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三國:誰說江東皆是鼠輩?

第九章 讀什么?千字文

  自從要給孫登找先生之后,孫權是煞費苦心,最終還真找到了一個。

  既有水平,又能管住孫登,教孫登學業(yè)的人。

  孫權自然想到了一個人,陸公紀!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東漢末年大臣,廬江太守陸康之子。學者六歲時見袁術,術出橘,績懷三枚,謂欲以遺母。好直言,出為郁林太守。

  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法,星歷算數無不涉覽。孫權授予奏曹掾,常以直道見憚,出為郁林太守,加偏將軍。雖在軍中,不廢著作,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太玄經注》。

  說起來,孫登之前所說的年少而聞名,其中正有陸績。

  二十四孝之一的,陸績懷橘。

  本來,孫權封陸績?yōu)槠珜④?,但是陸績本人不喜歡帶兵打仗,孫權又只給陸績兩千人,結果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明年,陸績就病死在行軍的途中。

  知天文,曉地理,會數術,博學多才,腹有良策!

  陸績確實非常有學問,孫權特意把他調回建業(yè)來教導孫權,陸績今年三十歲,身高七尺有余,不過連日的行軍,還是讓其兩鬢微霜,舟車勞頓。

  說實話,陸績是不太喜歡教書的,可是沒辦法,交州實在是太苦了,毒蟲,瘴氣,多山少水,蠻夷還多,土地雖大,卻沒有多少人口,還不如中原一大郡的人口多!

  陸績實在忍受不了,旅途的勞頓,甚至寫下來遺書交給孫權。

  沒想到反而被孫權叫了回去,去教導世子孫登。

  陸績剛剛回到建業(yè)沒多久,就聽聞,孫登雖然年少,卻頗有幾分聰慧,善喜奇淫技巧,待人親切,不過風聞言事,自然不能盡信。

  陸績回到府中休息幾日,就馬不停蹄的來完成自己的工作。

  教導孫登對于,吳地有名的名士陸績自然不成問題。

  不過陸績剛到孫登的房間就被孫登下了一跳。

  因為孫登的字,也太差了,要知道,孫登身為后世之人,本來就不擅長寫毛筆字。

  何況是繁體字吶?而且三國時代書法的發(fā)展還沒有完全,一方面,書簡還沒有完全退出,仍然做為主要的溝通工具,同時成本確實低廉,另一方面,蔡侯紙?zhí)F!

  不過因為蔡侯紙的發(fā)明,書法自然也出現過,漢末三國時代其實有很多的書法家,包括三曹,鐘繇,鐘會,就連孫權寫書法也是一絕,同曹操曹丕齊名。

  孫權善書法,據《書史會要》、《書小史》等記載,孫權擅長行書、草書、隸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列其書法為第三等,評為“奇材見拔,絕世難求”。孫權與其子景帝孫休、其孫末帝孫皓的書法一并知名。南齊時,王僧虔將三人書法獻給齊高帝蕭道成。明代楊慎《法貼神品目》載有吳大帝黃武二年刻字,位于杭州粟山。

  由此可見,孫權還是有點藝術水平的!

  孫登則不然,雖然摸過毛筆,但是寫出字都費勁,何況是美觀吶?

  陸績雖不善書法,卻也頗為不凡,如今一看孫登的字,就知道,孫登真得梳于學業(yè),沒辦法只能好好教了。

  “豎子,怎寫得如此之不堪,拿回去重寫!”陸績對孫登很是嚴厲,沒有一絲一毫的留情,不因為孫登是孫權世子的身份而有所照顧。

  孫登,無奈叩首而還,繼續(xù)努力吧!

  不過說起來也是,孫登確實聰慧,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陸績看得又嚴厲,孫登在短短三個月內進步很快,最少寫出來,不至于歪歪扭扭,一大一小了。

  說實話,其實書法和好看應該是很少有掛鉤的。

  現代人可能習慣了楷書,就把楷書認為是書法之最了。

  可是草行楷,草行楷,楷書是最后成行的書法,到了唐朝才開始完善。

  唐楷四大家,還是魏晉的行草書,都是發(fā)揚的過程,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不就是天下行書第一嗎?

  祭侄文稿、寒食貼分列第二、第三!

  孫登自然有非常多的東西需要搞,但是書法就算了,能用就行,不過文章詩詞可就不一樣了。

  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確實文采過人,再加上建安七子,無不在向世人證明一件事,天命在魏,不僅是武功上,也是在文學上。

  以此作為魏代漢的合法性之一!

