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枯燥、乏味,卻讓人羨慕的生活
皇宮,東宮。
呂氏看完手上的紙條后,便將其燒毀。
她臉上的表情依然沒有絲毫的變化,看起來十分的淡定。
但是心里卻已經(jīng)開始抓狂。
“老爺子對那個小雜種倒是信任的很!”
“竟然給了他令牌,準許他自由的出宮?!?p> “想必太子爺也知道這件事,卻沒有阻止?!?p> “再加上昨晚太子爺?shù)哪欠挘@然他們父子兩人都已經(jīng)偏向于他。”
呂氏心中暗道,緊握著一旁的扶手。
久居深宮,她早就養(yǎng)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
哪怕是內(nèi)心掀起了驚濤駭浪,表面上也要不動于色。
否則,要是把什么事情都表現(xiàn)在臉上,她也沒辦法在常氏去世后坐上太子妃的位置。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這句話,非常的適合在宮里面生活的人。
就在這時,朱允炆回來了。
呂氏笑著問道:“今天在大本堂學了什么?”
朱允炆的組織了一下語言,敘述了一下今天學習到的內(nèi)容。
說這些后,又補充了一句,“齊先生和黃先生今天說,為君,為官,掌權(quán)者,要保持神秘感。”
“有了神秘感,才能讓百姓保持敬畏執(zhí)行?!?p> “這樣才能在百姓面前保持威嚴,才能更好的教化百姓?!?p> “進而讓百姓聽話,做好本分之內(nèi)的事情,不再去想別的事情?!?p> 他是覺得這番話很有道理。
上位者,就應(yīng)當如此。
為君者要在臣子面前保持神秘,要讓百姓沒辦法猜透。
這樣一來,才能夠讓下面的人敬畏。
聽到這,呂氏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她摸了摸朱允炆的腦袋,笑著說道:“兩位先生說對,你要將這些話牢牢的記在心里,明白了嗎?”
朱允炆點了點頭。
……
東閣。
下朝后朱元璋和朱標兩人便來到了此處。
一路上,朱標已經(jīng)將今天一早在朱允熥那里得知的事情告訴了朱元璋。
聽的朱元璋臉上臉上的表情一會兒一變。
要是讓外面的臣子看到這一幕,肯定會被驚掉大牙。
好家伙,這還是平日里那個冷漠無情,手段狠厲的皇爺嗎?
其實對現(xiàn)在的朱元璋來說。
他不是龍椅上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
而是一個聽著孫子有奇遇,有出息之后驚訝又高興的爺爺。
“真是沒想到。”
“咱這乖孫竟然有這般機遇。”
“張真人居然親自到他夢中傳授他武藝。”
“真是不得了呀!”
朱元璋笑著捋了捋胡子,看起來十分的開心。
“你們?nèi)?,把三爺給咱叫來?!?p> “咱有話要和他說?!?p> 朱元璋對著身旁的老太監(jiān)馬蛋兒說道。
這個老太監(jiān)就是平日里侍奉在朱元璋身旁的那個。
“啟稟皇爺?!?p> “上朝的時候,三爺宮里的人來了。”
“說有話要對皇爺說?!?p> 馬蛋兒恭恭敬敬的低著頭說道。
“讓人進來吧!”
緊接著,一個宮女邁著小碎步走了進來。
“奴婢拜見皇爺,拜見太子爺!”
宮女跪在地上,把頭緊緊的低在地上。
“三爺讓你傳什么話?!?p> “啟稟皇爺,三爺今天一早跟著解大人學習完后,就帶著解大人出宮了,讓奴婢對皇爺說,請皇爺不要責怪解大人沒有在衙門上衙?!?p> 宮女說話的時候非常的小心。
生怕一句話說的不太對,就被責罰。
“知道了,下去吧!”
朱元璋擺了擺手。
等到宮女下去后,朱元璋笑著說道:“這臭小子,昨天剛給了他令牌,今天就出去了。”
“就這股雷厲風行,一點都不拖泥帶水的的勁頭,就很像咱。”
“傳下話去,等三爺回來了,讓他來見咱?!?p> 他得親眼見見張真人傳授的那兩套名為太極拳和八極拳的拳法。
看看到底有沒有朱標說的那么厲害。
處理完這些事。
朱元璋和朱標兩人開始處理奏折。
上朝處理事情,下朝后在東閣處理奏折。
這就是他們每天的生活。
十幾年如一日!
枯燥又乏味。
卻讓所有的人羨慕。
只因為,坐在這里的是全天下最尊貴的人。
皇帝和太子!
……
朱允熥這邊并沒有第一時間回宮。
本來計劃著回宮,但是卻被一件事情給擾亂了行程。
剛走出三山街不久。
他們就看到了秦淮河上發(fā)生了一起糾紛。
起因也很簡單。
兩艘貨船撞到了一塊。
一開始朱允熥也沒想著看熱鬧。
畢竟這種事他以前也看過不少,沒什么稀奇。
但是,就在他要走的時候,聽到其中一艘貨船自報家門,說是齊泰齊大人家的船。
另一家聽到這話,也自報了家門,說自己是黃子澄黃大人家的買賣。
這下,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瞬間就緩和了下來。
兩艘貨船管事的人開始笑著打起了招呼。
至于賠償?shù)氖虑?,雙方都沒提。
兩家人都知道,齊泰和黃子澄是好友。
這就是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識自家人。
現(xiàn)在把話說開了,事兒就可以過去了。
“解先生,齊大人和黃大人可都是朝中的臣子。”
“他們兩家怎么會私下里經(jīng)商呢?”
“按理說你們這些讀書人,不都是很看不起商人的嗎?”
朱允熥笑著問道。
其實這里面的道理他都清楚。
歷朝歷代,朝廷中的官員為什么不想讓皇帝收商稅?
或者想要讓皇帝少收一點商稅?
他們嘴上說的好聽,什么這是與民爭利,不是王道啥啥的。
其實都是狗屁!
這些官員自己家里面就經(jīng)商。
不然哪里會有錢讓他們揮霍,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一般來說都是一個家族,有的人負責讀書走仕途,這一般都是家主這一支的嫡系。
其余的旁支也能讀書,但是大多都是負責別的事情。
其中大部分就是負責經(jīng)商賺錢。
以此來供養(yǎng)在朝為官的那些家族之人。
官員們也會反過來為這些經(jīng)商的人提供一些便利。
朝中有人好辦事,就是這么來的。
說是與民爭利,其實基本上就是和這些家里面經(jīng)商的官員爭利。
農(nóng)民的稅收也是這個道理。
這些官員,基本上全都是地主。
他們自然不愿意朝廷多收稅,要是可能,他們還希望朝廷不收稅。
全都落到自己口袋里面。
朝廷動了他們的利益,動了他們的根本和錢袋子。
他們自然要反對。
還要扯著各種大旗反對。
忽悠的皇帝也就相信了這些臣子的鬼話。
至于這樣做朝廷后面會怎么樣。
他們才不管。
哪怕明朝滅了,改朝換代了。
他們只要把頭發(fā)一剃,照樣可以做官,照樣可以榮華富貴。
反正死的都是皇室,不是他們這些臣子。
治理天下,靠的是他們這些人。
不管誰掌權(quán),都要重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