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這伙燕軍哪來的?
“什么?。糠艞壯鄧魈幊浅兀??”
聽到這話,郡守一臉震驚道:
“這……這怎么可以……”
燕國雖然不大,但也有數(shù)百里江山。就這么全部放棄的話,未免有些太可惜了。
更何況,身為地方主官,他本就有守土之責(zé),若是一箭不放就將所有的轄區(qū)都放棄掉的話,將來難免會遭到上峰怪罪,而后丟官罷職。
“此時的放棄只是為了更長遠的堅守!”
李信知道自己的話會引起對方什么反應(yīng),因此也不著急,而是和顏悅色地說道:
“一旦將燕軍擊敗,我軍不是還可以再次收復(fù)這些土地嗎?”
“這……這……”
郡守被李信的話說得有些心動,正想點頭答應(yīng),卻聽一旁的郡尉高聲喊道:
“不行!我等深受王上信任,這才被委以重任,統(tǒng)轄這燕國數(shù)十座城池!如今你卻讓我們一箭不放就將全部城池丟棄掉,這是何居心?。縼砣?,給本官將這個敗軍之將拖下去,好生看管好,別讓他跑了!”
“你……這……”
李信被郡尉的舉動弄得一臉懵逼,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之前還對自己報以微笑的郡尉竟然能夠這么快就翻臉,并且還要將自己關(guān)押起來,當(dāng)即大聲爭辯道:
“某之所言一切都是為了秦國,為了大王?。 ?p> 然而沒有用,此時殿外的衛(wèi)兵已經(jīng)沖到了李信的身旁,拖著他的身子便朝李信的小黑屋走去。任由李信如何呼喊,他們都沒有停下手中的動作。
“這……”
郡守也被郡尉的行為弄得一臉懵,當(dāng)即轉(zhuǎn)頭看向郡尉道:
“莫非……君賜有更好的退燕之策?”
名為君賜的郡尉聞言不由笑著搖了搖頭道:
“自然沒有……”
“那你為何?”
郡守被郡尉搞得不會了,明明自己沒有辦法,卻不許別人提出意見,這是個什么說法?
“某雖然沒有更好的退燕之策……但是這退燕之策不是已經(jīng)在咱們的面前擺著了嗎?”
郡尉看向郡尉,一臉微笑道。
“你是說???”
聽到這話,郡守也終于明白了過來,當(dāng)即眼前一亮道:
“咱們使用李信提出的辦法,而后將功勞都攬在咱們頭上?”
“這是自然,之前李信的計策只有咱們兩個人聽到了,將來就算他要告咱們,也沒人給他當(dāng)證人,因此咱們不必?fù)?dān)心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患。”
郡守一副勝券在握的模樣道:
“想這李信,當(dāng)真可笑,竟然妄圖借咱們的手,替他自己立下功勞。他也不想想,真要那么做的話,咱們在王上心中的形象會變得如何無能。果然還是年輕啊,心中想的只有自己和功業(yè),絲毫不知道替同僚考慮!”
“這倒也是,真要按照李信的說法去做,功勞都是他的,咱們什么都撈不到,到頭來還要落得一個無能的評價,何苦來哉呢!”
郡守點了點頭,贊同道:
“如此,那咱們就這么辦。按照李信的計策行事,而后平分這份功勞!”
“這是自然。”
郡尉笑著點了點頭,而后對著外頭的衛(wèi)兵喊道:
“來人!”
“在!”
聽到聲音的衛(wèi)兵快速入殿,對著郡尉行禮道
“傳令下去,讓各城守軍都從各自的防區(qū)內(nèi)撤出來,到薊城來集合!若有拖延不從者,軍法伺候!”
“唯!”
衛(wèi)兵領(lǐng)命,轉(zhuǎn)身便準(zhǔn)備下去傳信。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名斥候卻突然沖了進來,對著殿內(nèi)的郡守郡尉二人道:
“大……大事不好啦!城外突然出現(xiàn)上萬名燕軍,似要朝咱們發(fā)動進攻??!”
“什么!?”
聽到這話,郡守和郡尉二人瞳孔猛縮,一臉難以置信地吼道。
……
“想不到,咱們竟然可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聚攏起這么多的部隊。”
薊城外,燕起看著跟在自己身后的大軍,一臉感慨道:
“這部隊拉得,也未免太容易了些吧?”
“這沒什么好奇怪的,燕國采取的是分封制,每個國人上頭都有自己直屬的貴族。只要這些貴族振臂一呼,他們很快就能聚攏到貴族們的旗下,參軍作戰(zhàn)?!?p> 一旁的張良聞言,不由笑著搖頭道:
“再加上這兩個月來秦軍在燕地倒行逆施,失了人心,這些燕國國人參起軍來自然是更加主動。幾日之間拉起一支萬人部隊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仔細想來,卻也不是什么難事?!?p> 若論國家動員能力,分封制真是拍馬都趕不上郡縣制。但若是要論底層動員能力,那郡縣制簡直連給分封制提鞋都不配。
原因很簡單,分封制下領(lǐng)主林立,國家根本無法將政令推行到基層,自然無法有效動員起底層力量。而郡縣制卻沒有這么多的領(lǐng)主,國家政令下達起來自然要容易得多。
但是這種容易是有代價的,郡縣制權(quán)力自上而下構(gòu)建,國家的權(quán)威到了基層自然就不剩多少了。雖然依舊要比根本無法下達底層的分封制強,但是真要和達成統(tǒng)一意見的分封制比,那依舊是個弟弟。
分封制很坑,但是也很強大。一旦分封制國家從上到下都達成了統(tǒng)一意見,那么其爆發(fā)出來的力量就遠不是郡縣制所能比擬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7世紀(jì)的波蘭,選王制以及一票否決權(quán)制度下波蘭的國家動員能力可以說是稀爛,任何一個小貴族都能通過投票否決掉國家的政令,進而使得整個國家處于破碎的邊緣。
但是當(dāng)整個國家都達成一致意見的時候,波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戰(zhàn)斗力卻直接令整個歐洲都驚掉了下巴。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在波蘭翼騎兵的沖鋒下毫無抵抗能力,處于滅國邊緣的奧地利因此而獲得了新生。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如此輝煌的戰(zhàn)績,竟然是一個令法國王子不惜放棄王位也要逃離的國家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
而如今燕國的情況,就與當(dāng)時的波蘭非常相像。在秦人的嚴(yán)酷統(tǒng)治下,所有燕人都達成了一致意見,那就是一定要趕走秦人,恢復(fù)以往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燕起只要打出燕王孫的旗號,自然就能輕易地聚攏起所到之處的所有民眾,并且將他們編入自己的軍中,對薊城形成攻擊之勢。
呆呆獸本呆
選王制:波蘭的特色制度,由一群貴族一起選舉國王。但是由于擔(dān)心國內(nèi)貴族成為國王后會打破國內(nèi)平衡,因此所選出來的國王多是外國人。 一票否決權(quán):字面意思,任何一個小貴族都能對國策進行一票否決,以至于國家基本上什么都做不了。 法國王子:指亨利三世,這家伙出生在歐洲中央集權(quán)最強的法國,而后被選為了波蘭國王。原本他以為自己能像法國國王一樣發(fā)號施令,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自己啥都干不了,而后便氣得直接拋棄王位,回國去了。 由此可見,波蘭被三國瓜分不是沒有原因的。就這種稀爛的政治制度,不被瓜分那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