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我是云南的

第五章

我是云南的 掃葉僧 1218 2022-08-24 23:11:33

  翠羽黃衫有著純粹的莫西干血統(tǒng),長相與現(xiàn)代美國人有明顯的出入,細看眉眼,倒是和萬里之外赴美留學的傈僳族阿姨頗有幾分相似。

  兩人幾乎是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她們之間從來不會缺乏共同話題,但是因為同屬少數(shù)族裔,她們關心最多,比較最多的還是社會融入的問題。

  少數(shù)族裔如何融入祖國社會大家庭,在任何地方,任何歷史時期都是非常嚴肅的話題。

  然而這個話題在新中國的解決方案非常自然,這與我們的黨獨特的工作方式分不開。

  我們的國家從來不嘗試改變?nèi)魏蚊褡宓奈幕蛘哌w移他們的活動區(qū)域。我們只會派出黨員干部,深入到群眾中去,切實了解他們的疾苦,從非常小的細節(jié)做起,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幫助他們整理和保存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

  怒江流域是當年土改的樣板工程之一。因為當?shù)鼐用竦幕A土地資源較少,當?shù)卣疀Q定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是直接過渡,通過團結(jié)各族人民一同墾荒,在改善居民生活的基礎之上完成生產(chǎn)模式的轉(zhuǎn)換。

  阿姨的描述直接讓翠羽黃衫倍感震驚,她感覺自己的三觀重刷,腦洞大開!

  世界,原來不只有一種模式!

  翠羽黃衫的幼年是在教會寄宿學校渡過的。寄宿學校是美國當局為了制造“文明的印第安族裔”而開設的教育機構,從根本信仰上對他們進行改造和教育。剪發(fā),皈依,使用英語,是學校的鐵律。學校的課程不斷號召學生們對“文明”感恩,一遍遍地提醒他們,是文明者的殖民給這片大陸帶來了生機。盡管翠羽黃衫對這種辭令非常不以為然,但是她也不敢公開表達異議,因為那些表達了異議的孩子都會被統(tǒng)一安排“轉(zhuǎn)學”。這樣的轉(zhuǎn)學,通常意味著失聯(lián),無論是同學還是部落的親人都不知道他們被送去了哪里。

  一直以來,在美印第安人都被視為不具備社會行為能力的群體,需要接受美國公民的“監(jiān)護”。在美國建國的前150年里,他們甚至一直都沒有取得合法公民地地位。直到1924年《印第安人公民法》簽署,印第安人才真正成為“美國人”的一部分。然而,這一切還是剛剛開始。為了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權與投票權,印第安人又為此斗爭了數(shù)十年。

  翠羽黃衫還算是幸福的一代人,在美局推動的“肯定性運動”下,那些自愿放棄少數(shù)族裔優(yōu)勢政策的印第安人也可以獲得與美國公民同等的權力。她便借著這個機會從教會寄宿學校轉(zhuǎn)入了新建的部落學校。

  盡管在部落學校里,印第安文化得到了應有的尊重,但是教學的基調(diào)和內(nèi)容卻沒有大的變化。想要從部落學校考入伏魔大學這樣的公立常青藤學府更是難上加難。

  在來美國之前,阿姨對這個國家的認知都來源于當時非常知名的準地下電臺。在電波里,美國被塑造成了烏托邦式的完美國度,人人食有魚,出有車,引吭即高歌。自由女神就是這個國家的精神象征……

  可是,為什么他們卻容不下印第安人保持自己的文化,語言,信仰和生活方式?為什么還要將少數(shù)族裔政策和公民權作為不同選項放在臺面?

  自由,不應該是只能在怒江穿花衣,在浦江喝咖啡的自由,而是在浦江穿花衣也能受到社會的認同,在怒江喝咖啡也能得到親朋的理解……

  關于類似話題的討論,每每都會以阿姨思鄉(xiāng)心切,忘情落淚而告終。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