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人情練達,轉瞬間便通曉了薛蟠親近之意,當即笑著回道,“賢侄不需多禮?!?p> 薛蟠直起身子,繼續(xù)供著手說道,“小侄這次途徑揚州,是陪侍母親、妹妹進京,貿然來訪,還望姑丈勿怪。”
林如海笑道,“賢侄有心了,請坐,上茶?!?p> 薛蟠在書桌前欠著身子坐下,不一時,老總管端來一盞茶,薛蟠忙起身接過來,微噙了一口,放在一旁。
林如海對薛蟠早先略有耳聞,卻不太熟悉,便開口詢問了一番,薛蟠一一答了。
林如海倒沒有因為薛家的皇商身份,對薛蟠有所輕視。
皇商雖然也是商,但和一般的商賈卻有所不同,是在戶部掛了號的。
而且,薛家并不是世代為商,也是書香繼世之家,祖上的紫薇舍人,也算是天子近臣。
林如海在此之前,雖然與薛家沒有多少交情,但是林家先祖和薛家先祖,都是追隨本朝太祖起事,驅逐韃虜,復我中華的最早一批志士,祖籍都在江南,現(xiàn)在又有賈家在中間牽連,關系又能遠到哪里去?
林家又子嗣稀疏,到林如海這一輩便是單傳,林如海膝下如今更是只有林黛玉一女,林家嫡系到他這里,眼看著就要絕嗣。
所以林如海對外家子侄,還是頗有愛護之心的,只是岳家賈府的正經內侄遠在京城,家世奢豪,沒有什么需要林如??搭櫟?。
薛蟠這個便宜侄子,雖然與他沒有直接的血緣關系,隔了一層,但途徑揚州,既然有心來謁見親近,林如海自然不會拒人千里之外。
再加上,現(xiàn)在的薛蟠,一掃之氣的紈绔之氣,年紀雖然不大,但是氣度卻頗沉穩(wěn),言辭舉止也頗妥當有禮,更得林如海青眼。
林如海自去歲發(fā)妻辭世,兩個月前又送獨女林黛玉進京之后,身邊一個可說話之人也無,不免孤獨寂寥。
薛蟠此來也算是適逢其會,給林如海帶來了一些親情慰藉。
林如海雖然是科舉出身,曾經貴為探花,卻不似賈政那樣,只知清談,不懂庶務,這才會被今上永昭帝選為巡鹽御史,主掌兩淮鹽政。
既掌鹽政,平日里接觸最多的,自然都是鹽商了。
兩淮鹽政,是帝國鹽政的龍頭,每年的鹽稅,足占了全國鹽稅的四分之一強,去年達到了八十萬兩白銀。
是永昭帝最為看重的財源!
但是,一年八十萬兩白銀,對施政處處受太上皇掣肘,亟需財源打開局面的永昭帝而言,仍然是杯水車薪。
林如海先前收到永昭帝密旨,旨意中有讓兩淮鹽稅今年提高到一百萬兩白銀的意思,并且多多益善。
林如海就任兩淮巡鹽御史已經兩年,對兩淮鹽政的情況,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要把鹽稅從八十萬兩,提高到一百萬兩,還是能做到的。
但是旨意中透露出的“多多益善”,就難辦了!
當下,兩淮鹽運使衙門每年下發(fā)的鹽引,有八十萬,每引鹽稅一兩白銀,于去年的八十萬兩鹽稅正好吻合。
今年想要把鹽稅提升到一百萬兩,只需把鹽引增發(fā)到一百萬就可以了。
至于兩淮鹽場的產量能否匹配上,林如海似乎不擔心。
因為據(jù)他所知,兩淮鹽場每年的實際產量,是官發(fā)鹽引的一倍有余!
官發(fā)鹽引之外的產鹽,就是私鹽。
如果能把流入私鹽的產量,都納入官發(fā)鹽引之列,單以兩淮鹽場目前的生產水平,兩淮鹽稅也能收到一百五十萬兩以上!
可是,私鹽的弊端,古而有之,歷朝歷代的鹽政衙門,都想要革除這項弊端,卻從來沒有成功過!
林如海想要完成永昭帝兩淮鹽稅“多多益善”的旨意,唯一的辦法,就是改革鹽法,打擊私鹽。
但是這對他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雖然總掌兩淮鹽政,但是兩淮鹽運使衙門治下,并沒有多少可用人手,想要打擊私鹽,只能與各地府縣合作,獲得府縣的大力支持。
改革鹽法,更不是一個小小的兩淮巡鹽御史能做到的,頂多能提請上議,請朝中六部、內閣,以及九五之尊圣上做主。
這就是林如海現(xiàn)如今面臨的窘境。
他這些天來,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思考破局之策,在和薛蟠的交談中,不自覺間,流露出自己的煩惱。
薛蟠當下笑著說道,“小侄這里,對姑丈的煩惱,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意見,不知當講不當講。”
林如海訝然道,“哦?賢侄有何見教,不需過謙,這里只有你我二人,還請直言?!?p> “我是這樣認為的?!毖促┵┭缘?,“鹽政雖然是國家大事,本不是小侄能夠多嘴的,但是歸根究底,鹽之一道,也不過是買賣二字而已!
