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陪你一起憶鄉(xiāng)愁

64,我的家(下)

陪你一起憶鄉(xiāng)愁 沙棗樹林 2632 2022-08-10 10:16:25

  二是饞著我家后院的菜窖。在我兒時的張家莊子,家家都有一個菜窟,用于儲藏冬菜。這是因為當(dāng)時農(nóng)村的條件有限,一是沒有冰箱儲菜,二是也沒有市場可以買菜,秋收后,從地里挖回來的蘿卜,土豆,大白菜,大包菜,如果在深秋時節(jié)不在菜窯儲備好,整個冬天都沒有菜吃。

  儲菜就要挖菜窖,我記得挖菜窯最盛行的時候,是備戰(zhàn)備荒挖地道的年月,也是電影《地道戰(zhàn)》影響最深的時候,家家挖菜窖,一是當(dāng)菜窯用,二是備戰(zhàn)備荒作為防空洞使用。小孩子參與挖窯的興趣最高,主要是覺得好玩。挖好的菜窖一層層碼好土豆、胡蘿卜、心里美,用砂子埋上,不然它會糠,所謂“糠”就是蘿卜里的水分都蒸發(fā)沒了,心里全是瓤子。上邊存放白菜,窯口放芹菜等蔬菜,因為葉類蔬菜存放的時間不宜太長,放在窯口先把它吃,能放長久的東西都放在窯的最里邊最深處,白菜是要分層擺放的,為了減少腐爛,每層之間要夾以高粱秸稈,以利通風(fēng)。隔個把月的,還要下去倒窖,就是將白菜一層一層地再重新碼放一遍。每次倒窯,我和我的幾個弟弟都搶著去,一是好玩,可以玩地道戰(zhàn);二是看霧氣,冬天,每次開窖時,窖口就會往上冒出狀如煙霧的白氣;三是每次下去還能享受口舌之欲,吃蘿卜和心里美,冬天的地窖里還有冰塊,我們把它當(dāng)做冰棍吃。

  夏天,窖里沒菜,多是空的,對我們這些小孩子來講,菜窖是避暑的圣地,也是藏貓貓的好地方。

  三是我對家里的麥草垛有遺憾。我小的時候家家都有麥草垛,我們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就相互攀比誰家的麥草垛大,誰家的麥草垛高,每次我都落于下風(fēng),心里可不甘了。我家的麥草垛小,那是因為我們家成分高,每年分的麥草少,再說那個時候我們兄弟幾個都還小,家里沒有壯實的男勞力,壘不起高高的麥草垛。等我們長大了,我們又離開農(nóng)村了。

  第4件事是我們家的燕子窩。記得小時候,老家的老屋里就有一窩燕子,它們年年飛回來住,送走了一窩又一窩燕子,俗話說“燕走不過九月九,燕來不過三月三”,過了清明,燕子就都回來了,我印象中燕子特別靈巧,它的窩坐在老屋頂?shù)哪绢^行條上,為了它出入方便,我爺爺把門上窗口的一個窗隔糊紙撕了拳頭大的一個洞,那燕子從窩里一個展翅箭一般的從窗戶洞里飛了出去,回來的時候只覺得一個黑影嗖的一聲進(jìn)來就上了窩。不知不覺間,它們已孵出四只小燕子,兩只大燕子比以前更加忙碌,屋頂上就是他們飛來飛去的身影,一刻不停地到莊稼地里去捕捉小蟲。小燕子卻似乎總是處于饑餓狀態(tài),又似乎特別能吃,大燕子一飛回來,四個小腦袋齊刷刷伸出來,黃嘴丫子張得比腦袋還大。

  ,我們兄弟幾個的眼睛都看得直直的,這時母親總是不忘告誡我們不要驚嚇小燕子,更不能抓燕子,誰抓了燕子誰就要害眼病。我家三弟弟活波好動,調(diào)皮搗蛋不好好聽話,有一次,趁家里大人出外干活不在,三弟拿著椅子,從燕子窩抓出一只小燕子。我父母回來后看著大燕子在屋子里亂飛,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就覺得不對勁。就問我們發(fā)生了什么事?老四膽小就告了狀。我父親非常迷信,農(nóng)村有一個說法,誰家有燕子,誰家就平平安安,我三弟把小燕子抓了,有可能燕子就不在我家做窩了,父親氣得臉色鐵青,不管三七二十一,逮著我三弟就在屁股上拍了幾巴掌,然后把小燕子送到了窩里。后來小燕子慢慢長大了,身上也披上了黑色的羽衣,逐漸就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小時候經(jīng)常做夢,可能是受了燕子的影響,也是張開臂膀要在空中飛??!飛啊!唉,要是變成一只燕子多好,“突”地一飛就行了,在高空中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多好??!

