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卷注釋與參考文獻
——以下為各章的注釋與參考文獻(含直接和間接參考文獻,不分主次)——
{353章}
【1】原版歌曲《錯位時空》,原唱:艾辰,作曲:張博文。
此處引用的版本為原曲的改版之一。
?。ㄔ摪姹镜模┭莩号殴墙讨鳎柙~改編:許諾。
【2】原版歌曲《大夢想家》,原唱:TFBOYS,作詞:王韻韻,作曲:劉佳,
此處引用的版本為原曲的改版之一。
【3】原版歌曲MV《我的戰(zhàn)爭》(僕の戦爭),作者:神圣放逐樂隊(神聖かまってちゃん)
此處引用的版本為原曲的改版之一。
【4】{真實歷史人物}此處指野坂參三(1892.3.30-1993.11.14),男?!傲终堋睘槠湓谌A工作期間使用的名字。
事實上,類似的爭議還出現(xiàn)在了芬蘭的曼納海姆(舊譯“馬達漢”)元帥身上,而且更嚴重。由于此處并不提及此人,故而暫不贅述。
【5】{真實歷史人物}此處與下文的“砂原先生”均指砂原惠(1933-2021.6.24),男。
“張榮清”是于抗戰(zhàn)結(jié)束后,其在華生活、作戰(zhàn)期間使用的名字。
如讀者有意了解有關英烈事跡,可以參考:
?。?-1)漫畫《血與心》以及漫改動畫《血與心》。
-----------------
?。?05章}
【1】此事件在真實歷史中確實發(fā)生過。
直接結(jié)果是導致了經(jīng)濟學家金在益(男,1938-1983,時任總統(tǒng)秘書室經(jīng)濟首席秘書)為首的一批人被當場炸死,事實上導致了全斗煥的經(jīng)濟決策能力的下降。
【2】{真實歷史人物}樂天宇(1900.1.20-1984.7.15),男,原名天愚。中國農(nóng)林生物學家、教育家、科學家。
“樂天宇事件”(1949-1950)的始作俑者、新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的創(chuàng)立者。
【3】{真實歷史人物}李景均(1912.10.2-2003.10.20),男,遺傳學家、生物統(tǒng)計學家,被稱為“中國遺傳學之父”。
著有《群體遺傳學導論》在內(nèi)的多篇專著。
1950年前后的“樂天宇事件”中,李景均被樂天宇趕出北農(nóng),最終心灰意冷離開中國。
【4】{真實歷史人物}熊道光(1920.11.22-2018.11.1),男。通曉英、德、法、俄語,國家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研究館員。
1965年8月,調(diào)北京圖書館(是全國外文藏書最多的圖書館),曾任外文采訪組組長、國際交換組組長、采訪部副主任、黨支部書記等。
真實歷史中,1983年10月,其作為北京圖書館的代表,首次出訪西德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展。同各國出版界、圖書館界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并從參展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7000多家出版社中,收集了大量書目資料,為該館外交采訪面向世界、廣羅精選拓寬了渠道。此次出訪距離休僅六年,繼續(xù)回聘協(xié)助外文采選工作。
有關真實歷史請參考:(4-1)熊道光.參觀聯(lián)邦德國法蘭克福書展簡況[J].國家圖書館學刊,1984,(Z1):70-71.
【5】{真實歷史人物}周仲錚(Chow Chung-cheng, 1908.7.20-1996.8.31),原名周蓮荃,出生于清末名門望族的書香世家。
1926年前往法國求學,是巴黎政治大學畢業(yè)的第一個中國女學生,后獲巴黎大學文科博士學位。
1972年,聯(lián)邦德國與中國建立了邦交關系后,她又為中德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許多貢獻。
主要作品:《小舟》、《鄉(xiāng)戀》、《金花奴》、《十年幸?!?。
其祖父是周馥(1837.12.16-1921.9.22),原名宗培,后改名復,字玉山,做過李鴻章的幕僚。
光緒十一年(1885年),協(xié)助李鴻章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陸軍學堂——天津武備學堂,以培養(yǎng)近代軍事人才。
后來先后擔任過山東巡撫(1904)、兩江總督(1904)、兩廣總督(1906)等職。
-----------------
?。?26章}
【1】韓聯(lián)郡.中國科技人才政策演變研究(1949-2009年)[D].上海交通大學,2019.
【2】杜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科學院科技與經(jīng)濟相結(jié)合的改革探索[J].中共黨史研究,2022,(01):48-60.
【3】王揚宗.學部60年回溯——中國科學院學部歷史的幾個片段與初步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30(03):414-420.
【4】標題:從學部委員到院士:院士制度走向榮譽,來源:科學網(wǎng),作者:甘曉,時間:2015.6.3
【5】楊培青,謝文雄,李樹泉.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聲——1983年參與中國科學院調(diào)查組回顧[J].百年潮,2012,(04):25-33.
【6】王揚宗.從學部委員到院士制度[J].科學文化評論,2015,12(03):69-84.
【7】路甬祥.改革創(chuàng)新跨越發(fā)展走中國特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中國科學院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與啟迪[J].求是,2008,(20):11-14.
【8】徐芳,龔旭,李曉軒.科研評價改革與發(fā)展40年——以基金委同行評議和中科院研究所綜合評價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8,39(12):17-27.
【9】李真真.怎樣評價基礎科學研究?[J].中國高校技術市場,2001,(09):22-23.
【10】徐芳,李曉軒.跨越科技評價的“馬拉河”[J].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 (8):879-886.
【11】同本章【2】。
【12】王麗娜.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之爭[J].科學文化評論,2010,7(06):5-22.
【13】標題:《從院士到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學術體制建立的困境》,作者:王揚宗,時間:2012年
【14】金履忠,張文潤,徐家遠,等.關于中青年科技人員狀況的調(diào)查[J].中國科技論壇,1985,(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