  孫登如果反而能壓過曹魏和蜀漢,就意味著天命在吳,雖然是文學上。

  這一日,孫登搞出了厚厚的一篇文章,拿來給陸績觀看,并說:學生昨日成夢,夢中有仙人講道,學生聽之,仙人當即頌了篇文章,說日后有大用,學生不才,勉強記之,醒來后,發(fā)現暫未忘記,便趁勢寫之,以成其功。

  “先生,看看學生夢中所得的這篇文章如何?”

  陸績皺眉,顯然是不相信什么夢中授書的事情。

  但是孫登如此說,那么陸績也只能當做是神仙所做,其實陸績懷疑,這是孫權故意找人撰寫,然后讓孫登背下來,在讓自己宣傳一下,然后使外人覺得孫登很有才學的做法!

  陸績雖然不恥這種做法,但是也只能摸著鼻子接受。

  陸績接過文章,慢慢觀瞧。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晨旭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p>  沒錯,孫登寫的這篇文章正是“三百千”中的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

  據說周興嗣為寫《千字文》,一夜白頭,嘔心瀝血,終成此文,名傳千古!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用于啟蒙的識字課本,秦代出現的有《蒼頡篇》、《爰歷篇》,漢代則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賈魴的《滂喜篇》、蔡邕的《勸學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國時代有《埤蒼》、《廣蒼》、《始學篇》等,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對后世產生了影響,其余影響不大。《急就章》雖然是《蒼頡篇》之后較突出的小學之書,但由于流傳中出現了種種問題,其權威性到南北朝時已大不如前,而這一時期出現的一些啟蒙讀物如《庭誥》、《詁幼》之類,可讀性有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千字文》問世了。

  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周將其編成了有內容的韻文,這就是流傳至21世紀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千字文》第一部分從天地開辟講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霧和四時寒暑的變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鐵器(劍)、珍寶、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飛鳥游魚;天地之間也就出現了人和時代的變遷。在此,《千字文》講述了人類的早期歷史和商湯、周武王時盛世的表現,即文中所說的“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鳴鳳在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講述人的修養(yǎng)標準和原則,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親,珍惜父母傳給的身體,“恭惟鞠養(yǎng),豈敢毀傷”,做人要“知過必改”,講信用,保持純真本色,樹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譽,“信使可覆,器欲難量。墨悲絲染,詩贊羔羊”及以下四句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接著文中對忠、孝和人的言談舉止、交友、保真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講述與統(tǒng)治有關的各方面問題。此章首言京城形勝,極力描繪都邑的壯麗,“宮殿盤郁,樓觀飛驚”。京城之中匯集了豐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墳典,亦聚群英”,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層意思,重在敘述上層社會的豪華生活和他們的文治武功。這部分最后描述了國家疆域的廣闊和風景的秀美:“九州禹跡,百郡秦并……曠遠綿邈,巖岫杳冥?!?p>  《千字文》第四部分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園生活,贊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為名利羈絆的人們,對民間溫馨的人情向往之至。汪嘯尹、孫謙益的《千字文釋義》認為這部分是講“君子治家處身之道”,其觀點有一定道理,但顯得牽強,所以不加采用。

  《千字文》在內容上熔各種知識于一爐,并通篇貫穿以統(tǒng)一的思想,脈絡清晰,語言洗練。它的長處后來為《三字經》所吸取。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此書為“絕妙文章”。

  清之褚人獲贊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長緒于亂絲”。

  顧炎武說:“讀者苦《三蒼》之難,便《千文》之易,于是至今為小學家恒用之書?!?p>  章太炎曾說《三字經》與《千字文》比較,有兩個不足,即“字有重復、辭無藻采”?!肚ё治摹吩谖牟缮溪氼I蒙學讀物風騷,堪稱訓蒙長詩。

  孫登拿出此等文章,陸績當然大驚失色。

  陸績反復研讀,遇到不解之處便抓耳撓腮,遇到暢快之處,便怡然自樂。

  許久陸績才反應過來,“世子,這篇文章可太出色了!不知是何人所為?”陸績顯然很清楚,這種文章不是等閑之輩所寫。

  就陸績所知,沒有什么人能寫出來,陸績自己也是如此!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孫登顯然有了解釋。

  “嗯...,世子,在下有個不情之請,不知...?”陸績的話音剛落。

  孫登就反應過來,“學生雖是夢中所得,但是文章必定有所錯漏之處,先生自可抄錄之,好替學生改正!學生不日親去拜訪,請老師指教!”孫登明白老先生肯定是想要帶回家欣賞,卻又不方便直說,就只能如此了。

  “好,好,世子果然聰慧,老夫現在就筆錄一份!”陸績記錄千字文不提。

  如今的漢中也愈加炎熱,士兵們,苦不堪言。

  不知劉備又有何良策?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