  我父親是個獸醫(yī),平時在外邊跑得多,但是一回到家里,就忙著地里的事,這里的鄉(xiāng)親們對土地感情很深,跟土疙瘩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莊稼人,大概手一閑下來就癢癢。我爺爺和我父親都是這樣,一會兒挖地,一會兒松土,一會兒上肥,一會兒給蔬菜澆水,總是沒有休閑的時候。我母京把飯做好,炕上擺好飯桌,喊了幾遍,我父親才走出小菜園,邊走嘴里還嘟囔著,韭菜的根還沒修好呢?著急干啥?

  有一次,我和父親種蔥,別人家都是種兩行就夠吃夠用了,我們家種完兩行蔥,我累的想歇,不想干了。我父親就教育我說:過日子,要學(xué)會比別人先走一步,多走一步。別人五更起,咱家四更起,別人種二行蔥,我們家種三行蔥,別人學(xué)習(xí)認(rèn)識10個字,你要學(xué)習(xí)認(rèn)識11個字,比別人多認(rèn)一個字,只有這樣你才能比別人更成功。他說的這個話我記住了,對我一輩子都有受益。

  我的母親很勤勞,一天到晚干不完的家務(wù)活。一日三餐雖然是粗茶淡飯,但她總是變著花樣,做的可口好吃。灶膛里的柴禾發(fā)出劈哩啪啦燃燒的火焰,點燃的是母親的希望。母親希望她的兒女們吃飽、穿暖,灶臺前已是滿身疲憊的母親的身影不停地默默忙碌著。多少年后,當(dāng)年灶臺前母親忙碌的身影會一直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我們兄弟幾個放學(xué)回來,早已饑腸轆,人還沒有到家,推開就扯開嗓子喊著:“媽,飯好了沒有,餓了,要吃飯?!边M(jìn)了屋子一看,炕桌上已放著一盆熱氣騰騰的玉米,一笸籮金黃色的玉米餅子,還有一盤涼拌黃瓜,我們弟兄幾個爭著搶著吃著,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們每人端著一碗面條,和同村的許多小朋友聚在一塊吃飯,這個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們的碗里總是比別的小朋友多一根土豆條,或者多幾滴飄的香香的紅油,我們的飯菜總是比別人的好吃,其他的孩子就羨慕我們。那個年代,粗茶淡飯嚼出來的卻是快樂的味道。

  我的母親手巧,是村里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會裁縫衣服的女人,為此我父親買了一架縫紉機(jī),我們家是我們村上最早買縫紉機(jī)的。白天,母親干完了家務(wù)活,就踩著縫紉機(jī)的腳板,縫紉機(jī)滴答滴答的上下活動著,一件又一件衣服做了出來,那個時候我們隊上有三分之一的人的衣服是她做的。晚上,母親坐在火炕上一針一線地納著鞋底,給一家老少做鞋,記憶里不知道穿過多少雙母親親手縫制的鞋,昏暗的煤油燈跳動著豆大點的火苗,照映在母親全神貫注的臉龐上,窗外的明月灑進(jìn)窗戶里,伴著油燈,耳邊是窗外幾聲嘶噪的夏蟬和著遠(yuǎn)處曠野處傳來的蛙聲一片,在母親的安慰聲中,我們漸漸進(jìn)入夢鄉(xiāng)。

  早上的鄉(xiāng)間,空氣是最清晰的!鳥叫的聲音,雞打鳴的聲音,喚醒了沉睡一晚的我,缸里舀一瓢井水,洗把臉,又一微風(fēng)吹過來,一下子就清醒了,人也生機(jī)勃勃的,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這就是我家的老屋,這就是我對家的記憶。

  老屋,他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為了生活,為了工作,只好離開故鄉(xiāng),我離鄉(xiāng)后,它可以容納親情溫暖和回憶,不論身在何方,無時無刻都在想念老屋,剪不斷的情絲,道不盡的思緒。我現(xiàn)在年齡大了,卻無法落葉歸根和安放身心。

  老屋記載著歷史的變遷,承載著一家人幾十年風(fēng)雨同舟一起走過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老屋是我一生的惦記,是我人生歷程的一個驛站。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