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國科學技術廳與ERATO計劃對櫻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思考》
《櫻國科學技術廳與ERATO計劃對櫻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思考》
作者:夏水楓【筆名】(夏希羽,水野遙佳、馮琪諾)
審稿者(按拿到最終稿的順序排列):沈涵曦、淺野明日香、林曉燁
發(fā)表情況:1982.2.28,以時評形式發(fā)表于《科技時報》
————以下為正式內容————
?。ㄒ唬┛茖W技術廳
經歷了二戰(zhàn)后,從落櫻帝國時代走出的櫻國,經濟凋敝,物質匱乏,主要工業(yè)產能損失巨大,自身的科技獨創(chuàng)性極少。為了快速恢復與發(fā)展經濟,原本意見紛紜的櫻國政界在依靠科學技術振興經濟這一點上卻是抱著相同的觀點。因此,這一時期的重要戰(zhàn)略措施之一就是成立‘櫻國科學技術廳’,建立專門的科技決策和管理部門,使其成為推動戰(zhàn)后經濟復蘇的重要推手。
科技廳未成立時,櫻國科學技術方面的行政人員都被統(tǒng)稱為“技官”,這一部分政府人員希望能夠承擔起國家機構中樞職能的責任,改革意向強烈,他們認為科技振興最根本的是需要制定對國家發(fā)展有利的重大科技計劃并且建立強有力的計劃實施保障體制,因此亟待建立一個以制定科技政策并保障其實施為宗旨的新的行政機構——科學技術廳。
然而,當時的櫻國學術議會十分擔心科學技術廳的成立會阻礙學術自由,使科學成為政治的附庸,因而反對成立科學技術廳。加之在當時國家層面的行政機構建制已經確立的大局下,新成立的機構勢必會影響既存機構的平衡運行,在這樣的反對聲中,科學技術廳的成立看上去遙遙無期。櫻國行政省廳包括文部省,通產省和農林省,這三個省廳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各自責任范圍中所涵蓋的科學技術板塊分別屬于各自旗下的文部行政,通產行政以及農林行政的范疇。在這樣的情形下讓三個省廳分別交出各自行政范疇內的科技部分幾乎不可能。所以,要想順利建立這個新的科技行政機構,必須能證明這個機構不違背原有的組織邏輯——既是新機構,又能與所有現(xiàn)存機構并立。
就在這樣兩方拉鋸和博弈的境遇之下,奇跡般地出現(xiàn)了兩個概念扭轉了這一僵局——“科學技術相關基本政策”和“科學技術相關綜合調整”。
服務于國家整體利益的新的科學技術政策,包括服務于全國各省廳的綜合科技政策的行政職責,不歸屬于任何一個現(xiàn)有的行政機構。也就是說,無論是文部,還是通產、建設、運輸、郵政,它們的管轄分區(qū)中不包含綜合科技政策這一項目。而與各省廳相關的整體科技計劃的制定和科技方針的綜合調整,這些都是任何一個省廳無法單獨完成的。所以如果將新機構的行政范圍定義為上述內容,既不與現(xiàn)有部門的科技職責沖突,又賦予新的機構綜合調動和協(xié)調的職能,同時消除現(xiàn)有省廳的反對呼聲。就這樣,櫻國在政策博弈中另辟蹊徑,從而尋找到科技廳成立的制度合法性。
1956年6月,歸總理府直屬管轄的科學技術廳在經過一系列波折后,終于以國務大臣為最高長官掛牌成立,主要負責協(xié)助政府制訂科學研究的方針政策,并配合各省、各主管部門領導全國的科學工作。盡管在成立初期科技廳只負責管理那些其他省廳的管轄范圍以外的科技內容,是處在一種消極的立場上執(zhí)行任務。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因為一些具體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而慢慢昭顯出自己的實力,使科技政策成為櫻國國政的一個重要領域,同時也將科學技術與工業(yè)、經濟發(fā)展以更密切的方式結合在一起。
?。ǘ┮匀宋餅楹诵牡腅RATO計劃
科學家和工程師作為科技知識的重要載體和科研工作的基礎,如何通過研究計劃對于人才進行的選拔、培育、資助和評價的一系列工作是科技發(fā)展的動力和核心。戰(zhàn)后櫻國的快速發(fā)展是以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造為基礎的,并不具備深厚的基礎科學研究,極大地限制了科技工作者的自由發(fā)展。在這一時期,如何通過合理的科技計劃進行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建立適應科學家成長和合作的科研環(huán)境成為科技廳的重要任務,也是櫻國獨創(chuàng)的“創(chuàng)造科學推進事業(yè)”(一類戰(zhàn)略性創(chuàng)造研究推進事業(yè)的總括實施型研究,ERATO,Exploratory Research for Advanced Technology,以下簡稱ERATO計劃)的核心目標。筆者也可以大膽斷言,ERATO計劃是科學技術廳迄今為止最宏大的政策之一。
就在昭和五十六年(公元1981年),也就是去年,櫻國科技廳啟動了ERATO計劃,作為尋求進行基礎科學和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的新方法,ERATO計劃采用“主管導向型”的研究模式,項目主管在研究方向,職員設置,以及資金分配上有著幾乎完全的自主權利,這為櫻國僵化的官僚結構的研究系統(tǒng)注入新鮮血液,對櫻國創(chuàng)新系統(tǒng)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直接和間接地在櫻國催化出更多新的研究計劃,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基礎結構。
