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富庶,和北方諸州相比流民不多,張角曾遣馬元義在荊、揚兩州召集了數(shù)萬人,約好在鄴縣舉事,可馬元義由于叛徒唐周的出賣,在雒陽被捕后車裂而死。
于是,揚州黃巾群龍無首,未成氣候,很快就被相繼鎮(zhèn)壓,僅余渠帥陳敗、萬秉率領(lǐng)兩方賊眾躲入山林流竄。
因此,自陳寶被擊潰之后,余杭再無蛾賊來犯。
誅殺賊首是大功,余杭縣令上表至郡里,到了吳郡太守盛憲的案上。
盛憲,字孝章,會稽人,也是名士,看到縣令的表奏,大為驚異,和周圍屬官說道:
“我曾見過蔡氏子,知其才華,亦素聞蔡氏麒麟子之名,從不知蔡氏子還有這等膽魄和射術(shù),蔡公有此佳兒,無憾矣!”
感慨一番之后,盛憲又說道:
“蔡氏子文武雙全,幼年之時便隨蔡公流放兩千里,至純至孝,我當(dāng)向朝廷推舉其為孝廉,為國薦才?!?p> 不久,盛憲便遞上薦書,稱蔡瑜“入則為相,出可為將,棟梁之才,漢之甘羅?!?p> 蔡瑜沒想到有人會這么夸自己,更想不到會天降一個孝廉,此番能留下凌操,便已經(jīng)是意外之喜,偷笑了好幾日才平復(fù)下來。
過不多久,朝廷下詔,授蔡瑜任揚州一偏遠小縣之縣長,蔡瑜推辭不就。
拒絕朝廷任命,在漢朝是常見之事,蔡邕就不知干了多少回,令蔡瑜又驚又喜的是,凌操有樣學(xué)樣——余杭縣令有意征辟凌操任門下游徼,也被凌操推辭。
蔡瑜去問凌操,得到的答案倒也簡單:“我去當(dāng)了縣吏,誰又來護衛(wèi)蔡公和公子呢?”
十一月,黃巾各地主力皆被鎮(zhèn)壓,張角病死,張寶、張梁被官軍所殺,余賊或遁入山林,或潛伏下來,其數(shù)以百萬計,不過,急癥已解,靈帝總算松了口氣,為表天下安寧,改元中平,黃巾之事告一段落。
蔡邕已在余杭停留八九月之久,見黃巾已定,便啟程前往吳縣,一是拜訪盛憲,答謝其對蔡瑜的舉薦之誼,二是考校顧雍功課,為其答疑解惑,三是掛念蔡琬,雖接到書信知其平安,還是想借道吳縣去往泰山郡一見。
到了吳縣,蔡邕攜蔡瑜來到太守治所,遞名刺入內(nèi),不多時,便見盛憲出門來迎。
見禮坐定,蔡瑜避席拜謝:“瑜多謝府君舉薦之恩?!?p> 盛憲嘆道:“無需多禮,我本為公義而為之。只可惜棟梁之才本應(yīng)擔(dān)當(dāng)大任,奈何卻...唉!”
蔡瑜知道盛憲誤會了,其推辭朝廷任命并非如盛憲所想那樣,因官小覺得受到輕視,而是由于亂世已至,暴風(fēng)雨前不剩幾年寧靜了,又哪有多余精力去處理繁雜的公務(wù)?
若在太平盛世得此任命,蔡瑜一定欣然接受,任一縣之長,安一縣之民,遠離朝堂紛擾,不是要比當(dāng)個“郎”快樂的多嗎?
無法解釋也無意解釋,蔡瑜謝完回席上坐下,聽蔡邕、盛憲探討時政,偶爾也說幾句,都在關(guān)節(jié)要緊之處,更令盛憲惋惜不已。
辭別盛憲,眾人去往顧氏。
顧雍年約十七,較蔡瑜年長兩歲,為人方正,言必有物,雖未至弱冠,依稀已經(jīng)有了日后“顧丞相”的影子。
蔡瑜與其相識近五載,二人交情極好。顧雍善于撫琴,蔡瑜喜愛聽琴,常在其撫琴之時,抱張席子鋪在一旁,躺于席上聽著琴聲,有時思索,有時出神。
師徒、好友相見,自是欣喜,蔡邕對弟子極為喜愛,一番考校下來,只覺一年未見弟子又長進不少,更為滿意。
顧雍想請老師多留些時日,奈何蔡邕心里牽掛長女,為弟子釋疑之后便又踏上旅途。
后人都說古人輕生死重別離,其實自有其中道理。
古時出行多有不便,親朋好友之間數(shù)年、十?dāng)?shù)年才得一見都屬正常,至于生死,更為難測,天災(zāi)、疫病、戰(zhàn)爭,不定何時便已永訣,與其說重別離,不如說是珍惜每一次相見。
因此,當(dāng)蔡琬見到蔡氏幾人,哭得梨花帶雨也就不足為奇了。
且說黃巾亂起,靈帝又一次大赦天下,由于擔(dān)憂被禁錮的黨人與黃巾一同作亂,此次大赦中,與黨人關(guān)系在“三服”以外的眾多受牽連者得到赦免,解除禁錮,前后兩次、持續(xù)近二十載的黨錮之禍終于迎來結(jié)束的征兆。
禁錮既解,羊續(xù)立即便被太尉楊賜征辟為府掾,已在雒陽,羊續(xù)長子羊秘去了外縣做縣丞。
羊衜也受到征辟為吏,不久后便要去赴任,于是蔡氏諸人稍住了幾日就告辭離去,再回吳縣。
令蔡邕不曾想到的是,才至吳縣,一封來自北方的書信,卻讓他左右為難。
信是河?xùn)|衛(wèi)氏寄來的,乃是衛(wèi)氏家主為其次子衛(wèi)覦求娶蔡琰,蔡邕收到信,一時難以決斷,便叫來蔡瑜商議。
蔡瑜問道:“阿翁,不知河?xùn)|衛(wèi)氏是何來歷?”