“小侄家中接著戶部采買雜料的事務,對買賣二字,還算有些心得,且聽小侄從這方面,說一下鹽政。
“當下的鹽政,是鹽運使衙門發(fā)放鹽引,由鹽商認購,從中直接收取鹽稅;鹽商購得鹽引之后,再到鹽戶那里買鹽,轉運到各地售賣,從中漁利。
“聽姑丈適才提及,為今最為可慮的,就是鹽商在官發(fā)鹽引之外,還會大肆販賣私鹽——私鹽無需憑借鹽引,自然也就逃脫了鹽稅。
“姑丈想要的,是怎么在保障鹽政實施順遂,不引發(fā)動蕩的前提下,盡量多的發(fā)放更多鹽引,收取更多鹽稅,并且減少私鹽對官鹽份額的侵蝕?!?p> “小侄所言可是?”
林如海點頭說道,“賢侄所言甚是,這正是我所慮之處:我要多收鹽稅,就要多發(fā)鹽引,但是鹽商卻紛紛進言,鹽引不宜濫發(fā),多發(fā)必然會打破當下堪堪平衡的局面,引發(fā)動蕩!
“再則,鹽商們說,兩淮鹽場產鹽數(shù)量是有定的,鹽引就算是發(fā)出去了,鹽戶那里沒鹽可買,鹽引只會砸在鹽商手里——雖然可以延后兌鹽,但那也是透支未來的產鹽數(shù)量,總不是良策!
“雖然據(jù)我暗查得知,鹽戶每年的產鹽數(shù)量,是遠遠多過官發(fā)鹽引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私鹽流出了,但是鹽商欺上瞞下,為之奈何?”
“這就涉及到一個商業(yè)概念——壟斷!”薛蟠說道。
“壟斷?”林如海學識淵博,一想便懂得了這個詞的內涵。
薛蟠詳細說道,“小侄認為,當下鹽運使衙門發(fā)放的鹽引,全由八大鹽商包攬,這就是的兩淮鹽政,形成了八大鹽商壟斷的局面!
“現(xiàn)下的局面,對八大鹽商是最有利的,他們自然不愿意打破——姑丈想要多發(fā)鹽引,多收鹽稅,從根本上說,就是從八大鹽商身上割肉,把本來被他們收入囊中利潤,轉為鹽稅?!?p> 林如海擊掌嘆道,“著??!賢侄說得太對了,經你這么一分析,眼下局面,豁然開朗!那怎么才能在不引起大動蕩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打破這個局面呢?”
“當下的局面既然是壟斷引起的,那就打破壟斷!”薛蟠獻計道。
“打破壟斷?”林如海陷入沉思。
薛蟠接著說道,“揚州八大鹽商靠著壟斷鹽引,日進斗金,個個富可敵國,怎能不引起人眼紅?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取而代之!
“為今之計,姑丈就要給那些想分兩淮鹽利這杯羹的人,一個機會!
“兩淮鹽利甚厚,本就不應該由少數(shù)人壟斷,姑丈盡可能地惠及更多人,引入眾多中小鹽商共同獲利,八大鹽商就算想反對,面對洶洶民意,也是螳臂當車。
“如此一來,就把兩淮鹽運使衙門與八大鹽商之間的對立矛盾,轉移到中小鹽商和八大鹽商之間了,那個時候,姑丈坐鎮(zhèn)衙門,從中調和,可用的手段就多了!”
“妙妙妙!”林如海撫掌笑道,“賢侄之言,真的是醍醐灌頂,令我豁然開朗呀!”
薛蟠故作矜持道,“姑丈謬贊了,小侄只是一家之言,未經驗證,是否使得尚未可知?!?p> 林如海連聲說道,“使得的!使得的!賢侄之計,不是釜底抽薪,也就不會引得八大鹽商勠力反對,另辟蹊徑,轉移矛盾,雖然難免會有波折,但是改革哪有一帆風順的,這已經是能把動蕩降低到最小的辦法了!”
“老夫虛度這些光陰,又坐在這個位置上,對鹽政的認識,卻還不如賢侄,說來實在是慚愧呀?!?p> 薛蟠連忙擺手道,“姑丈言重了!小侄只是姑妄言之,并不知道其中根底,究竟如何施為,還要靠姑丈詳為籌謀,小侄就不敢多舌了?!?p>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誠不我欺!”林如海嘆息道,“有時候,解局之道,就要是賢侄這樣的局外人,才能看得清!老夫承了賢侄這份情了!”
薛蟠連聲說道,“不敢不敢!姑丈不以小侄年少識淺,能聽得小侄妄言,已經足令小侄榮幸至甚了,況且,能為姑丈解憂一二,也是小侄的本分,姑丈如此說,實在令小侄汗顏。”
林如海搖頭說道,“后生可畏!賢侄年紀雖小,見識卻不能說淺,今后是大有前程的!”
沉吟了一下,才開口說道,“以賢侄之計,要在鹽引發(fā)放之時,引入更多鹽商,打破八大鹽商的壟斷——賢侄是否有意加入其中,承銷一些鹽引?”