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老先生在《我們仨》中有這樣的描寫:“她與丈夫錢鐘書在牛津讀書的時候,兩個人租住一間小屋子。所以,如果有朋友客人來訪就非常不方便。因為,楊老先生是一個很愛惜時間的人,客人一來,她就要犧牲掉兩三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勉強在人前做著賢妻,心里卻暗暗叫苦”。
《烏合之眾》中也有類似的觀點:“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yán)重降低,為了獲得認(rèn)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小蝦之前也在努力的合群,總覺得合群的人性格穩(wěn)定,合群的人受大家歡迎,合群的人人緣好…似乎一切積極正面的詞匯,都是從合群開始的。一個不合群的人則會被冠以孤僻,冷漠,怪胎等標(biāo)簽。
但當(dāng)一群人圍在一起聊些有的沒的東西時,小蝦更愿意去聽一節(jié)英語課,去看兩頁書,甚至去睡一覺,畢竟應(yīng)付一場沒有營養(yǎng),又不是很融的進去的聊天,也很勞神呢。有些人不是不合群,而是有自己的節(jié)奏,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世界。就像楊絳先生,她不愿意浪費自己的時間去應(yīng)付那些人情世故,時間很寶貴,不如多讀些有用的書。
為什么一定要與身邊的人同步調(diào)?恐怕這才是最大的謬誤吧。
有很多時候,朋友帶來的負(fù)面情緒要遠(yuǎn)遠(yuǎn)多于正面。關(guān)系的本質(zhì)是置換。既然從對方身上只能置換到壞情緒,這段關(guān)系存在意義也就不大了。如果作為商人,明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及時終止及時止損,反而明智。
明明是一場本應(yīng)愉快的旅程,卻因為途中,彼此鬧情緒,互不包容,你東我西,最后搞得一地雞毛。時間耽誤了,金錢花費了,情緒也壞到了極點。有些壞情緒是積壓已久,早已沉箱底的,有些是新添的稻草,新的舊的混在一起,越攢越多。小蝦是個從不亂發(fā)脾氣,也不會跟人吵架的,別人口中溫柔,好性格的女孩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情緒憋在心里沒有發(fā)泄口,早晚會出問題的。
小蝦就是這樣一個內(nèi)耗女孩,不把自己折騰到筋疲力竭不罷休。小蝦有時候很羨慕那些炮仗性格,隨然看似有些潑婦,但實則自己心里痛快,沒人敢招惹。人都是撿軟柿子捏,欺負(fù)弱小,畏懼強權(quán)。這個世界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很多惡人招搖過市,過得別提多滋潤了,反而善良的人一生悲屈,沉重度日。小蝦明白,不能這樣以為的隱忍下去,但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東西,她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交友習(xí)慣。
離群索居,悠游自在,為什么一定要合群呢?為什么一定要勉強自己合群呢?明明不快樂?,F(xiàn)在的小蝦更喜歡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與自己的內(nèi)心交談…她把這種一個人的活動稱作與自己的約會,并樂在其中。
愿我們在離群索居中恣意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