同代,若非同氣連枝,升華簡直是妄想,而升華也是世界吐出來的方式,去舊迎新。
舊的軀殼將成為法力,當(dāng)用這些散落的法力干點啥,則會形成天賦,由世界生成的法則天賦,要說潛力那簡直無與倫比,要說實力...世生多了,每一個家伙分潤的法力只有那么多就是了,潛力無與倫比,但實力拉垮,不過這卻是正兒八經(jīng)的法則。
世界升華,即代表可以承受所有的法則,任由施為,這也是代表法的大成寫照。
法則大成,無需感悟外界了,而是感悟天地,天大地大世最大,內(nèi)法自身,無需理外,那時只有外界理本世的,而不是本世理外界的,那是天地擴張之始,也是造物的開始。
地指的便是造物。
法相天地之際,造物不在是虧本的買賣了,虛可化實,無與倫比的潛力亦是化實的根本,這份潛力至高,便是化實的極盡,每一個世生的潛力,代表這座世界升華的世界。
感悟天地是把這份潛力給兌現(xiàn),而造物同樣是兌現(xiàn)這份潛力。
無與倫比的潛力是什么?
感悟天地,世界是不是會成長?是。所以每感悟一份,潛力在兌現(xiàn)一份的同時也會給世界增加一分底蘊,而這份底蘊則會蘊養(yǎng)世生在攀新高。
世界升華是有極限的,當(dāng)世生抵達這份極限時,每多成長一分,則會讓世界多出一塊地盤來。
開天辟地的由來之一,這多出的一塊地盤是空的,但卻是世界的雛形,誰要是占據(jù)這個地盤,誰就是理論上的世尊,每一塊小小的地盤則是一界,固然它很小,但卻是一界,這需要誰以感悟天地的方式,把潛力兌現(xiàn),才能成為一界之主。
當(dāng)一界與世齊平,作為界主,分化眾生是不是很正常?一界很小很小,但可以造,那是造化,前提是別造出來太多東西,一界很小,造出來的東西太多,可承受不住,需要緩慢蘊養(yǎng),造化出來的東西便是這一界的根本了,而這造化期間也是所謂的創(chuàng)世期。
雖說小,但前途不可限量的說。
全部造化出來之后是不如原本世界的,畢竟是由虛化實,且不曾經(jīng)過歲月的積累,可在本質(zhì)上不比原本的世界的差。
世與界是兩回事,但彼此相同。
若界是小家伙,那世界會照拂嗎?會的。造化等同于兌現(xiàn),省去了無數(shù)歲月。
至于另一種方式則是等待,等待其自行衍變,當(dāng)界主主世,本身便是衍化的媒介,而衍化出來的東西就不比原本的世界差了,彼此不同,但沒有差距。
世界不會照拂,因以衍化的方式不小了,因界主而不同,算是分支,至于造化所得,感悟出來的是來自何處?原本的世界。嶄新的世界可沒有感悟這么一說,它的衍變方式是以界主為核心做出的推衍,這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最適合的。
造化隨心所欲,不是最適合的,但卻是自身喜歡的,這是地,自成一界的地,需要把潛力以感悟的方式兌現(xiàn),在攀新高,而每一界則是世界的地,世界因界而分,也因地而立足于世。
界域越多,自身越是完善,所以唄,世界不會放任界域不管的,小界域,世界會照拂,而大界域,世界會出力,在將要界域崩塌之際出力,因界域如同世界的肢體,截肢都會挽留的好吧。
造化是一種方式,衍變又是另一種方式,一個短,一個長,長的可能長到世界完蛋了,這個界域還沒衍生出來,而且估摸著完蛋還可能是多數(shù)。
世界是有氣數(shù)的,每一界的開辟消耗的是世界本有的氣數(shù),氣數(shù)耗盡而沒有新生,世界可是會完蛋的,而且在界域衍變的過程中,氣數(shù)也會消耗,不過這是消耗罷了,可以恢復(fù)的說,不像開辟一界,那氣數(shù)沒了就是沒了。