“衛(wèi)氏乃河?xùn)|世家,其祖上為武帝時大將軍衛(wèi)青,系出名門?!?p> “阿翁與衛(wèi)氏可曾有交情?衛(wèi)氏怎會突然求親?”
蔡邕搖了搖頭:“我于雒陽曾與衛(wèi)氏家主見過,不甚相熟,信中所言其次子衛(wèi)覦,字仲道,我亦未曾聽聞,想來衛(wèi)氏子弟,品性當(dāng)屬上乘?!?p> “不知阿翁又為何遲疑?”
蔡邕嘆了一聲,說道:
“琬兒已然遠嫁,琰兒年方十六,雖至及笄之年,我卻心有不舍,有意再過幾年,待顧雍加冠之時,將琰兒嫁與他,顧雍才學(xué)、品性我知之甚深,足可托付終身。
未曾想,如今衛(wèi)氏卻先來求親,琰兒又無婚約在身,我若允之,非我初心,我若拒之,卻要傷了衛(wèi)氏臉面,衛(wèi)氏盛意來求,怎好如此為之?”
蔡瑜聽完,笑了笑,說道:
“阿翁之意,我已知曉。此事在我看來,倒也容易,阿翁且聽之。
論出身,衛(wèi)氏乃河?xùn)|世家,顧氏乃吳郡名門,論才學(xué),雖不知衛(wèi)仲道何等才華,想必定然不如顧雍,論品性,我與顧雍為好友,阿翁與顧雍為師徒,知之甚深,衛(wèi)仲道此人我等卻全然不知。
孰優(yōu)孰劣,豈不明明白白?”
蔡邕苦笑:“瑜兒所說,我豈能不知,只是這等時候,又如何能拒之?”
“阿翁莫急,不如聽聽二姊心意?”
于是,蔡邕叫來蔡琰。蔡琰性情爽朗,回答干脆利落:“若顧雍有意,愿嫁之?!?p> 蔡瑜哈哈大笑,早知會如此。
顧雍剛?cè)氩嚏唛T下時,因蔡邕賜名一事,蔡琰護著阿弟,對其多有不滿,久而久之,見蔡瑜與其交好,又知顧雍果真才華橫溢,心中的不滿早已拋至九霄云外。
顧雍與蔡瑜不同,乃全才,琴、書、畫樣樣精通,無怪乎蔡邕會有賜名之舉。
而蔡琰亦精于此道,蔡瑜常與二姊玩笑說:“若二姊生為男子,必與顧雍為刎頸之交,蔡氏麒麟子之名當(dāng)為二姊所有才是?!?p> 況且古時女子少見外客,本就所見男子不多,顧雍之才華又如夜之皓月,在一眾同輩之中宛若鶴立雞群,除非性情極不相投,否則又能有哪個女子不為之側(cè)目呢?
蔡瑜笑罷,無視了蔡琰遞來的白眼,說道:“阿翁、二姊且待我去問顧雍,若其有意,效仿阿姊與羊衜之事,此事可解。”
蔡氏幾人當(dāng)下正是住在顧氏莊上,蔡瑜沒走幾步便找到顧雍,見四下無人,開口便問:“兄長覺得我二姊如何?對其有意否?”
顧雍少年老成,平日便極為穩(wěn)重,聽了蔡瑜如此冒昧之言也毫無驚色:“女公子落落大方,蕙心紈質(zhì),才華出眾,雍自是傾慕。”
蔡瑜這才告知了衛(wèi)氏求親之事,說道:“家嚴(yán)有意將二姊嫁與你,只是要速立下婚約,才好與衛(wèi)氏答復(fù)?!?p> 顧雍生性寡言少語,做事卻極為利索,立刻答道:“我這便去稟告家嚴(yán),請家嚴(yán)與老師商議此事?!闭f罷轉(zhuǎn)身就走,毫不拖泥帶水。
蔡琰與顧雍的婚事就此定下,蔡瑜見阿姊、二姊都有了托付,心中一塊大石落地,如今,就只等最后一件大事待解,到得那時,便是游龍入海、虎歸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