同目前世界范圍內的、其他由國家資助的研究體系相比,作為“主管導向”的ERATO計劃是相當激進的,并具有以下顯著的區(qū)別特征:
?。?)研究項目集中于高風險/高回報、跨學科領域的研究項目,通常是不被大學研究系統(tǒng)內支持的主題。
?。?)項目組由來自櫻國產業(yè)、行政機關、大學科研院所的年輕研究員(大約25—35歲)構成(也吸納海外人員),并且同大學和政府實驗院所相比,ERATO計劃項目下研究員工作的機動性靈活性更高。
(3)沒有長期固定的研究實驗設備和設施,但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每個項目必須五年內完成,五年過后研究人員遣散。
?。?)與大學研究相比,ERATO項目資助更為充裕,每個項目可得到4000萬—2億日元/年的資助。
(5)項目選擇程序與典型的“提議-評審”程序完全相反。櫻國科技廳不接受項目的申請,而是首先通過一個由來自公私部門的科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挑選合適的項目主管,再由項目主管確定研究主題,組建研究團隊,負責項目運行。
實際上,以“人”為核心的人才和研究資助的傳統(tǒng)在歐美的學術機構中并不少見,例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霍華德修斯醫(yī)學研究所采取資助重要科學家的方式推進研究領域的發(fā)展,資助以5年為周期,在5年期的評價中考察資助人的工作對于本領域內有什么貢獻,在什么程度上改變了其研究領域的現(xiàn)狀。然而在眼下的櫻國,滲透著“以組織為中心”的想法,科研機構普遍實行終身雇用和資歷工資制,將研究人員一下子集中起來,設定5年的研究時間,進行集中性研究的體制是劃時代的一舉。
1981年作為ERATO計劃開啟的元年,開啟了包括“林超微粒子”、“增本特殊構造物質”、“緒方高效聚合物”、“西澤完全結晶”在內的四個計劃,其名稱均冠以計劃負責人(項目領導者)的名字,這也完全強調了ERATO計劃是以“人”為中心的研究系統(tǒng)。
以“林超微粒子”為例,從筆者現(xiàn)有的資料可初步判定,該研發(fā)項目的目的之一就是嘗試通過使用一種全新的方法以大量生產“鐵”超微粒子,將其應用于“磁帶”。從筆者的同事們對有關研究的簡單分析可以得知,一方面,目前有關研究正處于從氧化物磁性體向金屬磁體的轉換期,產業(yè)界十分關注超微粒子。另一方面,這一重大研究方向有可能制造出一種包含金屬粒子的“難燒結材料”,并可能計劃進行有關材料的特種陶瓷燒結試驗。
筆者認為,ERATO對櫻國的意義體現(xiàn)在科技政策上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為了將基礎研究領域歸于櫻國科技廳的業(yè)務范圍內,首先需要確立政策對象的合法化以進行新領域研究。在這一過程中,科技廳積極運用法律條款明確科技廳在推進基礎研究上的責任,使得政策推進變得更容易,這在科技廳設置以來的第一次,也象征了科技廳向自主政策制定的科學技術政策官廳的轉變。
第二,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以“人”為中心的研究體系,保證研究核心人物的獨立性。研究主管作為核心,招聘對其想法產生共鳴的人組成研究小組,以研究主管為中心開展工作,而這些研究小組不歸屬于既存的研究機構,當時考慮到這是能夠保證小組長的意思被迅速傳達的必要條件。
第三,明確基礎研究之中“科研種子的探索”的重要性,強調科學探究的原創(chuàng)性和科學突破的重要價值,以尋找革命性的研究課題為第一要務。
?。ㄈ┛偨Y
以筆者對本國的了解,自建國以來,國內也有過類似的計劃,但大多都是舉國家之力進行的國防或航天相關的項目。現(xiàn)在看來,在ERATO計劃中,項目主管的選擇方式和構建真正的產學研結合的研究團隊這兩項政策著眼點同樣適用于科技發(fā)展,而且?guī)缀蹩梢源_定這種方式存在國家層面的普適性。
?。ㄟ@種方式)在確定項目負責人后,人事安排方面給予其更大權利,同時,跨學科的不同領域人員組建團隊,可以均衡各成員的力量,彼此交流想法,對整個項目的運行都是十分有益的,這種模式在實現(xiàn)國家戰(zhàn)略目標與維護科學自主性之間也將會實現(xiàn)某種平衡。
實際上,作為后發(fā)國家的我國,今天恰恰處在櫻國“厚積薄發(fā)”的科技發(fā)展歷史經驗中“厚積”的階段,為了實現(xiàn)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國家層面的科技政策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的理念,不斷學習科技先行國家或者是像櫻國這樣同樣經歷過追趕過程的國家的歷史經驗,從決策組織正式結構到具體政策的執(zhí)行和實施進行不斷變革和進步。
雖然ERATO計劃的效果暫不明確,且筆者認為在國家層面暫不宜過急、過猛地在缺乏明確計劃的情況下迅速推行類似計劃,但我們完全有條件在發(fā)起該類型計劃的過程的全壽命周期內,對其保持長期而堅定的關注,并允許一部分有條件的機構先行試點,同時開始以月甚至是以年為單位的籌劃,以在財政條件相對適當?shù)那闆r下果斷而迅速地推進。
為此,我國的科研體系必須發(fā)生深刻而長遠的變革,這絕非一蹴而就。但我也希望所有讀者都意識到,這些變化和社會本身一樣,它們都不是一根只有兩頭的棍子——不是這頭就是那頭。如果只有兩頭,最后只能撞得頭破血流、血流漂杵——解數(shù)學題的時候,如果1是錯誤答案,那么一般來說,-1大概率不是正確答案。
天河戀歌
參考文獻:【1】胡曉麗.科技振興背景下的日本科技廳政策史研究[J].科學與社會, 2018.07.11 【2】《單層碳納米管的發(fā)現(xiàn)與JST》,作者:飯島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