如世界的氣數(shù)是十,這也可以說是歲數(shù),代表世界經(jīng)歷的階段,開辟界域損耗的是一,氣數(shù)成為九,那么界域衍變的同時還需要十份氣數(shù),因世界歷經(jīng)了十個階段,也就是十歲。
界域想要衍變成同等規(guī)模,亦需要十份氣數(shù),這樣的氣數(shù)可以給,因世界可以恢復(fù),可要是界域多了,給了這個,給不了那個,且氣數(shù)的恢復(fù)也是難題,沒那么好恢復(fù),甚至可以說很難。
當(dāng)氣數(shù)恢復(fù)很難,那界域的衍變就慢到了極致,說是天長地久,??菔癄€都不為過,因是以一化十,另行衍變,這也是所謂的下界,一份實質(zhì)的氣數(shù)化了,也就有了下界之說。
在理論上下界等同于原本的世界,但到了原本的世界則會削弱,這是元氣上的差別,當(dāng)然這也有好處,那就是世界只要出一份氣數(shù),就能把下界補足,且在補足的同時讓兩者更為緊密,但怎么說?缺點就是慢。
下界一份為十,另行衍變,慢到出奇,慢到世界完蛋了,下界還在悠哉悠哉的蘊育,這也不能怪世界,界域太多,需要的氣數(shù)更多,而恢復(fù)的氣數(shù)...那難度...嘖嘖。
氣數(shù)可以說象征著歲月,世界需要步入到一個新的進程,還能把消耗的氣數(shù)給恢復(fù),而為了恢復(fù)氣數(shù),新誕生的進程氣數(shù)是虧空的,因虧空導(dǎo)致氣數(shù)將盡。
這個誕生的氣數(shù)盡了,其他的氣數(shù)會不會也耗盡?會。
所以唄,開辟界域還好說,但轉(zhuǎn)嫁氣數(shù)這回事則會讓世界陷入到不進則退的程度。
硬頂著不進則退的衰變,讓界域衍變完成,那界域的氣數(shù)會來填世界的空缺嗎?這對于界域可是損失,而這一次損失可以讓世界恢復(fù)消耗的氣數(shù)。
開辟一份界域,需要一份氣數(shù),而支持一份界域的誕生,亦需要一份氣數(shù)的回報,這也是加速界域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就算是由界域自行衍變,在由世界補足,那界域是不是要提供一個氣數(shù)來用以恢復(fù)?需要。
那么界域誕生新氣象時,在恢復(fù)虧空氣數(shù)的同時,則會產(chǎn)生缺失,新的氣象并不完整,這是界域本身需要補足的地方,因消耗了一個氣數(shù),不足以讓氣數(shù)誕生,只能產(chǎn)生氣象,而補足的方式則是氣運,氣運綿長,可補氣象缺失,完善氣數(shù)。
總的來說,世界本身可以支持開辟界域,這是賠本的買賣,而界域無論怎樣作,都會產(chǎn)生一段時間的虧本,想要不虧,那得在下界發(fā)展足夠長的時間,讓一分為十的氣數(shù),厚重到凝聚歸一,這是界域的方式,氣數(shù)只有一,暗合氣數(shù)之變。
給的是一,怎么能變出二?那得虧。
第二種則是互補,也是以造化的方式,衍變悠長,而造化迅捷,兩者之間可以互補,這樣可以有二,互補是二不是。
地界是弄出來了,但很小好吧。
地界很多時候是不如世的,畢竟人家在先,除非敗退,不然超越別提,但所有地界加起來是可以把世界給掀翻的說。
開天辟地是好事,很也容易壞事,而辟地這回事對于我們來說則是為了讓造物名副其實。
沒有地造個屁,有地可以玩玩,玩玩感興趣的事,玩玩那牛嗶哄哄的丹陣符器。
結(jié)個丹,布個陣,制個符,練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