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代言情

北風走后,雪花不再飄落

(四三二)附錄3:再談詩歌創(chuàng)作

  總結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術,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詩要具體,避免抽象。要從感受出發(fā)寫詩,而不是從理念出發(fā)寫詩。雖然感受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詩人的特殊課題,就在于將這種抽象的情緒,變化成一種使他人可感的像。著名詩人孫文波1991年1月16日在給古不為的回信中指出,詩歌包涵了我們對語言在怎么觸及事物,體現(xiàn)人的心靈這樣的問題上的理解。而且這種理解不是表面的那種寫事物或表達心情就完了,它最重要的在于語言必須使我們達到事物,使事物本身便構成了詩的要素。當年,孫文波老師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誨人不倦,指著古不為1991年的習作《落果集》點評道,這一組,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了,有些片段還相當不錯。從那時候開始,古不為進一步領悟了,并不是任何分行排列的句子,都可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詩歌的。

  第二,語言精練,不用廢字,不用修飾。詩貴凝練,不能太拉雜,不能過于隨意。美國詩人龐德曾反復說過,詩要寫得準確,少用形容詞,讓其自己呈現(xiàn)出語言的準確性來。要寫的更具體一些,不要寫那些不著邊際的話,或者說顯得含糊模棱兩可的話,像什么“青竹搖得失去了理智”之類的。詩的語言存在著歧義性,是指詩在客觀呈現(xiàn)的意義上能夠包容更多方向的意義可能,而不是含混模糊。

  第三,詩歌最忌諱敘述和描寫。詩歌應把交代性的部分(包括敘事詩)壓縮到最低限度,騰出篇幅,留出空間,讓感情去馳騁。一首詩大部分在敘述,在交代,在鋪陳,詩味就淡了,就不是詩歌,是分行散文了。要寫詩,就必須克服這個要命的大毛病。

  舉例:“在那里/它不生長枝葉/只把泡桐苦苦地等/等黃昏/等清晨/卻鋪上密密石子/厚厚瀝青”之類,這樣的語言,比較缺乏光彩,詩化得很不夠。

  什么叫鋪陳?就是鋪敘和陳述。寫詩不能鋪陳太多,要把鋪陳壓縮到最低限度。

  “泡桐原來站立的地方/梧桐留一片相思的天空(古不為《串起散落的青春》)”,“既是結束黑夜的句號/又是祝福白晝的眼睛(古不為《啟明星》)”,這才是詩歌的語言。

  第四,立意高遠,意在言外。在詩里直言詩意,是作詩的大忌。不應是寫冬日僅止于冬日,寫迎接愛人的路上就止于迎接愛人的路上,寫詩言在此而意在彼才是妙著。寫詩不能太實在,不能寫啥就是啥,畢竟詩歌不是照相,每個細部都照得清清楚楚了,給人留下的余地(想象空間)就少了。這個毛病和立意一般有極大關系。譬如,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著名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經典,就因為其立意高遠,意在言外,從字面意思,可以悟出許多字面以外更深刻的道理。這是詩歌語言不同于其他文學語言的最顯著特征。

  第五,意象要大膽。意象上要有更大膽更新奇更出人意外的追求。要注意詩歌的含蓄形象。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1989年,著名詩人陳所巨,在給古不為的一封信中說,你可以多看一看最近報刊上發(fā)表的詩歌,讀不懂的多揣摩幾遍,想一想別人的表訴方式,從而啟迪拓展自己的想象和思路。

  第六,構思要巧妙,要多修改。

  1987年5月8日,禾子老師在給古不為的回信中說:創(chuàng)作不要求多求快。要選好題,做好成熟的構思。寫出的作品不要怕修改。一遍二遍甚至八遍十遍,或者打破先前構思重來。

  舉兩個例子,下面是古不為自認為構思比較滿意的兩首習作。

  一首是《我猜》:

  生活的左手拿著幸福

  卻吝嗇地背在身后

  右手攤著艱難

  讓人先把它接受

  另一首是《我把詩情寄存在兩處》:

  我把詩情寄存在兩處

  工廠和家,便成了兩個倉庫

  存進我的理想,我的奮斗

  我的精力,我的歡樂和痛苦

  第七,詩歌語言,崇尚自然,忌諱做作。如“烏云綁架了太陽”,就被著名詩人孫文波老師指為“太做作”,并說“最好不要這樣寫”。

  一言以蔽之,詩歌就是浸泡于詩人情感中的世事萬物。寫詩要從感受出發(fā),詩是感覺與形象。在詩里直言詩意,是作詩的大忌。

  2016年2月21日原創(chuàng)

  2021年12月19日修改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