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zhàn)之后,必有封賞,蔡瑜命張遼為中郎將、領漢中太守,甘寧、嚴顏、典韋為校尉,又賞賜張遼、甘寧、嚴顏、凌操、典韋、顧雍、羊衜、張魯、吳懿九人錢糧、錦布若干。
其后,蔡瑜派使者攜劉焉之舉薦書,以益州牧之名義,入朝奉貢天子。
待一應事務處置妥當之時,已是六月。
長安,董卓雖死,朝堂內(nèi)外卻仍是爭斗不減。
司徒王允居功自傲,獨攬大權(quán),目中無人,行事極為不智。
其于如何處置西涼兵、將之事上態(tài)度反復,猶豫不決。見此,西涼軍中漸有流言,言道王允欲將西涼兵將盡數(shù)誅殺。
董卓舊將李傕、郭汜見故主慘遭橫死,心中正自不安,又聽聞此流言,大為驚懼,便欲遣散士卒,逃歸鄉(xiāng)里,卻為都尉賈詡所勸阻,并依賈詡之策,收攏士卒,領軍十余萬,兵圍長安。
而呂布亦滿腹怨言,其誅除董卓后,為麾下將士請賞,卻被王允所拒,呂布因此大失軍心。為此,其部下有人反叛,為李傕、郭汜打開長安城門,使二人大軍得以進城。
呂布兵少,又不得軍心,非李、郭二人對手,大敗而逃,王允不愿隨其同走,并其妻、子皆被李、郭所殺。
李傕、郭汜當朝,奏請獻帝大赦天下,以收攏人心。
值此之際,益州使者抵至長安。
李傕對蔡瑜擊敗劉焉并繼領益州牧一事有所耳聞,此時又見到劉焉之舉薦書,頗為疑惑不解,遂叫來賈詡,問道:“文和,我聽聞蔡瑜領兵攻殺劉焉,奪其州牧之位,二人分明為仇敵,怎還會有劉焉舉薦之事?”
賈詡稍一思慮,便已大略明其緣由,不欲多言,只說道:“想必劉焉之敗,當是心服口服?!?p> 李傕聞言,不再深究,又問:“以文和之見,我當如何處置為好?”
賈詡問道:“將軍雖挾天子虎踞長安,其勢比之董太師如何?”
李傕說道:“自是不如?!?p> 賈詡說道:“關東諸侯當初既不愿順服于董太師,如今亦絕不會順服于將軍,當此之時,不宜再樹新敵。況且,蔡瑜不過及冠之齡,便以一郡之力擊敗劉焉,奪得益州,實非等閑之輩。以我之見,將軍或可示之善意,與其結(jié)好,若能引其為外援則更佳?!?p> 李傕聽罷,又與郭汜商議,對其分說賈詡之見,郭汜亦以為有理。
于是,李傕下詔,拜蔡瑜為鎮(zhèn)南將軍、益州牧,封圉侯,以其故鄉(xiāng)陳留圉縣為食邑之地,又派黃門侍郎荀攸為天使前去益州宣詔。
此時,荀攸方才自獄中放出。
初平元年(190年),其與議郎鄭泰、長史何颙等人密謀行刺董卓,未及行事時,便為董卓所察。鄭泰匆忙出逃,荀攸、何颙二人皆被董卓抓捕入獄。何颙憂懼,于獄中自殺而死,荀攸卻飲食自若,被囚兩載,今時逢大赦而出獄,官復原職。
荀攸自獄中出來,見長安又為李傕、郭汜所控,正欲辭官歸鄉(xiāng),誰知尚未遞交辭表,便有上命下達,令其為天使,去益州宣詔。
荀攸暗想:“若于此時強要辭官,只恐李傕、郭汜會以為我對其二人心懷不滿,或有禍事加身。益州險固,人民殷盛,正可存身,不如借此機會,一去不回,豈不妙哉?”
思及此處,荀攸欣然領命,前往益州。
江州,蔡瑜連逢喜事。
益州平定,各項要事蔡瑜皆已處置妥當,余者瑣碎政事自有州郡官吏去辦,蔡瑜便將精力集中于兩件大事:人才、馬匹。
蔡瑜繼任州牧后,江州書院之名更盛,蔡瑜便在書院張貼求賢榜文,并命人將榜文遍傳益州,重申求賢之意,言道自認有才者皆可來州牧府自薦,不拘年齡、籍貫,并言明此事乃常例。
蔡瑜如今身份不同,榜文之效自也大不相同,數(shù)十日間,江州賢者云集。
巴郡人程畿,犍為郡人費詩、楊洪,益州郡人李恢,廣漢郡人王累、王商等益州之士紛紛來投,便是益州之外亦有兩人前來自薦,其名為徐庶、石韜。
蔡瑜大喜之余,對徐庶二人為何在益州甚是奇怪。經(jīng)一番詳談后方知,徐庶、石韜本是同鄉(xiāng),去歲,為避兵亂遷至荊州,二人皆出自寒門,聽聞江州書院大名,故來此一觀。
徐庶二人于江州盤桓數(shù)日,頗有所得,直感江州書院名不虛傳。此外,二人于來時路上便察覺巴郡百姓全無饑餓流離之狀,再觀書院之盛,只覺益州內(nèi)外恍如隔世。二人詢問郡民為何如此,郡民皆言此為蔡瑜之功。
此時,又見蔡瑜求賢,徐庶便對石韜言道:“以巴郡之繁,可知蔡瑜乃愛民之人,其又悍然奪取益州,定然胸懷大志,值此亂世,或為明主。”石韜與其所見略同,這才有了二人自薦之事。
得了人才,自然要用,蔡瑜令徐庶為巴郡郡丞,石韜為簿曹從事,王累為主簿。
其余幾人,蔡瑜心知顧雍領兩郡太守,急需助力,便遣至顧雍處,由其任用。
蔡瑜又特意囑咐徐庶、石韜二人:“為人子者,既要盡忠亦要盡孝,豈有將父母置于千里之外的道理?你二人皆手書一封,以此為憑,我差人將你二人家小盡數(shù)接來益州,以免為戰(zhàn)亂殃及?!?p> 徐庶、石韜聞言大動,叩首謝恩,卻不知蔡瑜暗思:“若是不能將得力下屬之家小安置妥當,來日萬一被劉表、曹操之流扣押,弄一出‘方寸大亂’、‘淚別主公’的戲碼,豈不是要氣死我也?!?p> 凌操早已自綿竹返還,蔡瑜便命凌操去辦此事。
得徐庶、王累等諸位人才是一喜,另有一喜卻是由蔡邕處得來。
蔡邕之母乃故司徒袁滂之妹,袁滂有一子,名為袁渙,年長蔡瑜四歲,若論輩分,為蔡瑜舅父。袁滂于中平五年病故,袁渙便在家為其父居喪。
袁渙、蔡瑜二人雖輩分不同,年歲卻相差不多,于幼時便相識。
蔡瑜初至巴郡時,便邀袁渙來巴郡相助,被其以居喪為由推辭。蔡瑜不便勉強,待其喪期過后,又送書信與其,如今終得回信,信中言道,待其安置妥當家中之事,便來益州相見。
菜愚
感謝“游戲動作設計”、“書友0683”的推薦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