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昨天晚上,房間里近來幾只蟋蟀,換床單的時候發(fā)現床上有一只,感覺好奇,我們這可是五樓,不知道這小東西是怎么上來的,莫非是沿著樓梯一級一級上來的??吹竭@小生靈,突然生出好奇心來,捉了放在紙盒里,捉蟋蟀已經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洗澡的時候,又在洗手間里發(fā)現一只,又捉了來湊成一對。
過后微信和朋友聊天,說不喜歡、看不懂詩經但喜歡詩的她,竟說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的話來,但現在還是七月啊,而且還是五樓,竟有蟋蟀跑到我的床上來。窗外四處的蛩聲和這屋里可愛的身影,只讓人感覺清雅幽靜。而后我們又聊到我們那里給蟋蟀起得名字。
小時候,秋天夜色初上的時候,跟母親去村東渠道上散步,或者去村邊的地里干點活的時候,聽到草叢里四處的蟋蟀叫,母親總說”拆拆洗洗”又叫了,“拆拆洗洗,姐姐縫縫“,母親說那有節(jié)奏的聲音的內容是這樣的。因為秋天來了,冷天也就不遠了,蟋蟀的叫聲是在催促家里的女性改找出冬天的棉衣棉被拆拆洗洗,然后縫起來等待冬天的到來。每當母親說到這個,我腦子里想到家里櫥子里疊著的棉衣棉被就感覺安心。后來看到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對這種縫縫補補的生活的美感有了更詩意的體會。蟋蟀還有一個名字叫促織,葉紹翁有”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的詩句,蒲松齡也寫了《促織》那個始于悲劇,最終結局圓滿的童話故事。這促織的名字大概與”拆拆洗洗”的名字是一個意思,無非是催促織機上的婦女“織織織“,因為冬天快來了。
蟋蟀這生靈似乎從人類開蒙之初就通過詩與人類結緣了,亦或者,人類詩性的一部分就來自這秋天的蟲鳴。在文學中的地位,蟋蟀似乎并不低于月亮和風雨。在先秦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在唐代有“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在宋代,即便岳武穆將軍也有“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低回纏綿的句子。而到了現當代它又跳進洛夫,跳進流沙河的詩里。這蛩鳴聲聲,千萬年里,也像詩歌、月光和風雨一樣滋養(yǎng)安慰著億萬中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